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

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传播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促进科学传播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受众的媒介素养作为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三、受众媒介素养: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

拉斯韦尔(1902—1978)的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可分解为这样五个部分:(1)“谁”(Who)——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4)“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其中,“对谁说”所描述的传播对象就是“受众”,科学传播作为传播的一个特殊分支,“受众”就是其基本构建要素,而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受众是否能有效地参与科学传播。

2006年2月6日,我国国务院发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的目标。科学传播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促进科学传播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受众的媒介素养作为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注释】

(1)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论述的“Science Communication”出现在该书的第11章,分为“科学出版物的职能”、“国际上的问题”、“个人接触的重要性”、“科普工作”四个部分;从本文的科研角度讲,本文的“Science Communication”严格限定在“科普工作”这个领域。

(2)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4页。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9页。

(4)同上书,第142页。

(5)同上书,第413页。

(6)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载《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1期,第10—11页。

(7)Skills &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omas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ry of USA.

(8)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14页。

(9)同上书,第417页。

(10)数据引自中国科普研究所网,http://218.241.72.18/webpage/zgkpyj/index/。

(11)任鸿隽:《科学精神论》,载《科学》(第2卷),1916年第1号。

(12)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载《科学》(第7卷),1922年第9号。

(13)R.Merton,The Sociology,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Norman W.Storev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14)李涛、邵大宏:《理解科学———科学知识的生长及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