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_会宁校史

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_会宁校史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地处铁木山正南侧,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始建于1954年春,最初由一位当地姓王的老者倡建。“文革”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水平低下。当年通过县级“普初”验收,并改学制由五年为六年。1998年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

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_会宁校史

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

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小学地处铁木山正南侧,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始建于1954年春,最初由一位当地姓王的老者倡建。他关心教育,动员当地一些人挖了几眼窑洞为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用自家的榆木锯成木板作课桌。创建之初,学校规模小,学生14人,年龄大多为十三、四岁。1958年农业合作化形成,上学人数增多,社办初小(即四年制学校)。

纵观学校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1975年)

农业合作社建立后,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管理下,初建初小,学生人数在60人左右,教师4人,起用当地曾上过完小、建国前进过私塾的本地人为教师(教师为民办教师,待遇由社队记工分)。“文革”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水平低下。(www.guayunfan.com)

第二阶段(1976年—1981年)

随着“文革”的结束,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村里兴建初中(七年制学校),学校有民办教师8人,公办教师3人,学生人数在140左右,扩建教室7间,教师宿舍12间,基本满足当时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校长李国卿的带领下,学生搞勤工俭学,开展各项活动,学校办得很有特色,附近各村学生也来本校上学。

第三阶段(1982年—1994年)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家庭劳动力紧缺,大多数学生辍学,在家务农、放牧,学生人数骤减,外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调走,初中部被近撤出,教师全部为当地民办教师。到1989年时,学生不足60人,教师4人,90年代后学生人数才逐渐回升。

第四阶段(1994年—2002年)

1994年,全县“普初”为达到一定要求,在政府的倡导下,全村出资出力,修缮多年的旧教室,完善学校相关资料,教师利用节假日粉刷墙壁等。当年通过县级“普初”验收,并改学制由五年为六年。这一阶段,国家对民办教师转正,极大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生由1993年的110人增加到2002年的230人。1997年,由于原有教室狭小,光线暗淡,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的需要,在校长席昌兵、村支书孙世禄的动员和努力下,全村1000多人人均捐助45元,集资4万多元,乡政府出资1万元,建成校门1座,教室5间,硬化校园100平方米,购买课桌椅100套,彻底改变硬件短缺现状。1998年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当时县教育局副局长贠守勤来校验收时,高度赞扬这一举措。教委配备“两箱三仪”,改变了以往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课的情况。但由于教师缺编严重,每年聘用代课教师3—5名,他们在校兢兢业业,为山区的孩子搭建走进知识殿堂的桥梁,但由于待遇低,又没出路,他们大多不得不离去。

第五阶段(2003年—2008年)

2003年学校通过“两基”达标,完善了各种软硬件建设。2004年国家配备远教设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目前在校生220人,教师7人,在校长刘万选的负责下,“四率”完成率都在98%以上,2007年被评为“会宁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来曾获得多次乡级奖励。

在新时期教育方针引领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现在学校管理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供稿人:刘万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