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均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

年均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上涨率成为宏观经济学表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该曲线表明,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教授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如图11-4所示。在以横坐标表示失业率,纵坐标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PC曲线)。

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由于价格与工资是密切相关的,价格变化是工资变化的函数,所以,可以把上述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工资变化转换成价格变化。1960年,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工资变动率改为通货膨胀率,并把它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阐明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因为工资上升,意味着物价水平的上升,所以,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关系。于是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上涨率成为宏观经济学表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见图11-5。

图11-4 菲利普斯曲线

图11-5 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

其中,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例如,如果ε为3,上述方程就表示,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就下降3个百分点。

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是: 要想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而要想保持价格稳定,则需要忍受较高的失业率。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许多西方国家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阅读资料

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为反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说明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1979年夏,通货膨胀率高达14%,失业率高达6%,经济增长率不到1.5%。在这种形势下,沃尔克被卡特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把自己的中心任务定为反通货膨胀。他把贴现率提高到12%,货币量减少,但到1980年2月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4.9%。与此同时,失业率高达10%。沃尔克顶住各方面压力,继续实施这种紧缩政策,终于在1984年使通货膨胀率降至4%,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减少了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必然引起失业加剧。这充分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实现低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要以高失业为代价。经济学家把牺牲率确定为5%,即通货膨胀每年降1%,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5%。沃尔克把1980年10%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1984年的4%,按此推理,每年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0%。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原因在于沃尔克坚定不移的反通货膨胀决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从而菲力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样,反通货膨胀的代价就小了。但代价仍然是有的,美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

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遇到了新的经济问题——滞胀,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换关系,而是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例如,1969年新上任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希望以一定的失业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结果通货膨胀没有沿着菲利普斯曲线滑动,而是向右移动; 剧烈的失业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说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和推导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

为解释滞胀,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始形式做了重要修正。弗里德曼指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加入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后,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改写为:

或:

其中,πε表示预期通货膨胀。这就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1-6所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这意味着,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此外,我们要指出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 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图11-6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使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保持不变,通货膨胀也将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1-7所示。

图11-7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通货膨胀率无论怎样上升,失业率都将维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因为,他们认为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从政策角度来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意味着,在长期中,政府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宏观经济政策长期无效。

阅读资料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年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 M1(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 M0(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2010年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一片涨声。稳定物价,防治通货膨胀成为2011年中国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那么,导致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催生效应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2008年9—12月,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7.5%分别下调至15.5%和13.5%。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导致的货币乘数上升效应,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 同期,央行将再贴现率由4.23%降至2.97%,刺激商业银行扩大放宽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同一时间,央行5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受此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秩序、恢复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复苏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楼市畸形上涨等负面效应,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目前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考验。

(二)政府巨额投资引发的社会需求增加

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发行了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9243亿元。巨额政府投资一方面引发了流动性,刺激了价格攀升; 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也提高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成为必然。

(三)人民币供应充裕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2008年中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同比增长17.8%,2009年同比增长27.78%,2010年同比增长19.7%,同期GDP增长率为9.6%、9.2%、10.3%,远远高于同期GDP发展速度,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了通胀

预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加大通胀压力; 同时,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增加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被迫升值吸引更多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大,加剧通货膨胀。

(五)美国和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泛滥

2009年3月,美联储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开始了第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为刺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推出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当天,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英国央行宣布维持指标利率为0.5%,2010年10月,日本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向全世界提供流动性。追逐资本回报率的本性导致未被本国吸收的流动性流向利润更高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外资的涌入导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货币被动地放宽,加剧了通货膨胀。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美元被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和贵金属价格普涨,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作为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进口商品需求量巨大,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引发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六)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效应

一是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伴随着租金和企业成本提升,推动物价上涨。二是劳动力价格在成本和消费价格双重推动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的上升推升了物价。三是资源价格和公用事业费提价推动物价上涨。

(资料来源: 赵云: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调控政策分析》,《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本章小结

1.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2.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在稳定状态下的失业率,也是经济在正常时期的失业率,它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

3.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即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减少2.5%。失业率每减少1%,实际GDP增加2.5%。

4.失业的影响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5.通货膨胀,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它既可以按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又可以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还可以按人们的预期程度进行分类。

6.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货币着手,二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三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

7.菲利普斯曲线最初反映的是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的关系。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8.货币主义根据适应性预期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内不存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关键词

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 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的类型 菲利普斯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