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力坐庄的新要求

主力坐庄的新要求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市场环境的变化、机构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机构本身的性质和结构,原有的坐庄方案已经不能够满足主力坐庄的要求。从近几年的行情来看,投资基金主导的新兴产业价值的发现和投资理念的挖掘,往往是行情的先驱者;而券商主导的资产重组行情往往起着过渡和掩护的作用,再加上民营企业和私募基金主导的行情,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类主力往往是以放大量拉升股价为

前面几章,我们主要讲了坐庄的几个基本步骤。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市场环境的变化、机构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机构本身的性质和结构,原有的坐庄方案已经不能够满足主力坐庄的要求。由于现有的机构大多数是我国证券市场政策下的产物,因此在政策条件的种种制约和规范下,这些机构都带有浓郁的政策规范下的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特色。这就是所谓适者生存的道理吧。

比如券商、投资基金、民营企业、私募基金等。由于体制和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原因,这些机构的特点必将影响到其操作的理念上来。

一、投资基金

1.投资基金的投资市场比较单一,只有A股市场一个,没有跟A股市场相组合的其他市场。投资基金也只有股票和国债这两种投资产品,而且只能靠投资这两种产品获取1.5%的管理费用。

2.从投资基金的本质来考虑,其所持有的资产和赚取的利润所有权是投资者本身,基金只有使用权和支配权,没有所有权。

3.从投资基金的组织结构看,投资基金不像券商的组织架构那样设有投资银行。

4.除此之外,基金还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从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到年报全部都有。不仅是信息披露制度严格,而且在监管机制上还要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安排一个很特别的职位,叫督察员。督察员的权力很大,直接对董事长、对证监会负责;可以列席公司的任何一种会议;可以进入到公司任何一个领域;他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一些需要预警的情况或者已经违规的情况必须即时报告。这些督察员还领导基金管理公司的监察部。监察部是投资基金控制风险的一个机构,对公司每一个月的监察进行报告,除了交报表,还要交监察报告,外加一些专题报告,监管机制是非常严格的。

以上几点,从根本上制约了投资基金不能和券商一样去投资ST类股票,也不可能去投资资产重组类股票。第一个原因是投资基金没有设投资银行,所以也就不可能去为ST类公司做方案,进行资产重组,如果ST类公司没有资产重组支持那就只是一堆资产垃圾——这类股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收购和壳资源引起的,只具备投机价值,但投资基金又不具备进行资产重组的能力。第二个原因,投资基金对所持有的资产和所获的投资利润没有所有权,只有支配和使用权,在投资资产重组类股票和ST类股票方面,相对于券商来说,投资基金已经失去优势。况且资产的所有权不是基金自己的,即使侥幸赚钱,也无人喝彩;万一亏损,投资人肯定会有意见。第三个原因,投资基金在严格的监管机制下,不可能将资产和利润移植给ST类公司进行重组,因为这些资产和利润都是投资人的,基金只有使用权没有支配权,这样基金就无法和ST类公司打交道。第四个原因,投资基金作为市场上的新的投资主体,还要顾及市场上的良好形象,靠自己良好的商业信誉吸引新的投资人加盟。如果没有这些投资人的投资,投资基金将没有资产可管理,最终走向死亡

这一切都将影响和决定投资基金在市场上投资品种的选择,并进一步体现到其运作手法上来。除了ST类个股和资产重组板块以外,其余的投资品种都是投资基金挖掘的对象。从近年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来看,投资基金挖掘的投资品种多侧重于成长类股票,采用的也是以中长线为主,短线为辅的手法。除了赢利的目的外,还担负着引导市场、创新投资理念、发掘新兴产业的价值、发动大规模的概念性炒作的使命。

另外,投资基金在国家政策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证监会在新股配售时的支持。券商和其他机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认购,投资基金作为战略配售人,大量地进入了新股发行的领域,能够得到一块很大的实惠,从而大幅度地赚取利润。如果没有这一点和不能够投资ST类和重组板块外,投资基金也不过是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而已!

但是投资基金除了资金规模较大外,还有另一项优势,就是这些投资基金很多都是国有股份制,大股东都是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往往把股价做高以后,利用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广泛影响力,让投资基金在高位接手,从而蒙骗其他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明明看着投资基金在某个价位介入,自己也赶紧跟进后,却遭受套牢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这些投资基金在帮助大股东出货后,会得到大股东一定的回报,比如每卖出去一股,收取0.52元的好处费等等,具体要视双方谈判的情况而定。

另外,继封闭式基金之后推出的开放式基金由于体制上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主力的运作思路,最终改变投资理念。由于开放式基金面临投资人赎回的压力,因此基金单位的进出就要更侧重于一种流动性,它可能会影响基金在投资品种上的选择,比如:选股时考虑的因素除了基本业绩、成长性以及市场影响力或未来市场形象外,还有就是个股的股性活跃程度。关于成长性的因素,一般只考虑三年以内的企业发展状况。

二、券商

券商和投资基金比较起来,机制上更加灵活。从券商设计的产品结构来看,也比较广泛,比如上市推荐、新股承销、配股包销、增发新股等融资行为,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距离,为券商和上市公司亲密接触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另外,由于券商还开展有代客理财、自营盘等项目,因此客观上为券商坐庄的资金需求打开了方便之门。除此之外,他们的组织结构上还设有投资银行,可以利用和上市公司比较亲密的业务关系,通过投资银行去为上市公司做项目,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丰富的题材和符合市场热点的炒作概念,为ST类上市公司做方案,进行资产重组。由于券商的资产和利润是自己的,所以券商可以将资产和利润移植给ST类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从而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

1998年以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可以说是券商独步天下。从1998年以来,证券市场上的这种结构有了巨大的改变。因为证券市场上来了超级恐龙——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的规模使一向作为证券市场龙头老大的券商机构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如果龙虎相争,则必有一伤。所以,在这种新的市场形势下,券商和投资基金各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措施。从近几年的行情来看,投资基金主导的新兴产业价值的发现和投资理念的挖掘,往往是行情的先驱者;而券商主导的资产重组行情往往起着过渡和掩护的作用,再加上民营企业和私募基金主导的行情,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由于券商体制上的原因,比如考虑到成交量创收、代客理财资金等因素,所以反映到主力运作的手法上。此类主力往往是以放大量拉升股价为标志,以中短线波段操作为手段,以求速战速决。其运作特点为平时不动,一动就不惜成本,连续涨升,一次到位,途中伴随较大的成交量。

三、三类企业、民营企业和私募基金

随着证券市场政策的逐步宽松,允许三类企业进入二级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的出台等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公布,造就了股票市场资金面上空前繁荣的景象。

首先我们简单地剖析一下私募基金产生的市场背景:自19999月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并且银行部门同时开展了股票抵押融资业务,加上近几年期货市场极度低迷,大量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使得股市资金面异常宽松。这些资金的来源异常广泛,逐渐打破了由投资基金和券商一统天下的格局,充斥在股票市场上。于是,这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本来就不受国家政策制约的民营企业和一些由个人大户联合起来的投资群体纷纷注册和设立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和财务顾问公司等等,把这些公司作为通往股票市场的桥梁。一些没有股票操作经验或者没有条件设立投资公司的上市公司也纷纷采取代客理财的方式“借鸡下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资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逐渐合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被市场人士称之为私募基金。这些私募基金处于半地下状态,不像投资基金和券商那样具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即使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也往往是根据保护自身的需要,建立起相互监督体系,制订一些比较粗略的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缺乏防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小规模的私募基金往往采取跟庄或者坐短线庄的操作理念,这很有点游击队的味道,常常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便跑。

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也有一套自己奉行的投资理念。它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设计一套完整的项目方案,以便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运作思路,完全摒弃公募投资基金和券商传统上的只在二级市场上投资的投资理念。

比如,他们选择一些符合自己标准的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实力,从一级市场上收购国家股和法人股,直接参与到上市公司中来,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然后用自己大股东的身份影响和控制上市公司,甚至收购上市公司。这需要资本的投入,也需要管理和技术上的投入。收购和控股上市公司后,不但积极地利用各种关系寻找一些好的项目去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甚至促使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型,从而改变上市公司的命运。

这是利用我国股本结构的先天缺陷以及特殊的杠杆作用控制和影响股价。由于在我国未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股份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其持股成本远远低于流通股,这使得控股股东,尤其是那些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很低的价格受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对一家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中国上市公司流通股(A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例为30%。因为国外的上市公司没有不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全部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份,所以国外的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时候耗费的投资成本要比国内的大得多。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些控股的股东们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

另外,根据我们的详细统计,在对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收购实例中,“每股净资产”是个非常重要的定价依据,转让价格的平均水平为每股净资产溢价30%(对于国家股,管理部门设定了下限,其转让价格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在2000年国家股及法人股转让实例中,法人股的平均转让价格为同期流通股平均价格的13%。由此来看,那些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控制性股东可以用很小的代价,通过法人股场外协议转让,实现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

这些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在二级市场上埋下重兵,在低位收集相当多的流通筹码时,在大宗交易市场利好的不断配合下,逐渐做高股价。伴随着业绩增长,股价也成倍提升,给中小投资者以踏实的感觉。利用杠杆的原理,在大宗交易市场上用较小的投入,从二级市场上取得丰厚的回报。

有的私募基金参与大宗交易市场只是简单地为了寻找一个炒作题材。一旦利好出尽,主力在二级市场上取得丰厚的利润后,就开始逐步派发。

但有的私募基金实力很大,也很有气魄。基金掌门人认为,与其不断地来回换股操作,不如做一个长线投资。这是因为不断地吸货,拉升、派发、增加运作成本,既费力,又不讨好;何况对于坐庄来说,难度最大的就是派发,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远不是过去年代里那种博傻行为了,股价有一定的涨幅后,时刻都在警惕主力出货,常常弄得主力很被动;在出完货后,账面赢利和实际赢利悬殊也比较大,甚至遇到市道不好的时候还有可能出现微利或者亏损。于是,他们就把在二级市场上取得的丰厚利润中的一部分再通过项目注入上市公司,在保证业绩的同时,又支持了二级市场股价。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融资,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做项目,做方案,以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扩大企业规模。随着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改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价就更上一层楼。股价越是上涨,中小投资者越是不敢跟进;越是不敢跟进,股价越是上涨,直到涨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但是随着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不断改善,这种高成长性逐渐被市场和投资者所认同。无论价格涨到多高,总有一些投资者会抱着不同的理念和思路或者说是处于某种动机买进,其中不乏一些大户、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甚至一些公募投资基金。由于主力在低位收集了绝大部分的流通筹码,使二级市场上只保留一定意义的流通股份,因此股价经历成年累月的上涨,涨幅已经巨大。在上涨的过程中,主力只要派发极少一部分筹码就可以收回原来的投资成本,使手中的绝大部分筹码等于白赚,这样在派发的时候就要容易得多了。无论什么价位卖出,都是净赚——这就是一种全新的零成本作战方案。

比如:某股流通盘3 000万,市价15元,流通市值4.5亿。主力在此价位吸纳流通股的80%,需要资金为4.5亿乘以80%3.6亿。然后主力把股价做到30元(或者更高)经过1010的送配方案后,股价除权后还是15元,但是流通盘增加到6 000万,市值也增长1倍,即9个亿。接着由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支持股价进一步走高,并填满权,股价再次达到30元区域。这时的流通盘不变,但流通市值已经达到6 000万乘以30元,即18亿。由于有良好的基本面支持,该股再次进行高送配,实行1010的方案除权,股价再次回到每股15元,流通盘增至1.2亿。公司增长性依旧,股价继续填权,重新站稳30元(或者更高)。此时流通市值已经达到1.2亿乘以30元合计36个亿。其中,主力持仓量80%,市值36亿乘以80%合计28.8亿。也就是说,主力由当初投入的3.6亿资金经历过两次除权和填权后市值已经增加到28.8亿。在这个基础上,主力只要抛出手中流通筹码的13%即可收回当初投入的本金。(当然也可以把股价做得更高,反复除权的次数更多,赚得更多,收回成本就越发容易!)那么,主力当初投入市场的投资成本仅占到拉升后流通市值的10%3.6亿除以36亿等于10%),10%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在主力收回投资成本的过程中,减少10%的流通筹码,不要说中小投资者,就是一些专家和其他机构的看盘高手也未必看得出来,剩下白赚了8 400万股(1.2亿流通筹码乘以70%等于8 400万股股票)股票。也就是说可以随便地兑现成现金,也可以算是白捡了一个上市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以上仅是举例,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去阐述一种坐庄方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肯定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对市场背景的运用,政策面的把握和为了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投入的资金成本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后一些实力强大的私募基金、三类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不断地控股和收购上市公司来壮大和发展自己。评判坐庄成败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赚取现金利润的多少了,因为赚取的控股股份同样象征着主力的实力和雄厚的财产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