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兰特的《工程经济原理》一书初步奠定了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这是技术经济学从提出概念到初具雏形的第一阶段。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技术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是技术经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随后,国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所。随后建立了技术经济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技术经济分析的专门人才。

第四节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技术经济学在国外一般被称为工程经济学,源于1887年惠灵顿(Arthur.M.Wellington)的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惠灵顿认为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方法可应用于选择铁路的长度或路线的曲率。他首次将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线选择中,开创了工程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

1911年,美国的泰勒编写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测定和研究解决工厂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

1930年,格兰特(E.L.Grant)在他的《工程经济原理》中指出了古典工程经济的局限性,提出了以复利计算为基础,并讨论了判别因子和短期投资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资本长期投资的一般比较,他因此被称为“工程经济学之父”。所谓工程经济即指采用某些经济上的比较方法,运用数学技巧,采用合理的步骤,从经济观点出发,衡量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采用的各种不同手段的优劣。格兰特的《工程经济原理》一书初步奠定了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这是技术经济学从提出概念到初具雏形的第一阶段。

此后,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建设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工生产和作战的需要,美国科学家首先用数学分析方法和先进的运算技术,解决了雷达的合理分布问题,从而建立和发展了运筹学,其后美国科学家为了研究敌方潜艇的出没概率并加以摧毁,创立了“搜索论”,从而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运筹学。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技术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是技术经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法论科学的诞生,使技术经济学发展到现代化的新阶段。此时,技术经济学在广泛吸取自然科学数量经济学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数理统计、投入产出分析和运筹学等现代化方法,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并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复杂的多目标技术经济问题进行了动态的、定量的分析、计算、模拟和决策,使技术经济学发展到第三阶段。

二、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前苏联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工作和企业管理中也引进了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方法,特别是在规划、设计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在这些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中都有“技术经济分析”一章。现在看来,这些技术经济分析的论证方法是比较粗糙和简单的,但在当时对于实现投资效果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对于新中国工业基础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和内外部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具有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技术经济学,但其重要性已为当时的高层决策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广泛重视。但是,由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生产上“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技术经济工作全部被取消,刚刚萌芽的技术经济学受到严重摧残。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通过总结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在经济理论界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的广泛讨论,截止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对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范围、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计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其中,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于光远等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观点。在党中央制定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把技术经济作为与工农业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并列的七项科学技术学科之一,规定了在这10年里要特别重视技术经济问题,并把技术与经济必须紧密结合的内容列入了规划。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这个10年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任何技术工作必须既有技术上的优越性,又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并要求结合各项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经济效果的计算和分析。这一时期,有的研究单位根据本部门的技术特点,开始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使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工程建设和许多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显示了它的实用价值,并成为工程建设方案优选和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了它的研究对象,总结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基础,但其仍然只是一门方法学,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它着重于研究技术的经济效果,故称它为经济效果学。

(三)停滞阶段

20世纪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经济与管理学科都被批判,致使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拆散,机构瓦解,研究工作完全停顿。

(四)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技术经济学茁壮成长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入了108项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为了落实这项重点研究任务,经过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近一年的筹备,于1978年11月召开了全国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科学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方法的研究规划(1978—1985)》(草案),成立了中国科协直属的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随后,国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后改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所(后改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央主管部门和许多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中等城市、大中型企业,也相继建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机构(中心、所、室)和技术经济研究会,国家教委设立了技术经济教学指导组,高等学校编写了技术经济学教材并开设了技术经济学课程。随后建立了技术经济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技术经济分析的专门人才。加上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政策规定,使技术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仅系统地在经济建设宏观与微观的相应项目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技术政策评估、投资决策、产品开发、技术选择等),而且对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体系、理论与方法、性质与对象的研究都十分活跃,呈现了百家争鸣、生气勃勃的景象,从而推动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直到90年代,对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1987年,国家计委颁布了我国第一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又在1990年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实用手册》。1993年4月,由于财会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和外汇制度等的改革,国家计委又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1版)》,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又联合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3版)》。很显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根据我国国情创立的技术经济学也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 章 小 结

技术和经济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中,始终并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生产领域,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经济效果问题是技术经济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其特点主要有: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未来性和边缘性。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宽广,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

关 键 词

技术经济及管理 Economics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

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经济分析 Economics Analysis

经济规模 Economics Scale

思考与练习

1.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4.技术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5.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你认为技术经济学有哪些新的研究内容?

6.技术经济学在我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