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_创造教育新论

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_创造教育新论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_创造教育新论转变教育观念 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教育与科技始终是一对孪生姊妹,它们总是相依而存,相伴而行。“在‘解放’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然‘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教育的确到了需要解放的时候了,像今天这样零敲碎打式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不从教育总体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已是无济于事了。

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_创造教育新论

转变教育观念 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教育与科技始终是一对孪生姊妹,它们总是相依而存,相伴而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科学的发明与积累,就没有教育;而未来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为其输送创造性的人才。

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曾先后发生过四次技术革命。十分巧合的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不同的是,它比科技革命所经历的时间要长得多。关于教育上的四次革命,这是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教育史学家提出来的。他们所说的教育革命,意指教育形成根本性的变革,是以知识传授的方式来划分的。

具体地说,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的出现和学校的产生为标志。这意味着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了,教育活动已从家长转向教师,由家庭转向学校,这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相适应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以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为标志的,使文字资料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根源于印刷术的发明,大量书籍出版发行,这不仅有助于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而且也是教育走向普及的重要前提。第四次教育革命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实际上它是与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步的。这次革命是以微电子、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等为标志的,也就是交互性多媒体,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数据和其他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多媒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地影响教育革命:

(一)教育观念的大转变(www.guayunfan.com)

教育观念乃是对教育内涵、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的一种综合的理念。它既产生于教育的实践,反过来又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教育总是与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至于什么是教育,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不过,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大多是把教育视作“养成”,也有的当作“传授”,亦即传授知识;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强调培养专业人才;在学校的功能上,规定“以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沿袭了数百年的“三中心”;在师生关系上,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以分数来衡量,等等。总之,在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传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只会死记硬背,习于模仿,虽然知识渊博,但缺乏创造性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里欧·巴士卡里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旨在使大家相同,只要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就自觉十分幸运了。这种现象到处都有:你的个性是什么我不感兴趣。我只是要你接受我的一套,跟着学舌。”[1]赖因更尖锐地指出:“我们就喜欢按照自己的模子塑造下一代,使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又瞎又聋,浑身都是毛病,灰心丧气,只是智商很高。”[2]这是我们今天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教育活动本身,肩负着继承和传播前人文化知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但是它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这又是导致教育保守性的原因。这种教育上的双重特性是颇值得研究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要克服由于教育保守性而对社会变革所起的阻碍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在‘解放’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然‘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3]这的确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道出了关于教育最富有时代精神的呐喊。可惜的是,这个口号提出后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和者更寡。我个人认为,我国的教育的确到了需要解放的时候了,像今天这样零敲碎打式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不从教育总体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已是无济于事了。

解放与束缚是对立的,人的个性不解放,那么开发人的创造力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国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难道不是吗?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亿万青少年难道不需要解放吗?被埋没的人所具有的创造潜力难道不需要解放吗?被传统观念禁锢得紧紧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难道不需要解放吗?答案是肯定的,“解放”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唯有“解放”,才能使教育进入21世纪!

如何才能实现教育“解放”呢?美国卡内基促进教育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提出,当今的教育思想必须实现五个转变[4]。(1)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向强调创造性和革新精神转变。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如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教材等,绝对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从重点培养竞争向重点培养合作精神转变。合作和竞争能力,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素质。我国绝大多数人,既缺少竞争意识,又少有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国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这两种能力的任务,并且应当从小做起。(3)从强调狭隘的民族观点向强调全球意识转变。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任何一个国家要再坚持“闭关锁国”的“自力更生”的政策已是不可能了。(4)从掌握零星的、脱离实际的知识向强调从整体上掌握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为了适应21世纪的要求,必须强调个人的发展,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5)从强调为个人而学习向强调为公众的利益而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表现,它已超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界限,是人生价值观的回归。

当然,教育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转变的观念也远不止以上五点。但是,这五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在这几点上真正实现了转变,那么将会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为教育进入21世纪准备好必要条件。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

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不少哲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家或工程师。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同时又是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最博学的人物”。16世纪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作为雕塑家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他同时又是画家、诗人和建筑师。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列出一长串科学家的名单来,他们除了在各自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外,还是哲学家或是文学家、诗人。例如,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他不仅是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而且还是著名的哲学家。18世纪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他既是哲学家、诗人,又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古时候的科学家能够文理兼通、多才多艺,而现在的科学家却做不到呢?是古时学术水准太低抑或是现代的人太笨?这些问题曾困惑了我几十年,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当然是不能成立的。近年来,对这个问题我又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有心得。

本来,科学和艺术在人类文明史早期是密切结合的,教育者在这两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故而能够在两方面取得成就。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把教育称做“缪斯教育”。大家知道,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文艺与科学的神,所谓的“缪斯教育”就是艺术与科学教育的总称,可见当时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同时进行的。

16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教育开始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离。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世界普遍现象,但是在我国却尤为突出,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教育的一套做法而造成的。在我国,关于“通才”与“专才”的辩论,已经几起几伏,尽管教育界绝大多数人赞成“通才”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得不到落实,而且专业细分还有蔓延的趋势。在基础教育中,办重点中小学,办文理科班,大学按文理科考试和录取,进一步加深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培养的人才有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等弊端。

未来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新的发现、发明将以惊人的速度产生,新的信息将通过交互网络迅速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并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资源。

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应当以终身教育为原则,重新设计一种教育机构,充分体现民主、个性、自学与有效的精神。我们不应该再培养青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应当培养一专多能的创造性人才,使他们具有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能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

很明显,要实施这种新的教育,必须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既要重视智力因素又要开发非智力因素。我们应看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杨振宁先生最近就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谈话,他认为:“文学与科学实际上有类似的地方。文学与科学都需要想象力。”[5]这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中最主要的一种智力要素,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最有效地产生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三)多媒体将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近二三十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如野火春风般地形成燎原之势。对此,“人们称之为这是自15世纪以来,或者甚至是自文字发明以来知识系统中最大的变化”[6]。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已在重新组织知识,并使日常知识一天比一天更抽象,常规科学在分解,传统科学在更新,知识储存、传递、加工更简便,知识的价值在增值。

随着电脑技术应用的普及,又出现了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所谓多媒体技术,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外部设备,能够提供文字、图表、声音、动画片、影像、数据和其他信息。由于多媒体技术用途广泛,效果极佳,所以人们公认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它把支配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有关的研究表明:利用多媒体系统学习可以使学习时间减少50%,使记忆的东西增加80%,使费用下降50%。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各级学校大力推广多媒体教育系统,日本还创办了“亚太多媒体大学”,这将是一所没有校舍的国际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政府对于多媒体教育也是很重视的,1995年冬天在北京召开了“21世纪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研讨会,有260多所中学的校长参加了会议。根据有关规划,到2000年,全国80%的高中、16%的初中和1%的小学,要分别达到每校25台、20台和15台的电脑拥有量。也就是说,全国中小学电脑总数将达80万台,比现在的21万台增加两倍。[7]

多媒体技术,它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的手段,而且还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杠杆。阿基米得曾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多媒体作为一个杠杆,它对教育改革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引起一场革命。具体地说,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1.对“三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动摇。自从夸美纽斯提出分班教学的原则以来,学校的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也就是说,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被束缚在课堂上,成了书本的奴隶。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破除“三中心”的模式,但终不能突破这个框框。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以外,主要的还是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形式代替它,这就是“不立不破”的道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正好是代替“三中心”教学模式的最好形式。以电脑为驱动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图表、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兼有教师、课堂和书本等多种功能,可以部分甚至大部分地代替它们的作用,并获得更佳的效果。

多媒体教育系统应用十分广泛,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其前景是无比宽广的。从已经应用的情况看,它具有以下优点:[8]

(1)教学计划将变得更灵活。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日程安排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课程

(2)有利于实行弹性学制。现在各类学校的学制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只能同步入学和毕业。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可以随时休课和复课,也可以提前毕业和推迟毕业。

(3)有利于贯彻个性化教学原则。多媒体教育系统将使课程建立在有效的个性化原则上。虽然学生同在一个多媒体室学习,但他们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却是不同的,他们各取所需,各展其长。

(4)有利于“物尽其用”。多媒体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它是一种“公共资源”,一旦联上国际网络,那么就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不仅使用本国的教学软件,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国家提供的信息资源。

(5)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师面授是人与人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是机器与人的关系,因此,在多媒体教育系统上学习、做练习、考试和评分,排除了人的感情因素,故能比较客观和准确地衡量教学效果。

2.电脑和学习软件将代替教科书。在学校的教育史上,经历了由无书到有书的过程,教科书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特别是作为教学工具广泛进入了教室,将会对教科书带来冲击,进而引起一场教科书的革命。

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各种课本、辅导资料、练习题已泛滥成灾。对此,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减轻学生书包重量,救救孩子吧!”几年过去了,但情况依然如故。多媒体教育系统的出现,使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下解放出来成为可能。将来学生上学,不用再背上沉重的书包,只需要带上学习软件就行了,把它输入电脑,然后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电子出版密切相关,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这犹如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如果没有软件,那么计算机也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废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出版已迅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电子出版是多学科、多领域人员合作的产物,其中包括编导文字编辑、美术编辑、音频编辑、视频编辑和软件工程师。同样地,教学软件的制作,也必须由多领域人员合作。由此看来,今后学校里教师的组成和职能将发生变化,他们将告别黑板、粉笔,把重点放在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制作上。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内容,而且还要掌握电脑技术,掌握全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与研究。这是传统教学法不能比拟的,是由多媒体引起的教育革命而带来的硕果!

3.自学将成为真正可行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9]自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特别是已为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大学问家所证实。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自觉地引导学生自学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能够善于自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一种习惯养成之后,便成了习惯的奴隶。教师的职业习惯便是因循保守。在对待学生的自学上,教师的保守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正是自学方法长期不能实施的主要原因。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教师的作用,自然也就为学生自学减小了阻力。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系统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不太受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限制,这就为普遍推广自学创造了条件。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终身教育原则和多媒体技术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兴起。“识时务者为俊杰”,让我们抓住机会,把握住方向,为创建21世纪崭新的教育体系而努力!

(此文原载1996年7月23日《深圳特区报》理论专栏)

【注释】

[1][美]里欧·巴士卡里雅.爱和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88:16.

[2][美]里欧·巴士卡里雅.爱和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88:2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1.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6.

[5]杨振宁.科学家眼中的文学[N].文汇报,1996-05-24.

[6][美]阿尔文·托夫勒.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498.

[7]中国青年报,1995-12-20.

[8]文汇报,1995-04-01.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