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时事报道角度

新闻时事报道角度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在说明其规律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新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新闻报道选择的典型内容要和事实的总体内容相一致。新闻报道不仅要正确地反映事实,而且应当揭示事实的本质。

一、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在说明其规律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新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首先,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指的是新闻事实和背景事实,它构成新闻的主要内容。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因此说,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事实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马克思、恩格斯在主编《新莱茵报》期间就指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报纸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因为只有坚持用事实说话,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新闻传播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新闻与事实有着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新闻源于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二)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规律

新闻写作的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首先,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思想、言语、行动、引用材料、数字、引文、日记、书信等以及一切细节描写,都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添枝加叶甚至凭空杜撰、“臆”想天开;其次,新闻事实的概括也要准确,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新闻报道选择的典型内容要和事实的总体内容相一致。一些所谓的事实,孤立地看,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如果把它放到事实系列中去,把它同其他事实相比较,同事实总体相比较,它又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整个客观实际的。这样的“事实”就不能孤立地挑出来。作为新近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的报道,要注意到不同的方面,防止片面性,防止只讲一面之理,只听一面之词;而对于一类问题的报道更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用一种声音淹没另一种声音。如现在有个别媒体,为了追求“卖点”和所谓的“轰动效应”,忽视了新闻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把握批评报道的度,不厌其烦地报道凶杀、色情、暴力案件,长篇累牍地描写贪官、蛀虫的丑恶嘴脸,乍一看每一篇报道都是事实,并没有虚假、杜撰的成分,但由于报道过于集中,就会给受众一个“我们的社会凶杀、暴力不断,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的印象,在大众传播学上,就是给予社会大众一个错误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显然是不真实的。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新闻报道不仅要正确地反映事实,而且应当揭示事实的本质。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科学眼光看待事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决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否则就会误导公众。

前几年,各种各样的特异功能和气功大师的表演被一些媒体不断报道,记者的“亲眼所见”、电视镜头的“真实”记录,纷纷让“大师”们的种种“特异功能”见诸媒体,搞得人们真假莫辨,致使悲剧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一些记者不仅缺乏科学常识,而且缺少严谨的工作作风,看到种种自己不理解的现象后,不去认真探究科学道理,或者请教专家,而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伪气功的泛滥,所谓的具有“特异功能”者长期招摇撞骗,与媒体没能及时揭露是分不开的,甚至与个别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系。

(三)由新闻写作一般规律引申的问题

1.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报道意图,将表面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来报道,从而使表面现象掩盖了其本质真相。

浙江一家报纸曾刊发了一幅新闻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欣喜欢乐的场面。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这张“新闻照片”,就不难发现,这群农村妇女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褂,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这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杭嘉湖地区农村妇女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也就是说,这张“新闻照片”表面反映的是“农村妇女游西湖”,而她们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她们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进香”之后的“副产品”。因而,这张“新闻照片”,从表面上看是真实的(这些农村妇女“游西湖”的镜头是实地拍摄,决非暗房技巧),但从本质上讲是失实的。

2.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

新闻失实中还有一类是来自“合理想象”。有一年评全国好新闻,一篇详细描写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的通讯《九米拼搏》,经过几道关筛选,还是被拿下来了,因为通讯中的一些内容属于“想象”。

其中写道:“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然面对面与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恼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人已经牺牲了,这些材料,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作者凭想象加上去的。

“合理想象”在新闻中是不合理的!想象只能作为思维方式用来思考问题,认识事物,而不能出现在新闻作品里。新闻强调以事实为基础,不能虚构,那些找不到证据的想象,就只能是推理、臆断,这与虚构还有什么区别?事物是具体的、实在的,大凡事物,总是有其显现。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以事实为根据的好,哪怕是很小一点,也不该掺假。即使有些特殊现象,确难找到直接的证据,那就不妨找些间接的有关“根据”,有了这种“根据”,我们便能够描绘出某种现象。尽管其中有想象的作用,但那是事实的概括、升华,而不是无根据的想象。没有根据的想象成分,即使合情合理,也不能被认作是“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