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与广武君对话的启示

韩信与广武君对话的启示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这番对话是韩信与广武君关于这次战斗胜败的原因分析。广武君认为,战败之人没有资格谈论国家大事。其一,韩信作为作战一方,本身了解广武君计谋的重大价值。所以,韩信与广武君对话的重要启示,就是一定要用好人才;而用好人才的前提是要爱护人才。韩信所谈到的百里奚,当他被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向其讨教国家大事。

我国有一个“背水一战”的成语,指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兵攻打赵国,兵进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广武君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主帅成安君陈馀是一个迂腐不知变通的儒者,认为只要是正义之师,是用不着什么奇谋诡计,所以就没有接纳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而是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兵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已经和水边的部队会合,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军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拼死命作战,赵军一下子攻打不下,于是在河边形成了拉锯战。韩信先派的两千轻骑兵,正在等候赵军倾巢而去追逐韩信的败军,见他们果真全营出动,于是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国的旗都拔了,竖起了两千面汉军的旗帜。赵军无法一时打败韩信背水作战的军队,想收兵回营,可是回头一看,营帐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掳获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了成安君陈馀,活捉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

有关井陉口之战,史书多对韩信浓墨渲染,而对广武君李左车则轻描淡写。其实,如果广武君李左车的计谋能够付诸实施,即便韩信背水扎营、决一死战,也未必就能拿下井陉口。正是因为明白这一道理,所以韩信对战败被俘的广武君李左车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他亲自为他松绑,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非常恭敬地向他请教天下大势、战争方略。《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记载,韩信向广武君请教道:“在下想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怎样办才能成功?”广武君谦让地说:“臣听人说,打了败仗的将领,不够资格来谈什么叫做英勇;亡掉了国家的臣子,是不配来参与考虑长治久安之计的。现在臣已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儿当得起跟您一道来商量国家大事呢?”韩信说:“在下也曾听说过:百里奚在虞国做官,而虞国亡国了;等他做秦的相国,而秦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并不是他在虞国是愚笨的,而到了秦国就聪明起来了!主要在他的意见被秦国采用而不被虞国采用,虞君不听信他的意见,而秦君听信他的意见啊!假如当初成安君真的听从了您的计策,像我韩信这样的庸才,早已被您生擒活捉了;就是因为他不听您的话,所以才有机会让我韩信陪侍您谈话。”

这番对话是韩信与广武君关于这次战斗胜败的原因分析。广武君认为,战败之人没有资格谈论国家大事。而韩信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赵王这次战斗失败,与广武君的才能无关,其根本原因在于赵军主帅成安君不听、不用广武君的正确建议,才使得韩信抓住了机遇,在“背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不用、不听”是赵军失败的关键原因。

韩信在分析战斗得失时,为什么提出赵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用、不听”呢?其一,韩信作为作战一方,本身了解广武君计谋的重大价值。其二,是其自身遭遇的感悟。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信任,只做了一个都尉,空有一身本领而得不到重用。而到了刘邦这儿,却被委以重任,拜为大将,施展了平生抱负。韩信所说的像广武君这样“不被用、不被听”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韩信在对话中讲到的百里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百里奚在虞国当大夫时,其国君爱财如命,在收了晋国宝玉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极力向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却不被接受。后在晋国灭虢国后,果然就马上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百里奚被俘。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到楚国。秦穆公胸怀大志,当知道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就通过计策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当百里奚来到秦国时,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百里奚的才能在秦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开地辟疆,称霸西戎,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又比如,孔子周游天下却得不到重用;韩非子受人陷害,客死秦国;屈原报国无望,抱恨沉江;贾谊才华横溢,英年早丧等,也都是人才“不被用、不被听”的著名案例。

所以,韩信与广武君对话的重要启示,就是一定要用好人才;而用好人才的前提是要爱护人才。韩信所谈到的百里奚,当他被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向其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要拜百里奚为上大夫,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交给百里奚。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蹇叔很有才能,又有贤名)。最后,秦穆公就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两人一道做了秦国的上大夫。今天,我们讲爱才,最为重要的是尊重人才,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比如,前几年,网上曾流传“仇富不仇袁隆平”,这就是尊重人才的表现,虽然袁隆平身价不菲,但他所创造的巨大业绩,让无数中国人得到了具体的实惠,给予袁隆平奖励,就是尊重人才。又如,国务院每年以每人500万元巨资,奖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同样也是尊重人才,因为正是这些人才让人民群众享受了科技精英们创造的各种效益。

用好人才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识别人才;只有识别人才,才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唐太宗李世民是知人善任的典范。在唐太宗的人才团队中,房玄龄的特点是孜孜不倦地处理国事,能出色完成所交办的每一件事情,唐太宗就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因为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做事孜孜不倦的特点。魏征总是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其国君赶不上尧舜,唐太宗就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因为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个职位正适合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人。李靖则是文才武略兼备,武能带兵,文能为相,唐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因为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正适合发挥李靖的才能。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在朝廷构建起了一个结构合理的上层组织。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一段刘邦和韩信的对话。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谈,讨论各位将领的本领,彼此各有不同,高低不一。刘邦问道:“像我的才能,能带多少兵?”韩信回道:“陛下最多不超过十万人!”刘邦问道:“带兵的事,对你来说呢?”答:“臣是兵愈多愈好。”刘邦笑道:“既然是愈多愈好,为什么还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道:“陛下您不善于带兵,但却擅长于统领大将,这就是韩信之所以被陛下捉住的原因。而且陛下这种才能是天生的,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这段话生动描写了刘邦善于“将将”而韩信善于“将兵”的不同特点。由于每位人才的特点各不相同,必须用其所长。比如,马谡是一位参谋型人才,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诸葛亮在作战中充分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但马谡不是一位指挥型人才,而诸葛亮在228年出祁山时,违众意提拔马谡为先锋,导致街亭失守,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又如,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毕业于西点军校,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任联邦军总司令,屡建奇功,是一位战争英雄,连马克思、恩格斯都夸赞他是军事指挥的优秀范例。后任美国第18任总统,却在八年总统任期内政绩平平,被贬损为美国最腐败的总统;特别是第二次总统任期内,他对南方奴隶主妥协让步,任人唯亲,重用的一些不法官僚贪污受贿、大发横财,引起了选民的普遍不满。可以说,格兰特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却不是一位好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