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赵 璇 姜秀丽信息时代,媒介众多,新闻信息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注定了任何一家媒体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都在越来越少。增强故事性,应把握这么几点:鲜活,使人不舍得丢下,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吸引力;真实,可亲可信,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力;短小,使人听了立即明白并产生联想。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赵 璇 姜秀丽

信息时代,媒介众多,新闻信息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注定了任何一家媒体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都在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迫使媒介在表现方式和方法上加大力度,从过去的只重事实,变成了注重事实的同时,更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用新颖的、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来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东方卫视的《深度105》等栏目,有很多线索都是别的媒体早已报道过的,但这些栏目强调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通过挖掘新闻事实的故事性和人物特殊的命运,使栏目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广播报道。在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使新闻增添故事性,即用生动的事例来交代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而引出事件所涉及的问题,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和可听性。

以新闻报道的最常见体裁——消息来说,消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接近性的特点。但我们以往的新闻节目,往往把会议消息当做重头戏,如某会议召开、某领导出席,把视角停留在工作角度,总让听众听得昏昏欲睡。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不受群众欢迎,多半是缺少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或者开开座谈会,整理一下发言材料;或者把各种经验总结材料剪剪贴贴拼成一篇稿件,空泛、干巴,信息量少,愉悦性差,群众当然不爱听。一些通俗的、离生活越来越近的热线节目日益走红的现象说明,媒体板起脸来训人那一套不时兴了,群众关心的是发生在周围的能引起共鸣的事情,只有抓住听众的兴趣,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以内蒙古电台以前的一篇报道《草原兴起“钟点专家”》为例:近年来随着科学养畜在锡林格勒草原上兴起,为解决牧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畜牧专家在当地被称为“钟点专家”。这个报道为说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钟点专家所起的作用,以牧民德格金一家为例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怎样在畜牧专家很短时间的指导下,提高了牲畜成活率,减少了几万元的损失,而请专家只花了几千元,他觉得很值。这样的报道,就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

报道要讲好故事,就必须注重细节。好的细节,富有思想内涵,传递着大量的新闻信息,胜过千百字的空言虚语,使报道变得生动、形象、饱满。但不少新闻报道常常不注意使用细节,许多生动事例,总是一带而过,满足于空泛的语言做些交代,这就使新闻毫无“拿人”之处,人们听完了也不会有任何印象。相反,有时几个好的细节,就使整个新闻一下子“立”起来,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听完还念念不忘。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黑河好八连》,为了充分发掘八连官兵真实、崇高的内心世界,记者与官兵们促膝长谈,用心倾听,以至多次出现采访者与被访者相对而泣的场面,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细节。最感人的有,战士华国涛骨裂后看哨所人少,竟忍着站了一个星期岗,让医生大为震惊;战士王慧勇明知母亲已在弥留之际,却不肯请假、泪洒岗位等。正是这些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在艰苦条件下、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都不肯后退的八连官兵形象,使听众立即就认同了八连官兵的可贵之处。这样,这篇本来不太容易让听众感兴趣的典型报道,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被评为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当然,我们说的增强故事性,并不是有故事就好或者故事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能够吸引听众的故事就都不加考量地加以利用。或为了保留一些情节却削弱了主题,有些生动的素材由于与主题不相吻合,也要忍痛割爱。增强故事性,应把握这么几点:鲜活,使人不舍得丢下,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吸引力;真实,可亲可信,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力;短小,使人听了立即明白并产生联想。

从采访实践中看,要增强故事性,就必须深入到第一线,感受听众真实情感,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这样就一定会把报道写得兴趣盎然。

〔作者单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