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认为我国国内旅游经济已经出现乏力,增长后劲不足的势头。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采用我国对小口径旅游业的1992~2005年的数据为实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索罗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在过去15年中,资本投入是中国旅游经济(小口径)增长的主要源泉。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小口径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了索罗方程回归,比较了三大经济区旅游经济增长的差异。

第六章 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论文采用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及相关研究工具对中国旅游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本书通过文献研究,认为旅游学研究过程中产生对旅游本质不同的看法症结在于研究者混淆了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本书作者认为,纯粹的旅游活动本质上属于休闲活动范畴,是一种出于旅游活动主体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的需要的社会性活动,但这种社会性活动客观上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影响。但出于出于这一对社会性活动研究的需要及研究的可操作性视角必要进行技术性定义,从这个立场来讲,在技术性定义中更强调了旅游活动的经济性。

(2)本书采用文献法探讨了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历程,认为从产业的角度探讨旅游发展,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是否出现专门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组织;二是是否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业。本书认为,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是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二是闲暇时间及闲暇与劳动替代的意愿。从经济学的观点看,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也是顺应现实经济状况的结果。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力量来源于技术进步,其次是城市化进程、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发展。本书还总结了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如下图所示:

(3)本书通过对我国大口径旅游业发展历程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国家政策安排、主导了我国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可以总结为生产力拉动、制度推动下的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准确把握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思路和概念,深刻把握制度供给和市场规律的关系,适时颁布适当政策,发挥好规范市场和宏观调控以及引导职能,使我国旅游产业在良好的市场制度下持续稳定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4)通过分析比较,本书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产品需求与供给形式单一,经营模式滞后;产品创新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低;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业制度供给缺失引致资源配置错位;尤其是“黄金周”强化了旅游业旅游服务产品周期性供给与需求矛盾。

(5)本书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做了PEST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GDP的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人数不断增长,但旅游人均消费增长缓慢,若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几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本书认为我国国内旅游经济已经出现乏力,增长后劲不足的势头。但随着农村养老和保障体系改革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下一轮旅游经济增长来源于农村。

(6)通过对世界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考察,研究总结了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大口径旅游业)发展的12个主要因子,并用SPSS软件以12个因素为指标,以我国旅游业1992~2005年14年的数据为实证做主成分回归分析。通过主成分回归论文排列出12个因素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居民可支配收入>非国有化率>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量>电话普及率>固定资产原值>旅游专业高校在校生人数>铁路公路运输线路>航空运输线>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入境旅游收入>人均GDP>居民消费性支出。并总结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非国有化率(制度因素)、旅游业固定资产投入、旅游知识创新能力和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正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7)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采用我国对小口径旅游业的1992~2005年的数据为实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索罗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过去15年中,资本投入是中国旅游经济(小口径)增长的主要源泉。小口径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劳动力投入,然后是全要素生产率,包括规模效应、知识进展和制度因素等原因。而且,测算结果显示,比较过去三个五年计划,我国旅游经济(小口径)的发展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加深,资本投入对旅游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增大。但固定资产投入增长不稳定,投资年度分布不均,2004、2003年增长幅度很小,其他年份变化幅度也较大,在1997年、2000年和20年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很多,但从投资结果看,资本投资的收益并不高,还往往使旅游经济出现振荡。

我国旅游业在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中,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增大,但想到对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应该更多的从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角度来考虑。因此,增加旅游劳动者素质、增强旅游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8)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小口径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了索罗方程回归,比较了三大经济区旅游经济增长的差异。测算、比较结果如下:

A.过去15年中,我国三大区域旅游经济(小口径)的经济增长源泉是资本投入。东部、中部和西部测算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而且,劳动力的贡献率较小,且呈现贡献率下降的趋势;全要增长率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规模经济、知识进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因素等因素在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逐渐增强。说明未来我国旅游业要发展,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B.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小口径旅游业的回归方程看,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A大于1,说明存在规模效应,或者技术进步因素、知识进展、制度因素等对旅游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

C.全国的总量经济并非各区域经济的简单合力。总体经济和局部经济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索洛余值贡献率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与总量经济计算结果不同。

(9)研究运用DEA方法测算我国1996~2005年10年间小口径旅游业总量经济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主要增长要素投入的相对效率,经测算得出结论:

A.在过去的14年中,我国在旅游业上的各种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力投入、知识创新能力投入和制度因素的投入,在1993、1994、1996年、1997年和2005年五个年度相对有效,而以1999年最低,无效;其次是2003年。上述结论基本上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总体上判断,我国旅游业的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各年度差异不大,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B.1996-2005年间,我国旅游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最好的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再次是上海。鉴于青海、宁夏二省份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发展较缓慢,统计数据不够完善,尤其是固定资产原值数据,变动很大,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计算结果相对很高,但此处不作评价,且暂不深入分析,具体研究,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

C.从总体态势看,我国小口径旅游业的经营绩效不容乐观。虽然部分原因是因为统计年鉴的口径问题,但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景区景点业亏损和微利经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饭店业,从1998年开始至2005年,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旅游饭店结构不合理,无规模效率,管理绩效差等问题十分突出。旅行社行业,作为狭义旅游业,其经营一直处于微利水平,产业组织“小、散、弱、差”状态有增无减,竞争方式单一,以价格竞争为主。

D.从空间上分看,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地区的相对效率要高,除河南和山西外,其他出现相对有效率的省份均为东部省份。其中,以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区域最优,尤其是广东,每年的相对效率均有效,是各个省份中旅游经济绩效最好的。通过对各个省份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检验,我们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小口径旅游业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也相对较高。

E.从时间上看,过去10年间,我国旅游业各省经营绩效格局基本上未发生太大的改变:广东、北京和上海独占鳌头;天津、江苏、浙江、河南紧随其后,但天津的优势地位下降,河南的发展波动较大,江苏和浙江则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其他的省份间相对地位此起彼伏。

F.从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关系看,通过对样本数据和数据计算结果观察,要素相对效率较高的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和其他要素投入普遍要高,而要素投入相对较低的省份,效率相对较低。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目前仍处于酱趋动型发展阶段。

G.广东是全国旅游业规模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并能在过去10年中持续快速发展,且其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强,远远高于全国4~5%左右的水平。广东已经形成了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至粤东、粤西、粤北三条各具特色的旅游干线,广东旅游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10)通过需求分析,作者认为,因为经济增长我国旅游需求近20年来一直保持比较旺盛的增长势头,且近年来旅游发展迅猛,完全超过预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新一轮旅游需求增长点,将首先是农村;而城市旅游市场将向高端产品发展。在往后几年中,人们将更中意于一些短途的休闲游和一些节奏松弛的放松体验型旅游形式,度假游将逐渐升温。再次,出境旅游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内居民较为热衷的旅游产品,尤其是欧洲游。

(11)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本书认为国内55%的省份旅游的产业化水平属于成长阶段。从产业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看,呈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态势。首先,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省级行政区都来自沿海地区;其次,排序前 10位的省级行政区中有8个来自沿海地区,反映出明显的沿海经济指向性;再次,8个处于导入阶段的省级行政区中有6个来自西部地区,排序后10位的省级行政区中有8个来自西部地区,反映出明显的内陆资源指向性。这种格局与我国经济梯度发展的整体态势基本吻合。在未来的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实现产业要素流动,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化水平,促进国家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12)通过对旅游产业组织的SCP分析,作者认为,我国主要的旅游产业组织旅行社和饭店的市场结构为分散竞争。

A.在分散竞争、市场容量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里,旅行社采用价格竞争策略和捆绑销售的策略进行产品销售。又由于旅行社的产品是一般为服务组合型线路产品,且没有任何具有保护性的法律法规,产品可复制性强,产品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抑制了旅行社企业的创新行为。

B.针对我国星级酒店及低档酒店的亏损经营状况,本书着重比较分析了近5年来发展速度极快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认为我国星级酒店及低档酒店经营善的问题在于:第一、饭店供给与需求的脱节,结构不合理,高星级饭店供给不足,而低星本书店供给过程;第二、饭店经营规模小,以单体式经营模式为主,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要求;第三、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产品,营销技术销技术单一;第四、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大多数饭店都在提供大众型饭店产品,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没有真正的考察市场需要,在产品设计的时候不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最后,饭店业人力资源质量亟待提高。作者认为饭店业正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产业链有前向一体化的趋势,大型饭店集团逐渐向旅行社、景区景点业延伸。

C.作者认为要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信息平台建设,改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健全产业法规;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共同打造旅游创新产业链;重视旅游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创新、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13)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通过计算我国东中西部各省份小口径旅游业的旅营业收入和旅游固定资产投入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得出结论:

A.1992~2005年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发展的过程,1997年是我国小口径旅游业从不均衡转向均衡的转折点,1999年由于政策因素出现反复,之后逐渐走向均衡,区域逐渐减小,目前基尼系数处于安全范围。

B.目前,我国西部旅游经济在西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资源势能和东部资金势能的双重作用下突破空间障碍,实现了跨区域的跳跃式扩散,出现新的以四川和云南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极,并逐渐扩散到西藏、贵州,与周边的广西、陕西等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网络,基本实现良性发展。

C.通过空间分析,笔者认为政策推动对旅游业均衡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增长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空间上的点、轴、面的结合能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旅游业空间的点、轴、面空间结合,构筑区域旅游发展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同时,注重政策引导,加速扩散过程。

6.2 研究展望

本书通过多学科理论对我国旅游经济从大口径和小口径两个层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就论文的研究对象而言,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且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首先,在作者在旅游经济增长要素分析中,主要通过先对大口径旅游业的旅游影响因子进行逐成分回归,筛选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然后对核心要素从小口径旅游业的角度进行要素的贡献率测算,并通过对比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差异,寻找我国旅游业经济发展要素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原来的研究设计中,是要用资本、劳动力、制度和知识进展四个因素进行岭回归分析,但由于数据的稳定性及可获得性问题,只能作罢,后改用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因素的索洛方程回归,并测算其贡献率,结果虽差强人意,但若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改进,并能获得更多年份的数据来进行研究,将会获得更满意的研究成果。

其次,研究方法和视角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相关研究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问题。由于我国旅游统计进行较晚,且旅游业并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确定行业,因此旅游统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统计口径不稳定,时常发展变化,需要研究者通过仔细观察,从而进行辨识和分离;相关的数据结构不完整,不少发展影响因素未进入统计范畴;统计过程不规范,统计年鉴的编纂不标准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研究者。因此,作者认为,我国旅游统计的规范性还待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