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打不成交”

“不打不成交”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打不成交”王 鹏新记《大公报》先后两位总编辑张季鸾、王芸生的相识,源于一次“笔仗”,真可谓“不打不成交”。24日,在南京发生排外抢劫事件。据查,这次排外抢劫是直鲁溃兵和地痞流氓以及江右军中的“违纪乱兵”所为,而在外舰的炮击下,中国人死39人,伤数10人,房屋财产被毁十几处。

“不打不成交”

王 鹏

新记《大公报》先后两位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王芸生(1901—1980)的相识,源于一次“笔仗”,真可谓“不打不成交”。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由新记公司接办后,以总编辑张季鸾的“一枝秃笔”,其言论为世人注目,风靡一时。而王芸生当时只是为在天津出版的《华北新闻》每天写一篇社论,以养家糊口。

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江右军击败直鲁联军,克复南京。24日,在南京发生排外抢劫事件。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英、美军舰以此为藉口,违反国际公法,悍然炮轰南京,制造侵略暴行,使中国军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引起程潜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江右军官兵奋起抵抗。但在24日的排外抢劫事件中,外国人死5人,伤5人。据查,这次排外抢劫是直鲁溃兵和地痞流氓以及江右军中的“违纪乱兵”所为,而在外舰的炮击下,中国人死39人,伤数10人,房屋财产被毁十几处。

针对这一事件,王芸生执笔在《华北新闻》撰写社论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的暴行,声援江右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张季鸾则在《大公报》撰写社评,主旨在追究打伤外侨的责任,两报展开激烈的辩论。4月1日,张季鸾在《大公报》撰写题为《躬自厚》的社评,内称“东方道德所以为人类交际之规范者殊多,其中一义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与人如是,社会和平矣。国与国如是,世界和平矣。今之中外关系亦然。如其咎在我者,我应自责之,所谓躬自厚也。”当日,王芸生见到《大公报》张季鸾的上述观点,便对《华北新闻》老板周拂泉谈起张季鸾,说他那一套是丧失民族意志的奴隶道德。当晚,王芸生坐在书桌前,静静地思考,提笔写下题为《中国国民革命之根本观》的社论,发表在4月2日的《华北新闻》上,对《大公报》的观点予以反驳。文中写道:“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即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特权铲除净尽。”

《华北新闻》的这篇社论发表后,《大公报》沉默了。张季鸾曾托人打听这篇社论是谁写的,当他得知执笔者竟是一位不满26岁的小伙子时,不由得称赞了一番。但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把《华北新闻》老板周拂泉叫去,大发雷霆,认为文章是共产党的宣传,在法租界不允许这样讲,当即处以罚款。王芸生为了不给周拂泉找麻烦,自此不再为《华北新闻》写社论了。后来,王芸生曾担任天津《商报》总编辑,因与老板观点不合,又辞职不干了。

1929年夏,在家赋闲的王芸生给《大公报》张季鸾写了一封信,希望到《大公报》工作。张季鸾接到信后,与吴鼎昌、胡政之磋商,决定吸纳他到报社做编辑。一天清晨,张季鸾写了一张便条,交给报社编辑杜协民,叫他去王家拜访,请王芸生到《大公报》上班。事后,王芸生曾对人说,我不但钦佩张先生的文笔,更钦佩张先生处事的雅量。

从此以后,王芸生就没有离开过《大公报》。

(原载2002年1月29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