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坚持和实践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正确坚持和实践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长、共产党员陈炎理作为创造小麦高产“卫星”的组织者,被评为模范人物,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也开始对这个先进队刮目相看。新闻媒体对第一颗小麦“卫星”进行了跟踪报道,广为宣传。

四、正确坚持和实践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丰富内涵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新闻机构在实践这一原则和方针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及时传播大量国内外新闻,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机构通过每日不间断的新闻报道,及时向人民群众传播国内外发生的各种重大情况,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决策的精神和它们在实践中被贯彻、执行的情况,就能使人民群众及时、准确、直接、具体地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及党和政府工作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正确判断,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就国际形势及国家和社会事务发表意见,行使自己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二)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解疑释惑

新闻机构要及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正确解答人民群众的各种疑虑,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热情关心和体贴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体贴和帮助人民群众克服实际困难,同一切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三)重视和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

群众来信来访的多少,往往能反映出一家新闻机构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因此,新闻机构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新闻机构从来信来访中选择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典型信件或典型事例加以发表或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使群众的意见得到公开传播,可以很好地引起社会舆论的注意和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视,促使群众提出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

(四)积极开展受众调查,了解群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态度、意见和建议

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新闻机构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念,提高新闻稿件和节目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我国各级各类新闻机构,应建立起自己固定的受众调查机构和网络,或与一些教学、科研机构的舆论调查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受众调查,使得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到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五)坚持满足群众需要与引导群众前进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方式灵活,让群众喜闻乐见,又不能迁就群众中的落后情绪,不能淡化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新闻工作满足群众需要,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迎合群众,特别是迎合一部分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消极情绪,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不健康心理的需要,而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引导群众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朝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六)坚持开展舆论监督和接受社会监督的统一

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的各种方式之中,运用新闻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这种监督要么是新闻机构自身代表公众舆论进行的,要么是公众借助新闻机构进行的。它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同时,新闻机构也要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随时接受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监督。新闻机构应当欢迎和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批评意见,包括揭露自己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对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新闻机构应虚心接受,并给予认真的答复:凡属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应及时纠正;对在群众中已造成不良影响的错误,应当严肃做出检查和必要的说明、更正,尽力挽回影响,以求得群众的谅解、信任和支持。新闻机构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的使命,真正实现开展舆论监督和接受社会监督的统一。

小故事

1958年:第一颗小麦高产“卫星”之谜

张锡金

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河南省西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创造了小麦亩产量732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是农业战线上放出的第一颗小麦“卫星”。

(一)

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长、共产党员陈炎理作为创造小麦高产“卫星”的组织者,被评为模范人物,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也开始对这个先进队刮目相看。

1958年秋,全国科联科普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炎理出席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以《揭开了“7320”之谜》为题,介绍他们试验田小组放卫星的“经验”。这个发言稿引起以刊登学术性论文为主的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编辑部的注意,将它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第4期上。杂志的编者还为此文特别地加了“编者按”,希望河南省或与其处于同一地理线上的其他省、县,也能放出“卫星”来。按语说:“自从河南省卫星公社小麦亩产7320斤的巨大卫星放出来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对河南地区的要求来看是200—500斤,而实际丰产田产量都能达到7000多斤,如何在同一地区会有这样的数字悬殊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些什么规律呢?这里我们介绍陈炎理同志发言,从而找到了解答。”

新闻媒体对第一颗小麦“卫星”进行了跟踪报道,广为宣传。1958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记者撰写的通讯《7320斤是怎样得来的》。中央的《农村工作通讯》第9期刊登了署名“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的题为《小麦亩产七千三,在地球上占了先》的文章。农业部负责人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说:“我国河南省全省平均亩产量已经达到254斤,超过了美国(美国为231斤——笔者注),而目前我国小麦的最高记录达到亩产7320斤,等于一公顷产54.9公吨。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

(二)

这颗“卫星”从酝酿到上天,要追溯到一年前。1957年9月,河南省西平县委召开县、社干部会议。在会上,猛进农业社由于创造了小麦亩产705斤的纪录,受到了县里的表彰奖励,而和平农业社只有630斤,这个数字显然是落后了,出席会议的和平农业社社长陈炎理感到脸上无光彩,认为和平社与猛进社(1958年秋,两个农业社合并为卫星公社——笔者注)是近邻,土地相连,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猛进社的小麦产量能那么高,得了奖,和平社就上不去呢?奇迹都是人创造的。他人能创造,和平社就不能创造吗?

陈炎理肩负沉重的舆论压力回社后,就和生产队长冯富耀商量,要响应党的号召,联合队里的积极分子,用土质肥沃的二亩老菜园搞小麦丰产试验,与猛进农业社来一次比赛。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试验田小组,由9人组成,其中党员6人,团员1人,积极分子2人。陈炎理任组长,冯富耀和驻和平社技术员张连宇任指导员。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感到问题很简单,只要在播种量、施肥量和其他方面的措施跟着往上翻番,那么,产量就一定能翻几番!因此,大家决定搞密植,每亩播麦种由原来15斤改为35斤,行距由原来的7寸改为4寸,施12万斤底肥,目标为亩产量1500斤。下种前土地耕作实行“三犁九耙”,即耕地三遍、耙九遍,每次的深浅各不同。

1957年10月2日.试验田小组开始播种,选出来的70斤名为“中农二八”的小麦种子都经过浸种、拌种工序,每亩还用2斤红矾拌3斤小米配制成为一种药物,播种时一起撒到地里,防治虫害。

11月初,麦苗出齐。这时,陈炎理接到通知,去信阳市参加地委召开的小麦丰产代表会议。与会的代表们讨论了地委关于开展1958年小麦丰产运动的报告,并且都纷纷提出小麦增产的指标。陈炎理看到,许多地方条件并不比和平农业社好,但是,提出的指标却是2000斤,相比之下,感到去年9月订的1500斤的指标又落在别人的后头了,于是,他没有与试验田小组其他成员商量,就在会上赶紧表示:“我们小麦试验田,亩产2000斤!”

步伐渐渐地开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陈炎理从信阳开会归来,立即召开试验田小组成员讨论会。大家听了他的传达受到鼓舞,情绪高涨,于是,决定将在地委会上报出的小麦亩产指标2000斤再加码,提高到2500斤。与此同时,试验田小组积极加强田间管理。为了防止小麦倒伏,在地里施了500斤草木灰,追了50斤硫酸铵、20斤过磷酸钙,并且又分期浇了7道水,先后喷了6次“六六六”粉。从播种到收割,做到了“7次水,6次肥”,共花了劳动日420个。

对于小麦试验田的高产指标,生产队里那些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农民并不相信,公开地说:“拉肚子贴膏药胡摆弄。这二亩地算白搭给你们了,种一斗多种,真是胡乱弄。”还有的说:“地耕深了寒坏了庄稼,粪上多了烧坏了庄稼,水浇多了要浸坏了庄稼,种子多了更长成草园。”说这种话的人都成了思想“保守派”。

试验田小组坚持自己的做法,尤其是陈炎理为了表明态度,就给自己画了20张漫画,并当自己的讲解员,检查保守思想的表现,决心跃进。

转眼到了5月下旬,小麦灌浆后,陈炎理找来农业技术员张连宇,着手“编织”出这样一张高产的“奇迹网”,要放“卫星”。他们进行一番分析、计算,每亩实出苗48万棵,分蘖结果可收获是1486200棵,平均每平方米2228棵,最大的穗要有130粒,最小的穗要有50粒,每穗平均有75个麦粒,15227粒为一斤,二亩共计2972400棵。由麦粒、一个平方米的麦穗,再到一亩地的麦棵数,运用乘法,经过推算,就基本上可以预测出一亩地的产量了。

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记者到卫星公社和第四生产队的干部群众中间作了采访,并且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写道:6月18日,天刚蒙蒙亮,专门负责收割试验田的第四生产队12个社员下地。“只见麦杆粗得像筷子,一根根地挤在一起,密得连老鼠也钻不进去。大家割起来,不但每隔十来分钟就要磨一次镰刀,而更困难的是割也割不动。割不动就砍,砍也不好砍,有的便用铲子铲。这样,从早晨5点钟开始,一直到夜里12点才割完,差不多把人都累坏了。但平均每人却只割了二分六厘六毫那么一点点。”他们边收割、边运输上场,共运了31车,平均每亩15.5车,打场脱粒6遍才脱净。“打完场一称,总共打了14640斤,平均每亩竟达7320斤!这个数字像一阵风一样,马上就吹遍了全社。全社都轰动起来了。有些妇女连饭也顾不上做了,有些从来不大出门的老大娘,也一歪一拐地走出来了。从每个人的心上,不断地发出了一句非常兴奋,激动而没法完全表达出自己心情的声音:这真是享上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福了。”

(三)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对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远景曾进行审慎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1956年1月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就规定了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不同,粮食亩产应当实现不同的指标:即确定了“400斤、500斤、800斤”的标准,这个规划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根据“纲要”规划:地处长江以北的河南省的指标是亩产500斤。事实上,西平县和平社1955年平均小麦亩产仅198斤,1957年有所上升,小麦亩产也才250斤,平均每年递增26斤。可见,小麦亩产要达到1000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绝非是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可以突破这个界限的。因为小麦的生长、培育、增产,都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产量“无顶”却又是“有顶”的。和平社在报告中说,1958年小麦亩产平均1789斤,那么,这就比1955年的亩产实增904%,比1957年实增715%。

到1958年,距“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公布才两年,西平县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的小麦亩产量达到了7320斤,这就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原来的500斤指标的14.6倍。

西平县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小麦试验田的高产“卫星”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专家们感到非常惊诧。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金善宝说:世界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1493斤。中国五个省小麦亩产量达到千斤以上的为二、三十万亩。“但在我们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中还没有一亩达到千斤以上的实例。”同时,他还认为,若根据计算,河南省西平县小麦试验田亩产7320斤,就是世界纪录的4.9倍。这样,两相对照,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严谨的农业科学家们都落伍了,思想变得保守了。

(四)

第一颗小麦高产“卫星”有什么样的谜底?从农业社的报告与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中,就不难看到,试验田小组创造的高产之“谜”究竟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干出来的,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编织”出来的?从他们所设计的试验步骤、方法和实施的过程来看,也并不复杂,但他们的胆量却是在社会舆论的诱导和地委、县委压力下慢慢地大起来的,增产的数字是随着大会、小会的号召,一次又一次的向上加码。其内心有一种非常复杂的要与别的地方比试高低的盲动性,有一种“反保守、争先进”的情结,最后,终于“创造”出小麦高产7320斤。

然而,在“卫星”遍地开花的时候,“卫星”一个比一个大,7320斤的这个全国性高产纪录并没有保持住,就在第四生产队刚刚获得桂冠不久,仅仅过了两个月,即9月22日,据《人民日报》报道: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春小麦亩产量达到8585.6斤,这就打破了7320斤纪录,跃居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位。

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又落伍了。社会舆论形成的精神压力也就大了。1958年秋,陈炎理在全国科联科普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表示:第四生产队在明年将再“创造”新的纪录,1959年小麦高产“放卫星”计划是:全队2300亩小麦,平均亩产保证40000斤,力争50000斤;其中培植试验田50亩,保证亩产120000斤,力争150000斤;其中10亩,保证亩产200000斤,力争250000斤。土地将要再深翻,一般是翻深3尺以上,50亩试验田要翻深达5-6尺,其中10亩要翻深达10尺。

陈炎理还宣布了第四生产队的口号:“把无产阶级革命红旗遍插宇宙空间”,“天安门前点状元,宁愿多流一斤血和汗,晒化肉体心情愿。”

进入1959年,人们开始发现1958年“放卫星”所带来的现实仅仅是天际中美丽的彩虹。因此,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小麦高产新的“卫星”上天的计划也渐渐地销声匿迹,不再提及了。

如今,追思这一段制造“谜”的历史,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东西,一个民族如果背离了客观规律,凭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主观意志去“创造”粮食高产世界性的纪录,那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也是可悲的。

(原文载于《纵横》2003年第12期)

知识点概览

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关于新闻工作真实性原则的思想 “客里空”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上关于真实性问题的学习和整顿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真实性原则的内涵 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原因 新闻界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的措施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理论的贡献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涵 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新闻机构坚持党性原则与要求新闻工作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新闻机构坚持党性原则与要求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关系 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与新闻事业改革的关系 党性原则对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群众性原则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内涵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群众性原则对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要求。

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叫新闻真实性?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资产阶级新闻机构重视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论点有哪些?

4.什么叫“客里空”?

5.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上就真实性问题有过哪几次较大规模的学习和整顿活动?

6.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新闻工作有何要求?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新闻工作有何要求?

8.新闻真实性的内涵是什么?

9.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

10.新闻界自身如何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

11.新闻事业为什么会带有党性色彩?

12.列宁对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13.毛泽东对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15.如何理解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16.如何理解新闻机构坚持党性原则与要求新闻工作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17.如何理解新闻机构坚持党性原则与要求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关系?

18.如何理解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与新闻事业改革的关系?

19.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20畅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如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1.社会主义新闻机构一般要遵守哪些宣传纪律和工作制度?

2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23.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坚持群众性原则?

24.“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是什么?新闻机构坚持这一方针有何意义?

25.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应如何坚持和实践群众性原则?

【注释】

[1]中国记协:《西方新闻职业道德资料汇编》,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4页。

[2]中国记协:《西方新闻职业道德资料汇编》,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345页。

[4]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页。

[5]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283页。

[6]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9页。

[7]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282页。

[8]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55页。

[9]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55页。

[10]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39页。

[11]刘安:《不能这样算平均数》,载于《安徽日报》1994年5月16日,第4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2页。

[18]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6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687页。

[20]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23页。

[21]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93页。

[22]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78页。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1134页。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1137页。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1139页。

[26]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67页。

[27]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45页。

[28]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46页。

[29]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50页。

[3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98页。

[31]江泽民:《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1996年1月23日,第1版。

[32]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1日,第1版。

[33]《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上1990年第1版,第280页。

[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41页。

[3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620页。

[3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57页。

[37]新华日报社编辑部:《检讨与勉励》,载于《新华日报》1947年1月11日第1版。

[3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17页。

[3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92页。

[4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2页。

[4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4页。

[42]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1日,第1版。

[43]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1日,第1版。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版,第275页。

[45]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86页。

[46]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86页。

[47]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48页。

[48]《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2页。

[49]《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39页。

[50]《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52页。

[51]《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卷,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526页。

[5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卷,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526页。

[5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52页。

[54]转引自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20页。

[55]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