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

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要因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分开来。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论主要是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海外生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在这种背景下,邓宁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基本上是他的国际生产综合论对后发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的演化过程的分析和应用。

迄今为止,我们对产业转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业进化和产业发展的层面。如果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拓展的话,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产业发展层面;其二是企业发展层面。产业发展层面的研究可认为是产业转移的宏观层面、总体层面的研究,企业发展层面的研究则可认为是有关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个体层面的研究。

对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在欧美国家理论界相对热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以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最具有代表意义。

邓宁(Dunning, 1988, 1993)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50〕,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s),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一理论综合并包容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垄断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因此被称为“国际生产综合论”。

国际生产综合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就进入某一市场而言,跨国发展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这种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并增加企业资产的净现值。企业特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往往只有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因此,市场不完全性假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组织的要因。这一要因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分开来。在这一前提下,跨国发展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种技术是广义的,包括商标、品牌、经营秘诀,等等;

②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性特点;

③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

④获取廉价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

当然,跨国发展企业优势的来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或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罗列更多条件使上面的清单变得更长。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的获得总是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许多场合,考察企业特有的所有权优势常常要与考察国家的特有优势联系起来进行。

(2)如果说对外发展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那么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外投资,或者说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还不能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跨国发展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投资,而不选择出口或发放许可证的方式,这是和商品市场的不完全以及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市场的不完全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内部化特定优势理论的基础。

跨国发展企业的中间产品中,虽然也包括那些有形的物品,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但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更为重要的是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诸如技术、信息(渠道)、诀窍、营销方式和经验等的中间投入。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②无形资产的定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

③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使上述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

总之,这牵涉到一个交易成本理论问题。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科斯(Ronald Coase)教授在其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引入并阐述的。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广义地理解,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它是相对于人与自然打交道的生产成本而言的。从狭义上说,它指的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为了得到交易所提供的经济利益,人们必须支付某种费用。例如,为了购买一批商品,寻找合适的卖主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信息都是稀缺的;与卖主协商,讨价还价,签订有关合同之类的经济契约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请有关机构和专家检查这些商品的规格、质量、功能等还需付出时间和费用等等。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确定性以及与其伴生的风险在交易过程中无处不在,又由于人并不具有完全理性,所以他(她)在交易中未必能对这些风险都洞察在先。这样,交易的当事人就必须为交易支付信息成本和谈判履约成本,必须承担由经济人行为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以及因不完全契约引起纠纷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正如生产任何一种物品都需有一定的要素投入一样,任何一项交易活动也需要成本。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一定意义上替代市场的功能。一旦企业作为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企业便获得了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的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了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3)假设对外发展企业具备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特定优势,企业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就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在国外市场创造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而有所提高。换言之,只有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生产力。

运用上述原理分析对外发展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可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任一既定的时点,一个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多,它越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它越是倾向于选择到国外生产的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具有相反的条件,它就会对外国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总之,按照国际生产综合论的观点,对外发展企业在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时,往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其大致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方式选择

alt

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论主要是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海外生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他的实践依据主要是美国企业的对外扩张,没有牵涉到后发工业国以及新兴工业国的对外投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的对外投资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对外投资活动,纵向研究对外投资现象引起了欧美国家经济学家的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邓宁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基本上是他的国际生产综合论对后发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的演化过程的分析和应用。该理论认为:从纵向看,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他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美元以下。处于在这一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即引进外资),几乎没有对外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收入为400~1500美元。在这一阶段,外来直接投资将不断增长,对外投资则处于非常少量的阶段,对外净投资,即对外投资-引进外资的增长仍旧呈负增长状态。第三阶段,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4750美元。在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开始增长,但是从总量上讲,依旧小于引进外资的数量,不过从增长速度看,对外投资的增长快于引进外资的增长,两者在总量上的差距不断缩小。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750美元以上时,就进入了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将成为净值。当然,这些变化都与国内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