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均衡价格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均衡价格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叫做均衡数量。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形成的均衡价格并非万能,政府还会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限价、税收等政策,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

市场交易行为中,当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均衡。在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买者希望价格更低,而卖者希望得到更高的价格,两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1. 均衡价格的概念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市场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叫做均衡数量。均衡是供求相等的状态,此时,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均衡点。

2. 均衡价格的决定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两种经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形成,其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其形成过程如图2-9所示。

图2-9 供给的变动

在图2-9中,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E点就是此时的均衡点,其对应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Qe为均衡数量。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与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具体分两种情形:

(1)P=P1>Pe,其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价格水平位于P1,此时供给量Q3大于需求量Q1,商品供过于求将引起供给各方激烈竞争并竞相降价,供给量下降,供求关系趋于均衡状态。

(2)P=P2<Pe,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如价格水平位于P2,此时供给量Q4小于需求量Q2,商品供不应求,引起需求各方激烈竞争,竞相购买,商品价格上涨,供给量上升,供求关系趋于均衡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市场价格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将前面两节讨论过的某超市猪肉的需求表和供给表放在一起来考察猪肉的均衡价格,如表2-5所示。

表2-5 某超市猪肉的供求状态分析表

从表2-5中可以看出猪肉的均衡价格在30元/kg,超过这个价格,供过于求,低于这个价格,供不应求,只有等于这个价格的时候,供求相等,买卖双方都没有动力去调整,从而实现供求均衡。

均衡价格的决定条件还可以用下列函数来表达:

Qd=a-bP
Qs=-c+dP
Qd=Qs

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式,可解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供求量。

案例 2-5

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个隐喻。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自由放任式的经济模式。“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作用,比如凯恩斯主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几百条冰箱和彩电生产线,政府计划部门惊呼:“重复引进,浪费资源”,并连下数道“金牌”加以制止。然而到下面没人买账,冰箱彩电发展势如破竹。“看不见的手”起到了巨大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兼并重组淘汰,中国成了世界冰箱彩电出口大国。而高度垄断、严密呵护的汽车行业至今仍是国家最大的保护对象,50多岁了还是“幼稚产业”。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山西某国有纺织厂在全国纺织行业连年不景气的情况下,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当记者问厂长有什么诀窍时,他说:“您是想听实话还是官话?”“当然是实话。”“实话就是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上级领导一年到头也不来一趟,没法指导厂里工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少了行政干预,“看不见的手”照样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但是“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人们一夜之间突然发现“看不见的手”把经济搅得一塌糊涂。于是,这时又出现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什么时候用“看不见的手”,什么时候用“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管什么,怎样管?的确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研究课题。

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其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的,而需求与供给又是不断变化的,需求或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

1.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图2-10所示。

图2-10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在图2-10中,供给不变时,既定的供给曲线S与初始需求曲线D0相交于均衡点E0,此时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

(2)当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由D0平移至D2,形成新的均衡点E2,此时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

(3)当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平移,由D0平移至D1,形成新的均衡点E1,此时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

2.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图2-11所示。

图2-1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在图2-11中,需求不变时,既定的需求曲线D与初始供给曲线S0相交于均衡点E0,此时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

(2)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由S0平移至S2,形成新的均衡点E2,此时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

(3)当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由S0平移至S1,形成新的均衡点E1,此时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

3. 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若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则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难以肯定的,这就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1)供求同时增长

若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供给增长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若需求增长的幅度小于供给增长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若需求增长的幅度等于供给增长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不变,均衡数量增加。

(2)供求同时减少

若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若需求减少的幅度小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若需求减少的幅度等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不变,均衡数量减少。

(3)需求增加,供给减少;需求减少,供给增加

这两种情况在此不做具体分析。

三、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四、政府限价的影响

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形成的均衡价格并非万能,政府还会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限价、税收等政策,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

政府限价是指政府对商品的价格水平或浮动幅度所做的限制或规定,常见的有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1. 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Price Floor),又称保护价格或支持价格,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实行最低限价政策可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例如,许多国家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

图2-12 最低限价

在图2-12中,由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政府为支持该行业发展而规定的价格为P1,最低限价P1高于均衡价格Pe,此时供给量Qs大于需求量Qd,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为了维持最低限价,政府通常会收购市场上过剩的产品,用于国家储备或出口。最低限价政策主要适用于少数重要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农产品有小麦和稻谷。此外,我国目前实行的最低工资也属于最低限价政策。

案例 2-6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而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由于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04年到2006年,三年内粮食累计增产1 335亿斤,粮食价格已经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如何调控粮食市场价格,继续稳定粮食生产,避免重蹈谷贱伤农的老路,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国粮食波动发展的历史看,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连续丰收之后必然伴随着连续的减产。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不可控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在于“谷贱伤农”情况的发生。连续的丰收导致了粮食的相对过剩,使得卖粮难的现象一再发生,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丰年歉年有序循环的规律。国家决定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正是为了预防历史重演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环,工业反哺农业已提到实施的层面。为此,从2004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措施,涉及农田和耕地、粮食生产、市场价格、进出口和库存等多个方面,如通过控制保护农田和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通过实行“三补贴”政策,鼓励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众多宏观调控措施中的重要一项。它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一样,是为解决“工农”问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而采取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较现实的意义。

2. 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政府对垄断性很强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可控制这类商品的价格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消费者利益。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图2-13 最高限价

在图2-13中,由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政府为限制价格过高而规定的价格为P2,最高限价P2低于均衡价格Pe,此时供给量Qs小于需求量Qd,市场上出现产品短缺的情况。

由于商品短缺,政府为了维持这种限制价格,往往采取配给制,限定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但这时市场上往往会出现抢购、黑市交易、投机等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