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民生事业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民生事业的含义及特征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大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落实“五个统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是与社会成员共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密切相关,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服务需求的社会民生事业,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全民健身、社会保障在内。正是基于上述两大特征,决定了客观存在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非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

一、社会民生事业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民生事业的界定

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所谓民生,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孙中山曾经将民生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意领域,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直接、切身、具体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相对而言,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比较准确,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下文所涉及的民生一词都是指狭义上的民生。

2.社会民生事业的范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民生改善相对滞后,这成为我党高度关注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被提上重要议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大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落实“五个统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十七大报告则首次将“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改善民生的明确目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云南德宏考察时说:“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进一步阐明了民生事业的范围所在。基于上述对民生概念的认识以及可操作性原则,本书在研究民生投入时主要包含了四大块内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

3.社会民生事业的类型

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是与社会成员共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密切相关,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服务需求的社会民生事业,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全民健身、社会保障在内。此类社会民生事业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共享性,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与外部性;二是必需性,与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健康最基本层次上的需求密切相关,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具有必需性、保底性特征。正是基于上述两大特征,决定了客观存在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

非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指满足社会成员较高层次服务需求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包括非基本医疗、非义务教育、商业保险、商业文化、商业体育等。此类社会民生事业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差异化选择的、具有一定经营性质的服务。二是非必需性,是高于基本层次的、“不封顶”的服务。基于上述两大特征,因而非基本医疗、非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属于非保障型社会民生事业(见表5-1)。

表5-1 社会民生事业的两大分类

img81

4.社会民生事业投入评价指标

我们选取了教育指标、医疗卫生指标、社会保障指标、文化体育指标四大类指标来衡量民生发展状况。其中,每一大类指标又由若干子指标构成,具体见表5-2。

表5-2 民生事业评价指标体系

img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