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财产品市场冰火两重天

理财产品市场冰火两重天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完全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特点。就各类理财产品市场来看,信托产品市场可以说是2011年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中最为火爆的市场,甚至可以不用“之一”二字。再次,信托理财产品市场的火爆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供给一方,对于投资者而言,抢购也成为2011年信托产品发行中的常态。这是2011年年初出版的《2011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做出的预判。根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

(三)理财产品市场冰火两重天

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完全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特点。部分种类的理财产品表现出众,无论是产品的总体规模的高速增长,还是从投资者实际取得的投资收益,都称得上令人满意;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种类的理财产品规模缩水,全面亏损,基本处于水深火热的窘境之中。

综观各类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在2011年可称得上一枝独秀,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产品;基金在2011年的表现则令人失望,“股”“债”双杀成为2011年的主基调,只能依靠货币型基金挽回些许颜面;阳光私募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则与基金同病相怜,基本颗粒无收;银行理财产品则沦为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一大手段,以此来完成各种考核指标的要求;黄金投资则依然发挥着避险保值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它也是2011年为数不多的适合普通投资者的能有效抵御通胀侵蚀的投资手段;房产由于中央政府对于房价的全面打压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化而终于显现拐点特征。

事实上,2011年各类理财产品以及投资方式所最终显现出的效果,与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正是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现金流的整体稀缺,才导致了证券市场的低迷以及资金价格的上升,而这也最终决定了2011年中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最终格局。

1.信托——风景独好

就各类理财产品市场来看,信托产品市场可以说是2011年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中最为火爆的市场,甚至可以不用“之一”二字。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2011年的信托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11年信托产品发行数量为4796款,较2010年增幅达103.48%。

其次,信托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路走高。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不完全统计,2011年所发行信托理财产品的简单算术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14%。这一收益率,不仅远远超过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水准,而且在通胀高企的2011年,信托理财产品也是为数不多“跑赢CPI”的几类理财产品及理财方式之一。

再次,信托理财产品市场的火爆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供给一方,对于投资者而言,抢购也成为2011年信托产品发行中的常态。一款信托产品往往一经面世即被一抢而光,甚至很多信托产品还未正式进入发售阶段即已被闻风而至的投资者预订一空。

当然,2011年信托产品市场火爆的同时也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过高的投资门槛将大部分投资者拦阻在信托投资的门槛之外。动辄百万元计的投资起点,使得信托投资彻底成为富人们的游戏。而这一高门槛的“信托产品风险过大,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解释在实际效果前似乎也有些苍白。事实上正是那些低投资门槛的理财产品以及投资方式如基金、股市,在2011年凸显出更大的风险性。

其次,信托产品的资金投向过于单一,房地产业成为2011年信托资金的最大去向。且不说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压力,单是正常情况下出现这一资金去向单一的问题也是值得警醒的。更何况,由于中央对于房地产业的施压在2011年仍不断地加码,房地产企业普遍流动性匮乏,经营困难,从而更使得未来的偿付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信托占比过大的情况也有所警觉。2011年年内,针对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中国银监会多次做过警示以及规范,包括通过调整信托业务净资本管理办法中房地产信托业务权重来进行控制、针对房地产信托的事前报备制度、暂停部分信托公司发行房地产信托业务等。这些举动或多或少能使信托公司在房产信托产品方面的风险有所控制,但是依然很难彻底根治这一状况。

针对产品过于单一的状况,部分信托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改变。2011年也有一些领域成为信托资金新的投资方向,如安居房、保障房等基础建设项目,矿产资源、黄金、白酒、红酒的投资,还有艺术品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但总体而言,这些大多停留在尝试阶段,在强大的房地产信托面前,这些都是“浮云”而已。

2.基金——股债双杀

“2011年股票型基金不会好,2011年债券型基金不会好!”这是2011年年初出版的《2011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做出的预判。但是居然会不好到如此程度,依然出乎意料。在业绩上2011年基金较之2010年完败,“股债双杀”成为2011年基金最好的注解,无论是主动股票型、被动指数型还是仓位灵活的混合型基金,2011年的业绩全部亏损。

对于债基而言,2011年的加息周期已经使得它们深陷困境,更何况还有云南省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爆出信用违约事件。这一“黑天鹅”事件更是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尤其是对于“四万亿元投资”期间,各地方政府大肆举债之后的偿付风险更是成为焦点话题。“屋漏偏逢连夜雨”,债基在多重打击之下,也很难独善其身。

相较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2011年基金公司的状况显然更为凄惨。股票型基金亏损的绝对幅度虽然小于2008年,但是亏损面却高达100%,高于2008年。同样,债券型基金也没能充当遮羞布。全年唯独货币市场基金一枝独秀,实现了正收益,为整个基金行业和基金公司挣回了一丝颜面。

这样的业绩自然难以给广大基金投资者以交代,投资者也不会满意。2011年成为基金纠结的一年,基金产品发行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基金规模却不进反退。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不仅首募份额大幅减少,而且新基金推迟募集结束时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连续延期三次才能结束募集的情况也有发生。

2011年的基金公司是亏损的,因此只能依靠大股东“输血”来维持。2011年,有多家基金公司增加了注册资本金

3.私募——清盘不断

2011年的阳光私募产品可谓流年不利,由于证券市场的疲软走势,导致阳光私募产品整体陷入了亏损状态,遭遇了2008年以来的最大亏损。根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不完全统计,2011年阳光私募的亏损面接近95%,亏损最大的阳光私募产品的亏损幅度超过60%,逾两成阳光私募产品亏损超20%。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证券市场表现不佳,而且纵观全年证券市场的表现,基本没有出现过持续时间较长,或是幅度较大的阶段性行情,因此对于阳关私募产品而言,2011年全年基本处于“多做多错”的境地。

行情无望、业绩亏损、大量赎回使得很多私募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导致2011年阳光私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清盘潮。根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5日,已有181只私募产品遭遇清盘,其中强制清算的产品有36只。

没有业绩就没有收入,面对暴减的收入,相信前些年纷纷转投私募梦想赚更多的钱的公募基金经理们,心中肯定也是充满了悔恨。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他们之所以毅然投身私募,不正代表着他们本身对于证券市场大趋势的判断出现了问题吗?

面对着惨淡的现实,私募公司也并非坐以待毙,一方面各私募公司加大了私募产品发行的力度,2011年新发私募数量接近900款,较2010年增幅在50%左右;另一方面,私募公司也更加注重创新,有的推出了对冲策略型基金,有的推出了针对定向增发市场的定向增发型基金,有的则在产品设计时引入安全垫。

4.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很差钱”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而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很差钱”是银行理财产品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原因。

2011年全年央行共计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使得银行流动性空前紧张。因此,尽量将本行存款余额留住,同时更多地吸引增量,是2011年各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最为重要的动力。在这种动力驱动下,2011年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较2010年翻了一番。

由于2011年连续三次加息,而且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着强烈的加息预期,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期限更短的产品才是最好的选择。而银行深谙客户心理,2011年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短期以及超短期的成为主流。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2011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每逢月末或是季度末时,产品预期收益往往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很显然,这与银行存贷比之类的指标考核的时间节点存在着高度吻合。提高预期收益达到揽储目的,已成为各银行惯用的手法。

由于银行客户往往具有更小的风险偏好,因此2011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区域稳健乃至保守,这一情况不仅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中体现,在外币理财产品中也同样普遍存在。在收益方面,2011年绝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但是很难超越CPI涨幅。

5.保险——分红险当道

2011年中国保险产品市场的发展看上去好像还是很正常的,但是保险公司在寿险行业面临寒冬、投资领域遭遇“股债双杀”打压的情况下,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就新发保险产品数量来看,2011年各家保险公司新发的保险产品数量较2010年有所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各大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将分红险作为主推品种。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分红险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总收入的90%以上。虽然这些分红类保险产品以保险的名义出现,但实际上真正的保障功能明显不足,因此更像是一些融资性的理财产品。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分红险基本都有以下特征:一是期限长,动辄一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数十年;二是固化的年收益不如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三是产品的最终收益还需看每年保险公司给出的分红利率。

分红险的上述特征使其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及不透明性,因此,分红险保费收入上升的同时,退保率也随之上升。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费数据显示,2011年寿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695亿元,同比下滑10%左右,退保率升至3.14%。根据国寿、平安、太保三家上市保险企业公布的报表显示,2011年前三季退保金额合计达到了37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

当然,银保合作僵局和新会计准则被认为是寿险保费疲软的两大因素,而银根紧缩的大环境也让寿险业备受困扰。在此背景下,寿险产品相对其他金融产品竞争力下降,特别是投资收益率甚至低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是2011年寿险保费增速大幅下滑的主要外部原因。

而浙江温州“7·23”列车严重追尾脱轨事故发生后,交通意外险在2011年也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国内各主要保险公司都加大了交通意外险相关险种的推出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有不少市民也开始积极关注出行安全,交通意外险受到追捧,高铁动车客户的投保率超过50%。

2011年,各大保险公司还在前几年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保险销售渠道的建设,拓宽销售途径。除了早已有之的银保以及电话陌生拜访以外,通过银行信用卡客服进行电话销售,以及通过网络销售的现象也开始较为普遍的出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各保险公司大力推进车险的电话销售平台建设。随着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利润丰厚的车险也正成为各大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因此电话销售渠道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销售车险贴身肉搏的战场。而对于车主来说,这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余地,以及更好的性价比,因此乐见其成。

6.券商集合产品——难逃系统性风险

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一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是拴在证券市场这根线上的“蚂蚱”,在系统性风险面前,遭遇到同样的悲惨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亏损、清盘、增加新产品发行以自救,同样成为2011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特征。

2011年全年有近九成的券商集合产品出现亏损,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仅有货币市场型产品;全年有7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清盘,另有19只产品由于逼近1亿元清盘红线而濒临清盘;虽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业绩不佳,但是产品发行数量再度创了新高。2011年共有104款产品发行,同时下半年证券市场行情实在过于惨淡,因此更有大量产品采取了“批而不发”的策略。

纵观2011年全年,一些老牌券商的理财产品业绩仍然不错,如东方证券的东方红系列,就有多款产品收益位居全年收益前十位。

曾经在2010年作为创新型产品出现的券商小集合产品在2011年遭受了重创。由于存在着产品规模较小的先天不足,因此当遭遇到亏损导致规模减小以及投资者大量赎回的情况时,1亿元的清盘红线很容易被触发。2011年清盘的几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大部分属于此类情况。

7.黄金市场——最佳大众理财品种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2011年的最佳投资理财品种是什么?唯有黄金。2011年,能够取得整体正收益且收益能抵御通胀侵蚀的理财品种屈指可数,无非就是信托产品以及黄金。但是信托产品属于“富人们”的游戏,因此黄金在2011年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大众理财品种。

在全球避险需求的刺激下,2011年黄金出现了大幅上涨。2011年7月,黄金价格出现13连阳,金价涨势凶不可挡,连刷新高,9月初创出192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这个价格较2010年底收盘1418美元/盎司上涨了35.5%,因此掀起全民购金狂潮。由于美联储的QE3落空,全球金融市场再次风声鹤唳。大量资金涌入美元避险,美元指数连续走高,黄金价格则冲高回落,在破位1700美元/盎司之后,连续下挫最低至1532美元/盎司,价格大幅振荡。到2011年年末保持在1700美元/盎司附近,全年涨幅超过20%。同样,白银价格也冲高回落,自4月高点49.81美元/盎司下挫了47%,直逼26美元/盎司止步。

黄金之所以冠之以2011最佳大众理财品种,并不仅仅因为其实际收益率高,而是因为目前投资黄金的渠道较多,投资方式多样,且投资门槛较低。与国际黄金价格直接挂钩的投资方式有:黄金期货投资(该方式风险较大,收益水平不仅仅与黄金涨幅相关)、黄金实物投资(中国黄金、各种金饰店以及各商业银行的金条等)、纸黄金业务等。2011年不少银行在几年前推出的纸黄金交易之外,还推出了针对黄金的定投业务,投资者可以像定投基金一样地定投黄金。除了这些直接投资黄金的方式,很多理财产品在2011年也瞄准了黄金,如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等都有投资黄金或是挂钩黄金的产品推出。

2011年黄金价格之所以能够表现得如此坚挺,主要仍是出于抵御通胀以及避险的需求。全球进入通胀时代,各主要货币均表现出明显的购买力下降趋势,黄金成为抵御通胀危险的最佳投资品种。同时,由于欧洲以及美国的经济复苏不尽如人意,欧元以及美元也有相当强烈的贬值倾向,黄金的避险功能也得以凸显。而这一避险的需求不仅存在于个人投资者,对于很多国家亦同样存在。2011年多个国家大量买入黄金作为储备,也是黄金价格一路走高的重要原因。

当然,黄金投资的风险在这一年中充分体现,全年金银价格冲高回落,投资者参与其中可谓是步步惊心。

8.房产市场——限购限价调控狠招频出

在2010年时,如果问“2011年的房价调控会有效吗?拐点会出现吗?”恐怕很多人都会犹豫,内心深处认为应该会有效吧,但前几次调控的前车之鉴又使人难以确定。但这一疑问在2011年年末来看,已经不再存在,房地产调控已经开始显现威力,房价拐点已经出现。

进入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步步紧逼,限贷限购政策陆续出台,彰显政府调控的决心。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8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落实责任,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随后,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推出限购令,各地房价控制目标陆续发布,调控目标多为涨幅回落或略有下降。同时,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

在多管齐下的措施打压之下,饱受现金流匮乏之苦的房地产企业似乎只剩下降价销售一条路,让那些有资格买房的人买得起房。2011年10月之后,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房价松动的迹象。到2011年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涨幅回落的城市已经有60多个。

9.艺术品市场——重重泡沫之下的一潭浑水

2011年以来,艺术品投资市场行情日益见涨,不断有艺术拍品成交创出新高。几百万元一张的字画,上千万元的瓷器,甚至一幅画拍出上亿元都不鲜见。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艺术品市场的一片火热,令许多地方都开设了文交所等供普通百姓投资艺术品的交易平台。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股票等艺术品金融理财模式相继推出,将艺术品投资带入金融化时代。至2011年年底,全国文交所总数已突破30家。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监管,艺术品股票一度沦为爆炒的工具,成为高风险投资产品。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繁华喧嚣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过程中,恶意炒作艺术品价格,也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

2011年年初于天津文交所上市的《黄河咆哮》发行价格定为600万元,发行数量600万份。历经几轮爆炒,3月24日《黄河咆哮》作品的“市价”,已由发行时的600万元狂飙至1.12亿元,增值近19倍。其后,文交所又不断修改交易规则,使得市场失控,参与其间交易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事实上,天津文交所不仅仅是个案,其后的郑州文交所、南京文交所、成都文交所、海峡文交所、泰山文交所、汉唐文交所、湖南文交所、陕西文交所、深圳文交所等也都发生了投资者巨额损失的情况,以及随之而来层出不穷的投资者维权行动。

艺术品市场乱象的出现几乎是一个必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流动性的泛滥,艺术品价格的严重泡沫化成为必然。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大幅升值,全球购买力大增,这直接导致了全球艺术品价格的暴涨。很多艺术品的天价几乎都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而泡沫破裂之后则是艺术品价格的“雪崩”。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币的升值,使艺术品的价格严重泡沫化,“亿元艺术品时代”的出现,预示艺术品的泡沫即将破灭,只在于时间是早或是晚。“国发[2011]38号”的出台,对混乱的文交所市场进行整肃,或许会使艺术品市场逐步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