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投资如何影响农业增长

农业投资如何影响农业增长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莱西市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扩大农村自主创业扶持范围,扶持对象扩大到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各级贷款担保部门、金融部门,为1.1万户农民和50多家龙头企业发放创业贷款1.88亿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60元,增长18.2%,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1%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1年,青岛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县域五市生产总值3103.5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1亿元,增长27.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70元,增长17.3%。

一、2011年总体发展情况

(一)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技术和管理服务,积极组织抗旱“双保”,努力克服秋冬春三季连旱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发展。

1.粮食生产好于预期。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18.3万亩,增长1.9%;粮食总产量达到363万吨,增长3.3%,再创历史新高。夏粮实现丰收,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405.4万亩,增长1.5%;总产量165.3万吨,增长0.4%。秋作物生产形势良好,秋粮播种面积412.8万亩,增长2.2%;总产量197.6万吨,增长5.9%;亩产达到479千克,增长3.6%。

2.畜牧和渔业生产形势平稳。全市生猪存栏217.8万头,增长10.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4.3万头,增长8.8%;生猪出栏367.3万头,增长8.9%。家禽存栏5780万只,增长4.2%。奶牛存栏11.9万头,增长2.7%。全市肉类总产量59.5万吨,增长6%;奶类总产量37.2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19.1万吨,增长1%。水产品产量113.4万吨,增长1.3%。

(二)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

启动实施了“双百双千”工程,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四大基地”。

1.两个百万亩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建设11万亩花生良种繁育田,全部实现统一供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百万亩果茶示范区建设了20个标准果园、精品茶园,果茶标准化生产明显提高。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小区。重点扶持建设10个以上设施大棚的设施农业小区,目前全市已建成设施农业小区56个,新增设施大棚872个。

3.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重点培育了60家规模以上家庭农场,加强田间道路、水利设施、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提升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4.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紧紧围绕食用菌、果茶、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了18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520个、“一镇一业”示范镇达到37个。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

5.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莱西市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三)以水利为重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田水利、大沽河治理、规模化供水、粮食产能等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启动大沽河治理工程。出台了《关于实施大沽河治理的意见》,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防洪、水源开发等七大工程,使大沽河全线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和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治理目标。2011年完成了前期调查、规划编制及其他前期工作,2012年初开工建设。

2.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要求,高标准完成了莱西产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了胶南藏南片区等4个节水灌溉项目、38处平度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以及60个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恢复、改善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完成了1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了1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3.加快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认真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莱西、胶州项目区田间工程完成工程量的80%,即墨、平度项目区实施方案已经省里批复并下达了投资计划,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

(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业科技化和组织化水平,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70元,增长17.3%,连续两年增幅分别比城镇居民高出3个和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37∶1缩小到2.31∶1。

1.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农业“四项补贴”5.94亿元,较上年增加8400万元。落实中央和市抗旱补贴9000万元,按照10元/亩的标准,已全部发放到户。

2.扶持农民创业促增收。扩大农村自主创业扶持范围,扶持对象扩大到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各级贷款担保部门、金融部门,为1.1万户农民和50多家龙头企业发放创业贷款1.88亿元。

3.实施科技增产促增收。开展了整县制、整镇制高产创建示范点建设,建立了57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604千克。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组织科技人员入户进行技术服务。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已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

5.提高组织化程度促增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了40家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00多家,增长22.7%。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以“五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和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养老、医疗待遇,农村民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1.推进以“五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368个村完成“五化”建设任务和156个村实施“五化”提升工程,建立“五化”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了农村户用沼气2800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座,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5万余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置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着力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前几年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除氟改水等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着力提高农村规模化供水水平。投资5.96亿元的29处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工程竣工后可实现农村50万人集中供水,农村规模化供水率由上年底的61%提高到73%。

3.积极改善农村民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农村住房新建改造6.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5282户。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60元,增长18.2%,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1%;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4元,增长44.7%。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元,增长33.3%。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促农业、抓调整增实力、强民生保稳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乡村面貌实现新变化,农村民生实现新改善,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新贡献。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2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

(一)突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切实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抓好畜牧、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二是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普遍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以农业专家为支撑的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科技“110”建设。

三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扩大粮油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施肥规模,粮油高产创建57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达到400万亩以上。

四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加快提升玉米、花生和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以上。

(二)突出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以全国水利现代化城市试点为契机,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是实施大沽河治理工程。全力推进大沽河防洪工程建设,2013年汛前完成防洪工程的主体工程。

二是实施大水网建设工程。推进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崂山调水工程,白马河向董家口港区供水工程建设。

三是实施沐官岛水库和新河水库建设工程。加快沐官岛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做好新河水库建设前期工作。

四是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二期工程。投资5.94亿元建设工程29处,覆盖人口59.1万人,建成后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5%。

五是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设31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平度、即墨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六是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七是实施小型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八是实施1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面积100平方公里。

(三)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围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培育壮大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五大产业。深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2012年着力培育1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实施大沽河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平度、莱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建、改扩建200个标准化养殖场,创建8处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争创5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划启动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培育七大林业产业基地。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扶持新建3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突出抓好农村政策落实,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全面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四项补贴”政策,切实把给农民的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实现小麦、玉米应保尽保,减少农民因灾损失。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教育等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五)突出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抓好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搞好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和农村融资担保机制,扩大扶持范围,运用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手段,继续支持1万名农民自主创业,县域五市均建立起农民创业扶持基金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试点,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集中。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林权证的新发、换发和变更登记管理。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县域金融支撑体系,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推动青岛农商银行顺利开业;稳步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引导商业银行优先考虑到县域拓展业务。加大农村物权抵押担保信贷产品的研发力度,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鼓励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险种。

3.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四化”合作社创建,重点扶持60家示范性合作社,培育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00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强社10家。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2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新一轮农村教育惠农工程;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所有中小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最低300元;适当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和补偿封顶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门诊补偿比例达到3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2万元。

3.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养老院,建设城镇集中养老设施示范工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覆盖。

4.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市)、镇、村三级劳动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连通城乡、覆盖基层的就业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

5.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完善市、区(市)、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6.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积极推进二期工程建设,解决50万农村人口规模化供水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扶贫开发,重点扶持30个经济欠发达村庄。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