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要环节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要环节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只有人人确立起了生态的意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了广泛的“全民共识”和“群众基础”。同时,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

从我国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该全面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充分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兴国之要,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还是硬道理,发展仍然需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发展仍然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是硬道理。怎么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仅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而且也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但是,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既有巨大挑战,也有历史机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当前来看有四个环节十分重要。

一是确立生态文明的意识。生态文明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明白了也不一定会有所作为,要有作为,关键是要具有生态文明的意识,并且用这种意识去指导实践。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关键是要具有生态的意识,人们所从事的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为什么以往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什么人们的普通生活也会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关键因素还是在于生态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只有人人确立起了生态的意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了广泛的“全民共识”和“群众基础”。因此,生态文明应该从人人做起,加快形成确立起全民的意识。

二是满足生态文明的生产。应该看到,“高消耗、高污染、拼资源、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经济,也是工业文明的弊端。其后果,天不蓝了,地不绿了,水不清了,人不健康了,生产事故也多了。经济发展了,环境被破坏了,以后的代价将会更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提倡绿色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三是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除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样很大。例如,过度的消费,实际上就是过度地消费了资源;还有追求过度的包装,实际上也是过度地消耗了资源;还有大量的生活废弃物不仅没有循环利用,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过多的影响。又如,由于人们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一些随意处置生活垃圾、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需要进一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应该提倡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四是保障生态文明的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规章、经济、行政、监督等各项制度建设一个都不能少,当前,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同时,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此外,还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搭建平台。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1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