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

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兴工业化经济在西太平洋地区已呈现梯度扩散效应,从而构成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体。新兴工业国(地区)是在基本相似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条件下实现经济起飞的。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日俱增,以至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地区一些已经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国家以发展民族经济为核心,在强调民族保护主义的基础上,采取加强政府干预,实行企业国有化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各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工业化水平极大提高。70年代和80年代初,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从而被认为是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代表,其中首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这三个新兴工业国。但从80年代起,拉美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开始衰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世界经济的增长热点开始从拉美地区转移到了西太平洋地区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它们的经济发展起步虽然晚于拉美新兴工业国,但从60年代中期起,它们利用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从而被国际社会称为“东亚奇迹”,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则被称作亚洲“四小”。随着“四小”的崛起,最初的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开始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轨道,至80年代末,除印尼之外,其余三国均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新兴工业化经济在西太平洋地区已呈现梯度扩散效应,从而构成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体。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基本经济特征

新兴工业国(地区)是在基本相似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条件下实现经济起飞的。尽管它们起步时间不一,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存在着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政策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把新兴工业国(地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相比,就不难发现其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区别的一些共同的经济特征。

1.经济增长的时间长,速度快。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开始了为期40—50年之久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在这一阶段,它们的发展速度很快,到80年代前的40年时间内取得了年均8%—10%的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一举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经过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经济改革,进入90年代后,这些国家的经济进入适度增长时期,1990—1997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5%左右,仍高于2%的世界平均增长率。

20世纪60年代起,亚洲“四小”的经济先后步入起飞期,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20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左右,大大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的5%和70年代3%的平均经济增长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深受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然而,亚洲“四小”面对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仍显示出相当强的活力,1980—1988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在6%—9%之间。进入90年代后,尽管它们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不如七八十年代那样有利,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低于中国等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但还是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0—1997年,香港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台湾为6.4%,韩国为7.5%,新加坡为8.3%。与此同时,1990—1996年东盟四国的经济增长率除菲律宾略低以外其余都高于8%。

2.出口贸易增长迅速,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高。20世纪60年代后,新兴工业国(地区)大多由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其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表现有所不同。首先从亚洲“四小”考察,外贸对其经济的牵引作用尤为突出。在“四小”的进出口贸易中,相对于进口而言,出口贸易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1965—1973年,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在11%以上,台湾为33%,韩国为32%。尽管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它们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1973—1983年香港增长率仍达10.3%,新加坡为17.9%,台湾为18.7%,韩国为14.8%,继续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1983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的势头持续不减。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日俱增,以至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同向性上。而且,一般来说,出口增长幅度要大于经济增长幅度,致使经济增长依赖出口的增长。目前,它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达到100%。

拉美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有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明显。1982年起墨西哥的经济转向以“开放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把扩大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至1992年,其出口量已从1980年占世界第35位跃升到第20位,1990—1993年的出口增长率平均达15.5%,大大超过7.5%的世界平均增长率。1998年,其全球出口排名进一步上升至第13位,出口额达1175亿美元。

3.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拉美新兴工业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属资源开发型的产业贸易结构。战后几十年来,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改变。过去历史上形成的一两种或少数几种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产业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生产和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例如,进入90年代,墨西哥已形成比较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初步改变了过去向石油业倾斜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商品出口的多样化、高级化。1985—1992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1%下降到6.4%。石油从38%下降到34.7%,制造业则由46.5%上升到58.2%。

同拉美新兴工业国比较,亚洲“四小”的产业结构不仅变化大,而且这种变化由低向高循序演变。20世纪60年代至今,亚洲“四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是从60—70年代初,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香港主要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产品,台湾和韩国以电子组装、鞋类和体育用品等为主,新加坡着重发展电器和炼油等工业。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加工制造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是从70—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此韩国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将电子、机械、生物工程、信息产业和原子能利用五个部门列为“国策战略产业”,大力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台湾提出“工业升级”,香港提出“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80年代末至90年代进入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使工业由中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扶植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金融及商业服务业。1965—1985年韩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7%升至52%,香港由58%升至68%,超过美、日、德等西方国家。1989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占国内(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0.9%和63%。进入90年代后这一特点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已代替制造业成为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加坡明确提出第三产业将是90年代的主要发展目标,其在亚太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将随之得到加强。

必须看到,正是由于亚洲“四小”顺应国际国内(地区内)形势需要,及时使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动荡不定时,它们却能从容克服重重困难,很快渡过难关,使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较而言,拉美新兴工业国在遇到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不利时,经济发展往往受到挫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它们产业结构转型相对缓慢不无关系。

4.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西方国家的依赖程度减轻。新兴工业国(地区)以其具有竞争力的制成品生产为基础,正在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它们通过进出口贸易、资金的国际融通等经济活动,同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广泛的联系。亚洲“四小”均属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国家(地区)。因此,自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以来,它们重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其国民收入的50%以上都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拉美新兴工业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它们也重视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过,无论是亚洲“四小”,还是拉美新兴工业国,它们的贸易对象国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它们不仅需要解决原料供应,还要设法扩大出口市场,因而单靠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市场,已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西方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亚洲“四小”的产品大都已不易打入美国市场。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四小”的关税优惠待遇后,它们不得不提出贸易多元化的方针,重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改变长期严重依赖于西方国家的局面,并且取得了日益明显的效果,美国市场已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再在亚洲“四小”的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了。需要指出的是,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亚非拉及中东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工业产品需求不足,更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而随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它们的技术和经济都比较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它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贸易、经济合作方面不仅有明显的互补性,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