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还是采用“学科中心”模式,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都是以必修课程为主,具有明显的专才教育的特点。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本科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上。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_规模化发展下的研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 杨 倩 邓 楠 张卫华

摘 要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讨如何构建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界定了培养质量的相关概念,对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据此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愈发凸显,这种数量与质量矛盾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担忧与关切。如何认识迅速发展与变化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保障并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文中对从研究生培养的内部因素出发就如何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www.guayunfan.com)

一、培养质量的内涵

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看法,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模糊质量观”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给质量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主张放弃对质量内核的研究,强调质量的模糊性;“产品质量观”把质量定义为高校能否满足顾客(Customers)(学生及家长、业主、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目标质量观”认为质量是对目标的适应性,是通过比较与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来测量。不同的质量观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质量进行了定义,体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偏好。《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育发展战略报告》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有一个界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由于市场是动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也具有动态性,其质量标准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状况,因此,研究生的培养及其标准应该与社会发展和培养目标相适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质量的变化,坚持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质量观及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质量观。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导师指导及学术环境

(1)导师指导情况

基本的状况是导师在指导的态度上是认真负责的,但在指导的时间及频率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硕士研究生培养较为成熟的国家,他们基本上公认导师的指导是“决定性的”、“中枢性的”,是培养计划的“核心”,是影响研究计划成功的“最重要的变量”,另一方面,导师的指导也被认为是困难的,是教学形式中最为复杂的形式。

(2)学术环境

出于高校影响力及经费等原因,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公开作学术报告、听取名家的学术讲座、举办学术沙龙等)机会非常有限。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取决于是否有必需的经费、是否有能力邀请到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是否有学术交流的意识。这几点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与教学

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科及课程建设,可以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就目前来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忽视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存在两个典型问题:第一是“学科中心”模式突出。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还是采用“学科中心”模式,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都是以必修课程为主,具有明显的专才教育的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要强调拓宽层面,加深基础,反映本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第二是“本科化”倾向突出。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本科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上。在课程内容上,缺乏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学生难以触及到学科前沿;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主,讨论、研究的气氛稀薄,使得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会研究的方法和形成研究的习惯;在考试模式上,期末考试一次性认定课程成绩,这种模式往往无法考查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思维能力。

3.学校管理及学习条件

硕士研究生对学校管理基本上持不置可否的态度,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评估及就业两方面;另外,研究生对学习条件的满意度普遍比较低。

(1)学校管理

硕士研究生对于高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为学生在就业方面做的努力不够。

1)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是社会和公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反馈的过程,对于改进课程教学、完善教育管理、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很多管理不够规范,对于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仍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改善。

2)就业平台的建设投入不足。就业既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名研究生自身素质高低的标准,是最过硬的指标。但近年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各方面的条件变得更为苛刻,研究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来说,政府和学校应该改变目前状况,投入大量资金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搭建更多的平台。

(2)学习条件

从学习条件来看,最集中的反映是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较低,即使在校期间表现出色,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概率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学习及科研的积极性;另外导师本身由于课题经费较少,能够给予学生的资助相对来说就更少了,导致学生因为经济及就业的压力无心向学;学校图书及网络资源不足也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原因。

4.研究生个人学习投入情况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与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缺乏学习及科研的兴趣。硕士研究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习和科研状态的重要因素。缺乏兴趣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比本科阶段更强调探究性及创新性,如若缺乏学习兴趣,则不能保证研究生在学习上的时间及精力投入。

第二是硕士研究生从事兼职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研究生一切向“钱”看,许多研究生入校后因为种种原因急于寻找赚钱机会,投入学习、科研的时间太少,打工赚钱的时间太多,导致了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文中主要从软性环境条件和硬性物质条件两方面进行研究来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加强软性环境条件建设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硕士生导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类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外,还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职责,这就对硕士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正确地处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严格导师遴选,多渠道引进人才。一是严格导师遴选。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和学位授予保障的重要环节,导师的遴选要遵循德才兼备、严于律己的原则,能为人、为学、为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必须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办法,从严掌握,宁缺勿滥。二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缓解生多师少的矛盾。在某些应用型专业,逐步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社会导师的比例;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大量引进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工作;选留国内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②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实行导师淘汰制度。目前我国高校的硕士导师基本是终身制,一旦申请到硕士生导师资格,不论所带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对于导师均无太大影响,这不利于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可定期举办导师培训班,尤其是针对新导师,要使他们首先认识到自身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可以交流指导方法和经验;此外,可对导师实行淘汰制度以提升导师的责任心,这将有利于导师和硕士生的共同成长。

③坚持导师负责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导师是教书育人的核心,没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故而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如对导师的资格实行量化指标,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进行周期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导师应处理好各种事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学术上,应崇尚严谨求实的作风,不违背学术道德,鼓励学生发挥独创精神,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使研究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可按学科、专业设置系列讲座,以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动向。系列讲座可以由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介绍有关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也可以是企业家或在读研究生对其研究的成果进行报告。同时,还可以加大选修课的力度,以满足研究生的个性需要。

(2)加强研究生管理,拓宽就业平台

很多硕士研究生因为经济压力或担心就业等问题,花费较多时间在兼职工作上,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学习,为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政府及学校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来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1)加强研究生管理,严格中期考核制度。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管理,管理层面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积极培育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

①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当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行的是松散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管理层次单一、管理幅度偏大、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由于研究生独立性较强,他们的专业、方向、研究课题不同,他们的大多数学术活动和培养多环节是在所在学科的组织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这表明学科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行学校、学院和学科三级管理模式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②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科学的课程审查、批准和评估制度,以及适应需要、能够及时调整改进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激励措施。严格执行有关研究生教学的规定,对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差的教师要及时提出批评直至取消授课资格。健全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发挥其监督和激励作用。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允许研究生对讲述内容提出异议,鼓励提出新的方法与思路,共同讨论。

2)拓宽就业平台。高校和相关就业部门应大力促进研究生实现就业,以避免因研究生就业难引发的知识贬值等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及科研,这需要政府、高校、就业部门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的措施为:

①加强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及其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高校不仅要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而且还要承担发现新知识、新思路的任务。新的思路未必都能转化为商业成果,所以科研人员可以更多地作为咨询顾问,为企业遭遇的困境答疑解惑。

②提供就业指导。有很多在读硕士没有工作经历,在报考研究生时没有综合自身兴趣、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各方面来考虑,所以很多硕士研究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感到有些迷茫,学校应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加强个人能力的提高,也要多走出校园,接触、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作铺垫。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以帮助研究生把握方向,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2.夯实硬件物质条件

(1)拓宽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渠道

过去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资渠道单一,基本上由国家包下来。但是单靠国家投资,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这几年研究生连续扩招,人均培养经费和人均占有教育资源已明显下降,影响了教育质量。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则是在保证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研究生实行缴费上学,培养单位通过一“奖”(设立高额奖学金以奖励学习优秀的研究生)、二“贷”(为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提供担保,向银行借贷学金)、三“助”(在校内设置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一方面让研究生参加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实践以增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途径增加研究生的收入以自食其力)、四“免”(对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或在学校急需的特别紧缺岗位上就读的研究生,减免部分学费)、五“补”(对特别困难的研究生实施生活补助)的办法,将所收学费大部分返回给研究生,以实现“取之于研究生教育,用之于研究生教育”。

(2)改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习条件

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要有反映当代科技研究前沿的期刊、迅速快捷的科研信息网络,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始终处于学科领域的前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学校图书资源等学习条件欠佳,针对研究生层次的学习资源相当少。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作为政府来说,应加大对高校科研及学习条件的投入;另一方面,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来说,应当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关系,重视研究生培养的物质条件的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对于研究生个人学习投入方面不足的问题,只要解决好软硬件物质条件,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话题,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所在,而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其的培养质量更应得到重视。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希望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罗中琼.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4]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5] 田恩舜.高等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03(1):14.

[6] 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2):56.

[7] 王二宝,刘全菊.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