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

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和农业生产的特性,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质地位。农业生产的生物特性及其周期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部门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资金积累性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三是农业生产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产品的上述特点导致农业生产者缺乏投资预期,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在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成本补偿不需要预先支付,因而仅需要支付产前的成本投入。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支撑现代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农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所谓弱质产业,是指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风险,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位置的产业。农业不仅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风险因素多,难以稳定发展的弱质产业,在我国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准备进入大规模全面反哺期的阶段,对于农业这种特别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国家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入工商企业,变“投资”农业为“支持”农业。

3.1.1 农业的自然弱质性,要求建立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在农业中,人们以动植物为对象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即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在生产资料作用于生产对象的时候,动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生长的过程,即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的生产,即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中生产环节上,是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决定了农业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约束性。这种天生的自然弱质性,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典型特征。要想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构筑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更需要在“跳出农业解决农业”的思路指导下,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支持。

3.1.2 农业生产的弱质地位,亟须在社会资本支持下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和农业生产的特性,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质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的生物特性及其周期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部门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资金积累性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因而从全社会生产分工来看,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投资于农业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很难获得诸如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平均利润甚至超额利润,使得农业部门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例收益远低于其他非农部门。二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硬环境支持不足。农业生产,需要依赖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具有普惠性价值,不过这些领域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报酬低,很难吸引独立性经营主体来投资。同时,国家财政投资也很难满足所有的农业生产硬环境投入要求。因此,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受到了农业生产硬环境的严重制约。三是农业生产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但是农业用地却存在着要求条件高、利用层面低的特点。对于不适合农业经营的土地而言,在第二、三产业经营上却可以多层利用。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过量追加农业投入,可能带来农业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导致生产率下降。四是农业生产分散化经营特点。传统农业以散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综上,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农业生产的弱质性除了要加大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科技扶持以外,还需要加大社会层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普惠性领域,同时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抱团抵御市场风险。

3.1.3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亟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

一般来说,农产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需求弹性小。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品,它们属于满足社会基本生活需要的初级产品,尤其是粮食品种的门类少,升值空间不大,具备了刚性需求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可替代性低,容易受市场供求波动影响,市场价值实现难度大。二是在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着农产品数量多、价值低,运输成本高、不易储存、损耗大等特点。如果分散经营,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如果进行集中经营,则可能带来大户的垄断和定价,损害小农利益。农产品的上述特点导致农业生产者缺乏投资预期,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基于农产品自身的弱质性,以及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更应该加大包括社会资本投入在内的农业投入,不断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系。

3.1.4 农业资金外流严重,应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农业

农业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等,属于流动性较大的生产要素。由于农业部门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直接经济效益较低的“高风险、周期长、回报低”的传统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很难吸引非农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与此同时,还极有可能导致农业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流动,向城市工业部门或生产效益高的部门流入。此外,虽然农村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资产,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还难以将资源和资产进行商品化改造,以至于农村资本投入普遍缺乏,农村普遍存在的贷款难更加剧了农村的资金短缺现象。

农业资金要素外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工农之间利润率的差异性。由于农业的自然弱质性、生产的弱质地位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制约。但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部门难以对农业生产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补偿,导致农业比较收益明显低于非农产业,在农业部门生产经营资金本已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往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向,大大弱化了农业自身的自生和发展能力。虽然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规模报酬率,但其比较收益依然偏低,仍旧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农业生产经营部门的企业化改造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不完整,农业生产领域体制机制等并未出现根本性制度变革,因而将在一定时期内制约社会资金向农业部门的积聚。三是家庭经营模式下农业生产性资金需求有限。在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成本补偿不需要预先支付,因而仅需要支付产前的成本投入。所以,农民在非生产领域的需求更大,比如医疗、社保、教育等。非生产领域的资金占有导致了农业生产资金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资金的非农化倾向,需要社会资金来弥补和缝合。四是农民预防性储蓄意识提高。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医疗保险等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对未来进行预防性储蓄已成为理性农民的共同选择。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环节的投资不足,亟须社会资金投入。五是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在机会成本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风险性导致了其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农村金融在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缺乏主动向金融部门支持的意愿。因此,国家需要在农业政策性信贷上给予大力支持,社会资金也需要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农业领域,资本属于稀缺要素。如果出现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则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缺失,势必危及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拓宽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减少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动。同时,应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拓宽农业的资本维度,利用其资金和技术实力,改造小农,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限制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