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试人产生心理紧张的原因

应试人产生心理紧张的原因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趣的是,半年之后他又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是二级甲等!“不自信”更会影响测试成绩。这种“不自信”有别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它是在考试环境下由紧张、焦虑、期盼等各种情绪而导致的暂时判断力下降。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测试动机的不同。对于测试内容不熟悉更容易造成心理紧张。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有较好的预测。

一 应试人产生心理紧张的原因

(一)自信心问题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表明,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胆汁质的特点是急躁,兴奋强于抑制,情感容易波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和集中。在同样的测试情境,则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和强烈的情绪反应。抑郁质的特点是多愁善感,他们善于抓住细节,缺乏主动合作精神,情感脆弱,容易发生障碍,往往表现出心理的脆弱性,对刺激敏感性高,面对测试员不好意思,不敢放松,这类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稍遇挫折就加倍紧张,且不易消退。另外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佳者因为心境恶劣、萎靡不振,面对测试也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忧虑与不安等强烈的焦虑心理(孙颖瑞,2006)。

由于动机不同,学习的态度截然不同,效果当然也不同。积极乐观地学习,容易产生兴趣,激发自信。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具有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

自信心是人们顺利成长和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如果人们在从事活动时能够充满自信,便能在各种情境中激发起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自信心无疑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自信心强的应试人在测试中精神饱满,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自然,普通话水平能够正常发挥,成绩与平时实际水平大体相当。要注意克服的是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会引发测后焦虑。曾经有一位应试人,普通话水平并不高,平时说话没有一个翘舌音,但在单位里,在周围同事的评价中,他的普通话是不错的,他也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自信满满地去参加测试,自以为可以拿到一个好等级,却不料测试的结果是三级甲等,这就令他大为诧异。成绩公布后,他到测试中心大吵大闹,认为是测试员故意为难他,让他下不了台。测试中心请来一名资深国家级测试员给他现场诊断和评析,让他心服口服地离开了。有趣的是,半年之后他又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是二级甲等!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度自信让他明白了自身的不足,但刻苦训练最终还是让他找回了真正的自信。

“不自信”更会影响测试成绩。这种“不自信”有别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它是在考试环境下由紧张、焦虑、期盼等各种情绪而导致的暂时判断力下降。这种心理在单音节字词测试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单音节字词是测试项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测试,又放在第一题,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应试人来说,更易引起焦虑情绪。许多应试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本来看起来很熟悉的字就是不敢读出来,说不准到底念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汉字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出现的,在词句中我们会很容易地读出每个汉字,一旦把某个字单独拿出来,人们就会出现暂时的“回生现象”,出现大脑抑制。还有的人因普通话基础不好,平时总喜欢问别人,习惯于依赖别人,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不敢相信自己,到考试时就更不自信了,连“拔”、“帅”这样最常用的字,有的应试人都不敢确定该念什么。因为自信心不足,在测试时,拿着试题哆哆嗦嗦,生怕念一个错一个,于是就不断偷偷观察测试员的反应,只要测试员稍微一动笔,就以为自己念错了,马上改读另一个音,结果反倒改错了,而且耽误了时间,导致超时或语速过慢。

(二)测试动机问题

这里有几种情况。

1.“被”测试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唤起行为的始动功能,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的指向功能,使行动比较容易进行的强化功能,以及为达到目标、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职能等。

绝大部分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是由于就业或工作需要而成为被试,在外部环境(如语言环境、试题范围、培训时间和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即使原来普通话基础大致相当的个体,测试成绩也会产生一些差距。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测试动机的不同。有一部分应试人普通话基础不错,但是对持证上岗很反感,不愿考试,觉得是走形式,带着厌恶的情绪应付培训,被逼无奈去参加测试。结果由于平时缺乏训练,准备不充分,测试成绩不理想。有些应试人到了考场,甚至不知道应试的基本程序,也不明白测试的基本方式,在想当然的心理驱使下进行测试,结果处处出错,心理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完不成整个测试程序。

对于测试内容不熟悉更容易造成心理紧张。在测试大纲中,朗读篇目、说话题目已经指定了较小的范围(朗读60篇,说话题目30个),占考试内容的70%。其余字词部分占30%,范围比较大。而测试中朗读和说话是决定测试成绩的主要部分,只要刻苦练习,达到准确、熟练、流畅的程度,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不难。但由于动机不同,对待考试的态度截然不同,平时练习的目的、态度、兴趣也会有很大差异,受某种因素的压力而被迫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多少都会对测试有一种不满的情绪,对训练就会有抵触情绪,这些都直接导致应试人普通话成绩的差异。

2.期望值

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引起心理障碍。有的应试人对测试成绩期望值过高,特别注重测试结果,没有把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应试中去,反而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测试中神经高度紧张;也有的应试人对自身的水平评价偏低,对测试成绩期望值过低,对本次测试的性质,对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生怕达不到希望达到的等级,也易导致应试焦虑。

部分应试人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期望得到周围同学、同事的尊重和崇拜,期望学好普通话获得更广阔的交际空间,考试目的明确。由此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能够持有一种稳定的良好的态度,能够自觉地学习,主动寻求老师帮助,主动摸索最佳学习方式,克服惰性,刻苦学习。学习过程中由于经常受到肯定、鼓励、赞赏,也逐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备考。有的应试人非常刻苦,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篇目,认真准备每一个说话题目,有的甚至倒背如流;有的人把新华字典从头至尾读了几遍;还有的人还把自己的练习录下来,反复播放,找出差距,再反复录音练习。他们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内心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由于准备充分,自信心大增,这部分应试人就有条件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没有强烈的动机,没有学习动力,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复习,抱着应付差事的侥幸心理必然会导致失败。

3.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有较好的预测。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最早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与信念,它涉及的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技能本身,而是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能够干什么的判断”。

因此,传统的心理调适仅停留在对应试人进行“行为”与“期望”的因果对接,殊不知除了结果期望之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它是对自己能否成功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将对应试人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学习技能有很好的预期作用。

(三)环境适应性

紧张是指人的精神兴奋不安,常伴有一定的着急、担忧、害怕等情绪的心理体验。紧张是由于个体的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于人体,使其内部器官兴奋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对应试人的成绩产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测试由于是面对面的口试,几乎每个应试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紧张。有的人调节能力强,很快就不再紧张了。有的人则无法排遣恐惧心理,测试的10分钟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应试人拿题签的手从始至终抖个不停;有的嘴唇抖个不停,无法说话;有的声音发颤,不断地重读。更多的紧张情绪则表现在测试中出现各种不应有的失误。

有学者对应试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产生焦虑反应的30个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百分比最高的是:“候考室的严肃气氛”、“在准备室看到不认识的字词”、“测试员语气不温和”、“测试员频繁的记录”等(王玲玲,2006)。

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正常的焦虑只是轻度的紧张,类似恰到好处的兴奋剂,促使思维更加敏捷,是语言表达流畅不可缺少的动力;过弱的焦虑影响能力的发挥,缺少语言表达动力,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人的注意力,干扰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并对人的思维有瓦解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