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就在现场

我就在现场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新闻生产的基本方式是采访主体运用采访工具摄像机在新闻现场进行的信息采集活动。就目前来讲,电视新闻的采摄手段一般有三种:第一种,电子新闻采集方式。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与ENG的主要构成相同。一篇能发挥现场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优势的新闻报道,是需要各个工种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无一不注重现场直播这一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生产的基本方式是采访主体运用采访工具摄像机在新闻现场进行的信息采集活动。采访和画面是两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环节,是电视新闻生产的中心。没有采访和摄影,电视新闻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电视新闻采摄的重要性。

一、电视新闻采摄的含义

所谓新闻采摄,是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发现新闻,并为解释、阐明这些新闻所进行的调查活动[1]。电视新闻的采摄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电视新闻采摄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与报纸、广播的采访方式不同,电视新闻的采摄方式是运用专业的采访设备,记录新闻事实的。第二,电视新闻具有声画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电视新闻采摄的过程中,记者要兼顾现场声音和画面的记录。第三,电视还具有表现新闻事件现场感以及与采访对象实时互动的独特魅力。基于以上几点特殊性,也就造就了电视新闻博采众长,全面出击的采摄特点。

二、电视新闻采摄的特殊性

1.现代化设备大量应用

电视新闻的采访方式为带机采访(见图4.1)。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若没有了采访设备,就好像士兵打仗没了枪。就目前来讲,电视新闻的采摄手段一般有三种:第一种,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NG)。这种采访方式所用的主要设备为小型的摄录一体的摄像机,以纯电子方式采摄新闻。它的主要构成包括,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信联络系统等。这种新闻采集方式主要用于模拟信号时代。第二种,是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DNG)。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与ENG的主要构成相同。可以与播出系统相连,实现现场采集、现场编辑、现场直播。第三种,是采集方式由卫星转播车和地球同步卫星频道和地面接收系统构成的卫星新闻采集方式(SNG)。它是DNG的系统升级,由此可以实现全球新闻的现场采摄和及时播报。由此,可以看出,电视观众在家收看的声画并茂的电视新闻,是依托一系列专业化的电视新闻采、编、播设备而完成的。

图4.1 现代化设备大量应用

2.团队分工合作

对于报社的文字记者来说,很多时候单枪匹马就可以搞定一次新闻采访。而对于电视工作者而言,新闻采摄活动却是集体的工作。从报道的选题到新闻的播出,这期间需要多工种协同配合,才能完成。一般来说,一个新闻摄制小组中,要包含现场编辑、出镜记者(现场主持人)、摄像师、录音师和灯光师。

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稍纵即逝的,记者单枪匹马地进行新闻采摄活动很难既把精力用在琢磨材料、提炼主题、挖掘事实、提取角度上,又能做到注重光线、角度、拍摄技巧的运用。

一篇能发挥现场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优势的新闻报道,是需要各个工种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记者了解相关情况,对新闻线索进行深入挖掘;摄像记者通过与采访记者的沟通和交流,确定需要捕捉的画面形象。

采摄分家便于推出名记者、新闻主持人,这对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权威性都有极大益处[2]

3.时空的现场性要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从TNT(todaynewstoday),越来越接近NNN (nownewsnow)。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在时间的同步性上越来越强。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无一不注重现场直播这一报道方式。除了时间上的同步性之外,电视新闻采摄还具有空间上的现实性。我们都知道,电视不同于广播的地方是:电视兼具声音和画面,双通道传播。黄匡宇教授曾经提出,电视画面具有证实的功能。也许你只闻其声,识别他是谁。但是只有亲眼所见,才能验证你的判断。

现场报道,使观众能够有种跟随新闻记者亲临事件现场的真实感。全世界第一座24小时传播新闻的有线电缆电视新闻网(CABLENEWSNETWORK简称CNN),开播于1980年,经过不断地拼搏,无论是在电视新闻传播的数量、时效、和影响力方面,CNN都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翘楚。而其成功的法宝就是“快速、准确、详尽、现场”。CNN的新闻不仅快,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视性。每逢重大事件发生,CNN记者力争第一个到现场,向观众“面对面”地传递变动的信息,把现场情景直接传播出去[3]

4.记者本身也是构成元素

在电视新闻采摄活动中,记者不单单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很多时候记者也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见图4.2)。

图4.2 记者也是构成元素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正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栏目催生出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出镜记者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角色。拥有具有优秀素质的出镜记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

三、电视新闻采摄的要点

1.及时捕捉典型场景、细节与现场气氛信息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媒介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以看为主”。电视新闻记者在表现典型的场景、细节时要学会用画面说话。很多新闻节目之所以不好看,是在于他们的画面内容平淡无奇,毫无感染力。那么,电视画面如何能抓住观众眼球呢? 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深入的采访活动,选取能够概括现场情况的典型场景,表现现场气氛的画面,以及寻找能够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典型的人、事、物,丰富电视新闻画面的信息含量。生动形象、冲击力强的细节镜头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如果再将它放大,特别交代,配以言简意赅的解说词,将使得新闻更具说服力。例如,佛山市重新举办停办了26年的汾江龙舟赛。采摄的精彩镜头,即使不到现场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气氛:呐喊声、欢呼声连成一片,观众有的站在单车上、摩托车上;有的爬到树上;有的则搬来梯子,站在梯子上看;中山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一个坐在父亲肩膀上的胖男孩高举双手,随着鼓点声高呼“加油、加油”;而参赛的选手们挥舞着有力的双臂,动作一致奋力前划。

2.提问获取信息,准确把握事实

访问是除观察、搜集之外,记者常用的信息获取方式。一般来说,我们选择的采访对象包含: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新闻信息的知情人、权威人士等。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并且要能够根据现场采访的内容,随机应变。其次,记者要有主导访问过程、因势利导地把握提问的节奏、控制好访谈时间的意识。最后,电视新闻记者要掌握采访提问的艺术,要尊重采访对象,所提的问题要具体,简短,明确。

获得新闻信息之后,新闻记者要有辨别真伪,去伪存真的能力。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书中说,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真相。新闻背景与动态,全景与细节,微观与宏观的配合。

从前期得到新闻线索,策划过程中新闻素材的搜集,到记者深入事件现场所获取新闻事件的具体、动态信息。一条新闻报道当中我们会得到很多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很多时候,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是同步发生的。那么怎样在信息复杂的事件现场把握关键信息,做出信息丰富的新闻呢? 这就要求我们有对所报道事件的总体把握。新闻背景能起到说明,解释的作用。用新闻背景进行对比衬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3.采摄时的无剪辑意识以及画面意识

“无剪辑”英文是“no cut”,它的实际意义是“editing by camera”或者“planning in mind”,即指“用摄影机剪辑”或者“头脑中的剪辑”。我们所说的“无剪辑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当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一条新闻从发生到播出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在新闻剪辑上花太多时间,将大大降低新闻的时效性。应当注意的是,无剪辑拍摄并不是说在拍摄的时候只拍一个长镜头,后期的时候不用剪辑。而是说,将后期的剪辑工序提前到摄像阶段,也就是说拍摄者应该边拍摄边剪辑,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所以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拍摄与剪辑两步合并为一步,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无剪辑拍摄多用于纪实性较强的节目中,所以摄像记者不仅要多实践多思考,还应当多多借鉴某些纪录的拍摄手法,灵活运用,学会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4.摄录的基本方法

新闻事件的摄录要求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中,从客观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够表现事物本质的事实材料,摒弃摆布、导演、补拍等笨拙的拍摄手法。

电视新闻摄录首先要求电视记者通过镜头挑选、发现和捕捉画面形象的能力。对新闻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绎,选择最能反映本质内容的事物,选择人物最富个性的动作、表情,选择最佳的光线效果和拍摄角度等。

有些时候,记者还需要等待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要等关键人物的活动,要等待某个精彩场景的出现;还包括要等待某个精彩场景的出现;甚至,还要等待被采访者同意接受采访,等等。比如1996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到凌晨一点方达成谅解协议。摄像师在谈判现场等待拍摄谈判结果。当然,等是主动积极地、有预见、有准备地等。有坚韧的作风以及足够的预见性,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的到来,而不是摆布事件当事人,导演新闻事件。等到最佳时机到来时,记者就要表现出“抢”的意识来,记者如若没有抢新闻的意识,那么很多重大的新闻画面往往稍纵即逝了。抢拍除了要有敏锐犀利的眼力和熟练的摄像技艺,还要有果断灵活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电视抢拍的功夫只能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

四、电视新闻采摄中的职业要求

1.客观的呈现事实

新闻记者的职责是要将新闻现场的事实客观地呈现在电视观众的面前。记者在采摄活动中,作为事件的亲历人,会对事实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但电视新闻采摄应该采取冷静、中立的视角,避免过多和明显地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对于一线记者而言,他们既是新闻现场的当事人,也是职业传播人、有个性特征的自然个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电视媒介以其特有的视听语言手段第一时间报道灾区情况,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围绕着灾难新闻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元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电视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可不可以流露自己的情感? 记者是灾难现场的亲历人,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在报道一位孕妇被救援队从废墟中抢救出时,高声大喊:“她被救出来了”! 镜头前的记者必然表现出灾难带给他们的感受。但是,我们同样必须认识到,记者有责任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尺度,不能用自身的情感代替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当然,我们要求记者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也并不是说要每位记者千人一面,每件事物只允许有一个报道角度。而是在保证客观报道的前提下,根据客观事物的多面性,选取合适的报道角度,使观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因主观的介入而削弱。

2.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性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其对于事物的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能力,新闻讲求“新、异、快”,由于电视要兼顾声音、画面,这对电视记者的要求就更甚。记者要下功夫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和研究各种问题、现象,留心周围事物,才能在同样条件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提炼到别人提炼不到的主题。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要从选材开始,注重捕捉有典型性的人、事、物,确定选题后对事物本质进行深挖,而后再到主题立意,挑选报道角度,挑选含有意境的镜头,最后编辑成片。

3.对于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目前国内外新闻直播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现场采访更是家常便饭。美国电视记者对突发事件的嗅觉尤其灵敏,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各个媒体往往在几分钟内做出反应。突发新闻事件现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事件的不断变化,情节的不断发展,许多重要场面的突然闪现,都需要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在新闻事件现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发生,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现象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在现场随事件进程灵活转换话锋,对各种突发情况随时跟踪把握,不断将最有价值的新闻现象和报道呈献给观众,记者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观众观看直播节目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4]

4.给每个人公平发言的权利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刚刚从事政法采访的年轻记者了解到,某法院的法官对一个过去罪行很多的人判了缓刑。尽管这个被告的最新罪行严重,搞了一次武装抢劫,也没有被宣判监禁。记者意识到社会对犯罪率增长的愤怒,决定深挖这个报道。他从治安部门的一个消息来源那里得到了被告的犯罪记载。他同这个案件中负责起诉的地方检察官谈话,以便了解检察官会同意减轻被告徒刑、从一个较重的罪改判为较轻的罪的原因。

第二周发表了他的依靠真实细节写成的报道,记者为他的作品而自豪。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大漏洞,采编主任了立即发现了它。

“这篇报道中,法官到哪儿去了?”主任问记者,“你为什么不问问法官,他为什么这样判? 在这种问题上,双方情况都要交代清楚,永远要这样。”

给每个新闻对象公平发言的权利,这样使新闻不受记者本人观点的约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报道更加公平,客观。

5.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拍摄采访的时候应当注意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的保护。

在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应当注意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当被采访者不愿或不方便正面出镜时,应当采用只拍侧面或背面,使用逆光拍摄,寻找前景遮挡等方式进行拍摄,同时避免在采访时提问涉及姓名、住址、工作等个人信息的问题。其次,应注意措辞准确谨慎,应当避免对被采访者存在偏见和歧视,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带有主观性的态度,避免歧视性的语言和导向。第三,对于报道内容应当考虑全面,时刻注意如何避免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全面而使受众产生误解和片面的认识。避免片面理解,写作中避免断章取义,丢掉必要的前提和假设。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可向有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请教,以保证报道内容的科学性和确切性,这也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

[1] 黄匡宇:《电视新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2] 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3] 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473页。

[4] 刘志武:《出镜记者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策略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