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不同所有者是各自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商品经济至今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最普遍、最一般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经济形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直至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产品交换都只是一种极为偶然的现象。氏族公社之间偶然把本氏族所生产的极少量多余产品同其他的氏族生产的多余产品相交换,这种交换是商品交换的萌芽形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分工。这时,交换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商品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金属工具的出现,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同时,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转变为个体家庭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又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随着奴隶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需求就越广泛。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还需要一个决定性条件,即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所有者是各自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在相互交换产品时,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至今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最普遍、最一般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它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同某种社会经济制度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又总是存在于某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与之相结合而运行,打上该社会经济制度的烙印而各具特点。

迄今为止,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的联系来看,它们都是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共同的特征、共同的规律和共同的运行机制。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它们之间既有某种承前启后的历史联系,又常常是同时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前提。

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的区别来看,三种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者是劳动者,资本家是剥削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无论同简单商品经济相比较,还是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较,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种性质: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是个人的私事,即具有私人性;另一方面,个人劳动的产品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具有社会性,因而私人劳动要转化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于作为私人劳动,劳动者只按照自己的生产条件生产商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他个人的私事;但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他生产的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私人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劳动就会白费。因此,这种矛盾的解决在于交换。只有顺利地将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简单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的根源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二,简单商品经济形式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反映出私人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决定了劳动的具体内容,并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私人劳动中包含的社会性,只有通过交换才得到表现,因而只有把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才能形成交换的基础。而商品在交换中的共同基础就是价值。可见,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不仅要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把使用价值还原为价值,而且还要借助价值去实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私人劳动的性质决定了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经常造成私人劳动很难向社会劳动转化。这种状况不断发展,导致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