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速度

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速度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要提高土地流转集约度。加之现行惠农补贴政策存在缺陷,好事转换成障碍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主要因素。3.政府作为度偏低影响了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范围和质量。

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速度

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是以土地适度集中为前提的。在现行集体拥有土地产权、农户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模式框架内,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本文提出了土地流转集约度的概念,企盼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一、土地流转集约度内涵释义

1.土地流转集约度是由土地集约利用转化或延伸的一个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概念首先由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他们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且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马克思在分析地租理论时,提出了级差地租概念,并且把级差地租分为两个形态,级差地租Ⅱ是由于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投资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造成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不是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在级差地租的第Ⅱ形式上,除了肥力的差别,还有资本(以及获得信用的能力)在租地农场主之间的分配上的差别。[2]显而易见,级差地租第Ⅱ形态就包涵集约经营理念。

2.国内学者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注重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表述尽管差异较大,但共同之处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粗放利用的对称,投入的劳力和资本较多则为集约,投入的劳力和资本较少则为不集约。

3.土地流转的内涵。是指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以后,事实上形成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尝试既保留产权的集体性质,又保留使用权家庭占有,再让经营权转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用土地性质的文字概括,企求以此来推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4.土地流转集约度则是指某一个地方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时间、条件以及速度、规模和效率。所谓时间就是指土地流转从认识到决定再到执行或推广所需的时间;所谓条件就是指决定土地流转能否顺利进行的环境因素;所谓速度就是指土地流转这个新生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运行区间宽度;所谓规模就是指一个地区土地由分散、零星经营到集中、整体经营的结果,这种结果可用土地实际可支配使用的数量关系证明;所谓效率就是指土地流转所产生的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土地流转集约度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关系

1.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指以农民持有土地准产权(即长期土地使用权)为纽带的,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报酬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方式。

2.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作用。消除了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所遇到的制度壁垒、信息不对称、资本短缺、技术素质不高、抗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小生产者的角色到现代农业大生产或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理性经纪人”角色的转变,也真正使农民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人之一。

3.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农业规模经营为前提。农业规模经营首先又要以土地集约利用为基础,没有土地集约利用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要提高土地流转集约度。因此,土地流转集约度是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基础,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土地流转集约度的表现形式。土地流转集约度越高,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水平就越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4.以例佐证。湖北省近几年全省土地流转规模为2.64%(不含一年内委托代耕),全国平均流转规模为5.2%,上海最高达到49.9%,湖北省排名第20位。一个土地流转比较慢的地方,较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必然缓慢。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例,据农业部2004年统计,全国农民合作组织总数已经达到15万多个,参合成员数为3 87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15.6%,而湖北省同期只有2 800多个,参加人数也只有110万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总数已达4 998个,但对比山东省25 586个、湖南省7 883个、河南省8 473个,仍然存在明显差距。[3]

三、制约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因素

1.存在缺陷的补贴政策提高了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成本。针对农民收入过低,大量抛荒现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惠农政策,但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简单的种田即补方法,造成了事实上无论种不种粮见田就补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土地值钱,土地流转成本上升、难度加大。农民把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线,即使有稳定的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也不轻易出让或转包耕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形成,依赖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而这一点正是制约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瓶颈。加之现行惠农补贴政策存在缺陷,好事转换成障碍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主要因素。

2.传统习惯加心理扭曲影响了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速度。长期的小农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农民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习惯也不喜欢以团队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再加上中国农村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而居聚在一起而形成的村庄,在血缘亲属之间事实上存在的潜意识竞争(潜意识嫉妒),“我不好也不让你好过我”的偏激心理扭曲了人们的心灵,许多地方在兄弟之间还出现不少宁可土地空着也不转让的矛盾事件,从而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速度。

3.政府作为度偏低影响了土地流转集约度提升的范围和质量。中国的许多事情往往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以往政府农村工作有一条经验就是派人驻队推进某项事务得以落实。现在政府缺乏类似这种方法的推进力,要么停留在口头上一般号召,要么以尊重农民意愿为由不去说服、教育和引导,更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流转细则或法律规范出台,致使这一有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工作进展缓慢。

四、提升土地流转集约度的奇思妙想(结论与思考)

1.基本的规则。看过很多例子,作过一些调查,研究过一些理论,比较过历史发展轨迹,从中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则,那就是中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到“三动”,即政府要推动,能人要带动,个人要主动。把这三动紧紧的捆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让更多的智慧和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大的带小的,再由小的发展那些没有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面,土地流转集约度必定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就快。

2.政府作为度的高低是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所谓政府要推动,就是指政府要加大对土地流转集约度的推进力度。在实施中,政府不仅要敢于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同时还要更多地学会和运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实施内容,从而降低实施成本。日本、韩国、俄罗斯都曾以各种方式把土地让渡给农民,但它们又相继以各种方式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从而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政府出钱支助土地集中和进行法律规范的做法,值得我国政府的借鉴和践行。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大大提升,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哪怕是减少政府1/3的开支也要设立)奖励土地流转先行者,补助土地让渡者,使他们获得一定数量的创业基金。让渡者既可以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获取报酬,将转让土地获得的双重收益购买保险,又可以转移城市凭借创业基金另行创业,从而保证失地后的生活长治久安。

3.能人带动的力度是任何事情成败的条件。所谓能人要带动,一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能人,包括种田能手和外出打工经商致富的能人,要主动承担起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二是外地能人要主动进军和包抄土地流转集约度较低的地区,用自己的技能和资本去运作更广范围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三是全社会资源型、能耗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优先考虑进军农业,以从事现代企业的经验去推动现代农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总之,中国农业如果完全依赖自身的作为去发展现代农业,其进程必然十分缓慢,必须实施新的外围包抄策略才能加快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和发展的步伐。

4.个人要主动是任何事情成败的基础。所谓个人要主动,首先是指要主动克服“小富则安”的小农思想和狭隘的嫉妒心理,要勇于跳出现行经营模式的怪圈,不做小农模式的奴隶,改变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生产的主人;其次要主动丢掉企求依赖国家补贴和土地价格上升维系生存的底线幻想,这种等待只能延缓自身致富的速度。所以要努力提高自身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学习更多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离开土地外出生存的劳动技能,以期更大空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杨志.资本论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对湖北农业再认识.湖北省农业厅内部调研资料.

(2009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