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2010年1月17日,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网络技术中心二层会议室召开。唐辉明宣布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宣读学术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与会委员讨论并通过了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和职责。我校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系12位教师出席了此次会议。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_地大人2010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2010年1月17日,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网络技术中心二层会议室召开。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校领导郝翔、张锦高、唐辉明,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三峡中心全体人员和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校长张锦高致欢迎辞。他首先对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来给予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诱发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问题。如何及时治理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效减缓地质环境的恶化趋势,有效地预防今后可能出现更大、更危险的灾害险情,已经成为三峡工程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我校成功申报建设三峡中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希望我校能借助这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地质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努力为三峡库区减灾防灾研究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为三峡库区乃至全国的减灾防灾工作不断贡献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唐辉明宣布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宣读学术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思敬任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卢耀如任副主任,全国勘察大师陈德基等8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党委书记郝翔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王思敬主持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三峡中心副主任项伟教授向学术委员会作“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工作报告,他重点围绕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作基础、队伍状况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研究方向,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方式、规模、建设资金及构成,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项目预期成效分析等作了汇报,并报告了三峡中心2009年度工作进展和2010年的工作安排。学术委员会委员对三峡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与会委员讨论并通过了三峡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和职责。

三峡中心副主任周汉文教授对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进行了说明,与会委员对开放基金课题进行了评审,并批准开放基金课题启动。

郝翔对专家们的辛勤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说,发挥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目标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研究解决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现实问题,既是中国地质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质学家共同的崇高使命。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增进大家对“三峡中心”的了解,增强合作感情,通过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凝聚科研力量,坚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凝练学术方向,将“三峡中心”建设成为地质灾害群防群治和科普教育的中心,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基地,重大科技课题集群攻关的平台,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发起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专题讨论暨“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我校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系12位教师出席了此次会议。

1月7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构造地质学学者、专家100余人参加了研讨。

专题报告会分别由吴淦国教授、李德威教授和金振民院士主持。与会人员就环太平洋构造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与流变学等有关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金振民院士作了题为《陆壳物质深俯冲的命运: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报告,展示了我国在地球深部动力学研究的前沿成就。王瑜、赵越、王国灿、张进江、章军峰和刘俊来等教授的主题发言,将中国区域构造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向深入,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了激烈交锋和碰撞,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

1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学科教师就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进行了研讨。王国灿教授和顔丹平教授分别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两地构造学科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和介绍。会议重点就如何加强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学科方向的凝练、人才培养和引进、团队建设、基地及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金振民院士作总结发言,对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意见,并就进一步的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会议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学研究中心及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的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