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者的施教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

教育者的施教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发展变化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现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考虑并适应其接受心理。再次,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内在矛盾运动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是基本的心理规律,[11]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规律仍然是基本的心理规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又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应当主动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才能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发展变化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效果,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就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回应,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施教,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行为,因此,教育者的施教就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难度,要求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其他领域中的接受除有共同点之外,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接受学角度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另一种是对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从根本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第二个方面,即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其目的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并外化为行为,最终形成稳定的人格。这种接受显然比接受科学认识成果的难度大得多。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关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这些信息与其他方面的信息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它们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因而这些信息的接受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图式及需求的选择,相对科学认识成果来说,其接受有更大的难度。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要求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即网民的信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社会环境等,始终是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受教育者在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能以自己的思想作为作用对象,自始至终地进行着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评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预期目的。受教育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的主体特性是不容忽视的,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其接受心理,否则,教育将失去效果。

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现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考虑并适应其接受心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播国际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也伴随着时代潮流广泛流入,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网民的思想、道德在一些方面发生着较大变化,如价值观、道德观念、文化倾向等。网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时产生着一些消极心态,如产生逆反、迷惑、甚至对抗等一系列不接受心理,等等。对网民的某些不接受心理,教育者不应当抱怨,而应当正视它、重视它,要掌握其心理规律去化解它,遵循接受心理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教育者施教还要善于调节即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要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施教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要善于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之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道德规范,即教育者施教应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首先,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教育者施教之所以不能仅仅是适应,还应该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因为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第一,只有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矛盾,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教育,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矛盾运动。第二,只有教育者才能主动排除教育环体的消极影响,协调、配合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第三,只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借助教育内容和方法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从旧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认知的矛盾运动。第四,只有教育者才能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发展变化的情况,并通过主体评价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进而促进受教育者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次,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决定因素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由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有差距的,否则,就不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不断地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现状与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的过程。教育者若只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而不进行任何调节,就不可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内在矛盾运动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如前所述,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信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以及道德的选择和内化过程为例,受教育者不断地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依据客观的或主观的评价标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信息进行评价、判断,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选择。当外来信息与原有知识品德结构相容时,二者发生契合,主体便吸纳教育信息,引起原有思想品德结构量的扩充;当外来信息与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不相容时,便迫使主体改变甚至重组原有思想品德结构。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信息交流、应用和实践,最终内化,积淀为主体深层的思想品德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表现为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性运动。这种否定性运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诸心理要素呈现出此消彼长、此涨彼落的状态。只有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者的施教对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超越,才能使这种状态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