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塬乡孟塬小学_会宁校史

新塬乡孟塬小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塬乡孟塬小学_会宁校史新塬乡孟塬小学孟塬小学位于会宁县东北部的干旱山区,始建于1957年,校址在今土门乡安坡村瓦房杨家一废弃的油坊窑内,由当地人孟行魁老先生负责并任教。在当时开门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在校学习只流于形式,办学效益及质量可想而知。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迁至孟家塬社。在此期间学校不断发展,规模日益壮大,有学生150人左右,教师6名。

新塬乡孟塬小学_会宁校史

新塬乡孟塬小学

孟塬小学位于会宁县东北部的干旱山区,始建于1957年,校址在今土门乡安坡村瓦房杨家一废弃的油坊窑内,由当地人孟行魁老先生负责并任教。学制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创建初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规模较小,有教师1人,学生20人左右。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年—1970年)

这一时期为学校的初创阶段,学制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学校规模较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不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每年招生只能以个计,全校也不过数十名学生,教师非常短缺,更换也很频繁,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在热心人士的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为日后教育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guayunfan.com)

在此期间,学校曾三迁校址,最后落脚于孟堡社孟家的堡子里(现周二居住的地方)。先后任教的教师有:孟行魁、袁兰芳、赵存耀、李炳清、王锦真、赵万帅、夏世元、赵旬、师富元、锦占毕、仲金义等。

第二阶段(1970年—1978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十年浩劫的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偏远山区也不例外。在当时开门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在校学习只流于形式,办学效益及质量可想而知。由于形势的需要,学校于1970年改四年制初级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

期间任教的教师先后有:仲金义、贾兆东、周治杰、王建仁、张守禄、罗下发等。

第三阶段(1979年—1991年)

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们办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迁至孟家塬社。通过地方政府集资、村民投工投料,学校建起了较为漂亮的土木结构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高中毕业学生的返乡及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师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学校规模较小,但基本能满足本村学生上学的需要。

这一时期由本村华河社人仲金义担任校长,学校学生由原来十几人增至上百人,教师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

第四阶段(1991年—2008年)

1991年,学校由孟家塬社迁至现在所在地孟堡社。在此期间学校不断发展,规模日益壮大,有学生150人左右,教师6名。先后由仲金义、孟峒、张汉文、杨贵斌、师向功等担任校长职务。

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危改”项目在该校实施,学校新建了价值10万元左右的砖木结构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2间,总建筑面积为267平方米。2005年用专项经费修建教师办公室3间,建筑面积为51平方米。现在学校的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平方米。2004年,二期义教工程在学校实施,趁着这一有利时机,学校配备了一套远程教育设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同时为教师自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至此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为办学方向,以“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以“爱校尊师、团结奋进”为校训,进而形成了“诚实友爱、勤奋活泼”的校风、“文明向上、严谨求实”的教风、“勤思善问、刻苦巧学”的学风。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升。

回顾过去,困难重重;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将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坚实的后盾,在“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千方百计促和谐”的指导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的和谐校园,为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而不懈奋斗。

(供稿人:孟仰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