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第二节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考点1 亲子关系 重点等级★★1.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广义上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第二节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考点1 亲子关系 重点等级★★

1.亲子关系的概念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广义上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www.guayunfan.com)

2.亲子关系的类型

(1)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怯弱、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成为专断型的父母,对孩子发展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也往往采用高控制的教学方式;在情感态度方面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相反,脾气温和、性格平稳的父母比较容易接受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一般来说,有工作,尤其从事知识性层次较高工作的母亲,在亲子交往中多采用引导说理和鼓励的抚养方式,亲子间关系比较融洽,儿童发展也比较顺利。相反,母亲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比较紧张,或者母亲从事层次较低的体力工作,则母亲在与儿童交往中容易缺乏耐心,多采用简单化的或者训斥、拒绝和教学态度,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发展。

(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每个孩子从新生儿期起就开始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儿童经常性的行为表现,不仅决定着父母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而且可能使父母产生对儿童某些“成见”,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将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

此外,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对待子女的行为态度。

考点2 幼儿依恋 重点等级★★★

1.依恋的类型

依恋是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是目前最流行、最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在研究中,埃斯沃斯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陌生情境”测验测定出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类型:

(1)安全型

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2)回避型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等母亲回来,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3)反抗型

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2.幼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

依恋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根据鲍尔比、埃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别、无差别。婴儿对所有的人反应几乎都一样,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只要看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咿呀作语。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偎依、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特别愿意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哭喊着不让离开。同时,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能安心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态度变化很大,产生怯生,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等。7~8个月时,婴儿形成对父亲的依恋,再以后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儿童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后随着儿童进入集体教养机构,儿童还对老师形成依恋情感。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婴儿能够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知道交往时要考虑到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3.依恋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

4.影响依恋的因素

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母亲对婴儿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爱是影响依恋类型最重要的因素。

(1)母亲的抚养方式。埃斯沃斯及其同事曾作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喂养婴儿的态度、形式模式对以后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类型有一定的影响性。

(2)婴儿的气质特点。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研究表明,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与人交往积极。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安抚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注意,容易受到冷落。

婴儿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加上母亲本身先前存在的倾向,母亲给予婴儿会有不同的对待,同时目前的反应又影响了婴儿依恋的性质。所以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婴儿和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

5.培养良好依恋

要培养良好的依恋需做到: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