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能够直观反映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当前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在2009年分别仅为43.4%和34.1%,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滞后相当严重。
所谓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产出、投入上的数量规模;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和效益联系等。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求第三产业在产值和就业规模上得到提升,还要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一般在四个层面上进行。即第三产业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其中第一层次的附加值最低。
从产值比重看,我国整体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80年代变化不是很大,其内部各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变化不大,比重显著增加的是金融服务业,包括科教文卫和政府团体在内的其他行业略有增加。90年代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加快,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2年,交通通信、商贸餐饮和金融保险三大内部产业已占整个第三产业的65.3%;到1997年底,上述三大内部产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62.9%,虽然在整个GDP中的比重比较稳定,但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的种类在增加,一些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第三产业内部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内部各部门附加值的角度看,产值规模最高的行业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该行业1999年的产值是7 491.1亿元,到2009年达到了28 984.5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8%~23%,但该行业附加值较低。位居第二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其产值由1999年的5 17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 057.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09年高达11.6%,其附加值也较低。而高附加值行业的金融业的产值在十多年间虽然由1999年的3 816.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 727.6亿元,但是其比重却没有明显提高,一直维持在8%~12%。带有很大泡沫性质的房地产行业,其产值由1999年的3 68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8 654.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09年高达12.6%。
在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分别有商业、交通、通信、教育、商贸餐饮、社会服务和政府团体;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所占就业比重较小。金融业占就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其他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卫生、政府、教育和科技等部门。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是体制转型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述部门都是属于“吃皇粮”的行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些部门的人员精简已见成效。但教育和科技两个部门就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则说明我国科教事业的落后,同时也意味着科教事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从劳动力增长方面看,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增长最快的部门属于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而科教文卫劳动力增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低的年增长率,到20世纪90年代更为负增长。总之,劳动力结构及其变化仍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业内部畸形结构的痕迹。
从目前的情况看,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内部的行业渗透差问题。在第三产业的总体结构中,对结构的合理度和行业间的渗透性的要求比第二产业更高。在第三产业中,合理的结构应该是每个行业都自成体系,彼此间又能渗透发展。例如,金融业与信息业互相渗透、协调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业、交通运输业相互关联,交通运输业落后、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会极大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与土地市场、建筑施工市场、金融市场、资产评估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等。而我国第三产业的组织方式落后,各个市场既按投资的行业分割,又按地区分割,一旦需要跨行业、跨地区进行经营就会出现很大的阻力;同时,其就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设备和技术落后,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时,往往是重视低投入、多劳力、快见效,往往忽视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一点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体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在整个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以及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经济的商业化程度低和市场化程度低,无论服务业的总量和比重还是劳动力的就业量和就业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