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共中央及地方区委机关报刊

中共中央及地方区委机关报刊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共中央及地方区委机关报刊1.《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新闻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明确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组织都有权出版报刊,党的报刊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领导,党的报刊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

一、中共中央及地方区委机关报刊

1.《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新闻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明确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组织都有权出版报刊,党的报刊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领导,党的报刊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次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就如何实现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即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全国革命力量,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为实现反帝反封建、建设国内和平的目标而奋斗。“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为共产党报刊的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党中央政治机关刊物——《向导》周报。

《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刊物。16开,每期8页,从第142期起增至12页,第144期又增至16页。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编撰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张国焘、赵世炎、彭述之等。1925年6月,蔡和森因病离职,由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主任的彭述之兼任,具体编务则由宣传部秘书郑超麟负责。1927年4月,《向导》随中共中央迁至武汉,由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瞿秋白主编。7月18日,“七一五”事变后《向导》出至最后一期终刊,共出版201期。

《向导》属时事政治评论性周刊,以宣传党的纲领、政策、方针、决议为主要内容。《向导》首先集中宣传了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建立真正民主的共和国。陈独秀在发刊词《本刊宣言》中指出:“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因此本刊依照全国民意及政治经济事实的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指出了《向导》的办刊宗旨乃是宣传民主革命纲领。《向导》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分析中国面临的内乱外患的现实,指出唯有通过民主革命方能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向导》发文指出: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还在‘造国’时代”,“时局真正的要求,是在用政治战争的手段创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1]

《向导》还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驳。针对当时一些军阀叫嚷“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向导》指出这不过是军阀之间为争夺地盘玩弄的种种手段:“力能进取的军阀,便倡武力统一,或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仅能自保或希图自保的军阀,便倡联省自治或筹备制省宪”;“同一军阀,进攻时宣布武力统一,退守时宣布联省自治”;“凡此种种,无非是封建的残局之下,军阀专制、军阀割据的必然现象和趋势”。[2]针对资产阶级提出的“制定宪法”、“废督裁兵”、“好人政府”等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向导》指出:“革命彻底成功,方有彻底的民主的宪法。”[3]在军阀统治之下,“用和平方法去与军阀谋裁兵是做不到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根本破坏旧军事组织,由民众武装去解除旧支配阶级——军阀的武装”[4]。“武人政治下,任何改良主义都无实现之可能”,所谓“好人政府”只能破产。[5]

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后,胡适于1922年10月在《努力周报》发表《国际的中国》一文,说“二大”宣言关于国际帝国主义各支持一派中国军阀进行混战的分析“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几乎全无事实上的根据”,称由于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远东局面的变化,“中国已没有很大的国际侵略的危险了”,提出“我们现在尽可以不必去做那怕国际侵略的噩梦”,“不必在这个时候牵涉到什么国际帝国主义的问题”。对此,《向导》刊文,以大量事实说明了英美如何扶植直系军阀、日本如何扶植皖系奉系军阀来扩张自己在中国的势力。指出:大战后的远东局面的确发生了变迁,倒了俄德两个强盗,却“来了一个野心勃勃、实力雄厚的美国强盗”。远东变成了英、美、日三国侵略的局面。总之,“国际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敌人,是势不两立的敌人”,“非急速打倒他不可”。《向导》宣传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至此深入人心,为处在混乱政局中的人民指明了方向。

1923年6月,党的“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向导》为此发文,积极宣传党的“民主的联合阵线”的方针,帮助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现状及面临的抉择,反复阐明“没有最革命的劳动阶级奋斗”“中国资产阶级解放运动不能成功”的道理,为孙中山最终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向导》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共产党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发行5年,发行量由创刊时的2000份很快增至2万份、5万份,最后高达10万份。读者遍及国内外。

在《向导》的三任主编中,首任主编且任期最长的是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年),名泽膺,字润寰,别名和森,湖南湘乡人。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与毛泽东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1918年4月14日与毛泽东等成立新民学会,以谋求改造社会为理想。为寻求救国真理,1919年偕母亲、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赴法国勤工俭学,并接受共产主义。1921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组织中国旅法共产主义小组,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至“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五、六届政治局委员。1931年6月10日,作为中共代表出席香港海员会议,被叛徒顾顺章出卖遭到逮捕,8月4日在广州被国民党枪杀,时年36岁。

蔡和森作为中共早期优秀的党报工作者,首先是在理论上为党报建设做出了贡献。早在旅法期间他就曾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在建党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的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又须组织一个审查会。凡游移不定的论说及与主义矛盾的东西,皆不登载”[6],表明其党报观念。其次,在业务上为党报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主编《向导》的近三年中,蔡和森克服政治压迫、经济短缺、身患严重哮喘病等艰难困苦,忠于职守,坚持出版《向导》150期(约占全部周刊201期的四分之三),撰写政论时评160多篇,是仅次于总书记陈独秀的《向导》的第二位高产作者。《向导》的出色成就和声誉,展现了他优秀党报工作者的素质。

2.《前锋》月刊和《新青年》季刊:中共中央另外两份机关报

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还复刊了《新青年》,创办了《前锋》。二刊办刊宗旨,前者意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与宣传,后者则主要研究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

《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在上海复刊,复刊后改为季刊,主编是瞿秋白。由于人手不够,《新青年》季刊常常脱期,断断续续出版至1926年7月,因中共忙于北伐而终刊,共出了5期。

为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新青年》首先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作为主要任务。它先后出版了“共产国际号”、“国民革命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译介马列经典著作,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建设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次,从理论上论证了民主革命的农民问题、革命军队问题和革命战争问题。此外,还通过参与当时理论界关于“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新青年》复刊的同时,《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创刊,杂志标明出版地是广州,实际在上海,主编为瞿秋白。原定为月刊,实际为不定期。1924年2月1日出版至第3期时停刊。《前锋》的特点是注重调查研究,所刊文章多用详细的统计数字和大量实际材料阐明观点,树立了党的机关刊物注重实际的办刊风格。

中共中央三大刊物《向导》周报、《新青年》季刊及《前锋》月刊从思想、理论和政治上全面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和社会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3.《热血日报》:中共中央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是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份日报,其创办与五卅运动有着直接关联。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10多名工人,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市民及知识分子的愤慨。5月30日中共发动学生和工人到租界内游行示威,期间英国巡捕枪击群众,死十多人,伤数十人,逮捕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和刘华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组织上海民众罢工、罢市、罢课,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6月1日,“三罢”开始,是为“五卅运动”。为了向公众揭露真相,更好地领导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于上海,4开4版,设有“社论”、“本埠新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舆论之裁判”等栏目及副刊《呼声》,内容十分丰富。报纸主编为瞿秋白,其他编撰人员有郑超麟、沈泽民和何味辛(何公超)。《热血日报》创刊后,一方面刊登大量新闻,对上海民众反帝斗争情况及全国各地、第三国际和世界各国声援“五卅事件”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相互勾结,在中国肆虐的罪行进行全面暴露,将真相昭示于公众。另一方面发表大量社论和杂感,表达民众反帝的高昂斗志及谋求自由和独立的具体要求。例如社论《外人屠杀之反抗运动方针》,提出赔偿死伤损失、应允工人罢工条件、取消工部局和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武装势力等8项要求。并且在报头左侧以《我们的要求》为题,每天醒目刊出,唤起全社会关注。

《热血日报》以其战斗性、鼓动性和通俗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许多人冒着被捕的危险帮助卖报,还捐款支持出报。至第10期,报纸“销数即达三万,投稿通信与亲来接洽者,日以百计”。但由于印刷厂遭巡捕房查封,报纸只出版了24期就停刊了。《热血日报》对五卅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上述4份中共机关报,瞿秋白都曾担任主编,他为中共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瞿秋白(1899—1935年),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江苏常州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优秀的党报工作者。1917年秋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参加郑振铎等创办的《新社会》周刊的编辑。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8月,被《晨报》和《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赴莫斯科采访,陆续发表游记,后辑为《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影响广泛。1922年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为赴俄的中共代表陈独秀担任翻译,不久随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在于右任、邓中夏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向导》、《前锋》、《新青年》季刊的编辑。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来往于广州和上海之间,参与国民党的工作,担任上海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职。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共产国际代表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0月创办并主编秘密刊物《布尔什维克》。1928年6月至1930年7月,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留在莫斯科。回国后因对李立三错误路线批判不力,1931年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留在上海养病,从事左翼文艺运动,与茅盾、鲁迅来往。1934年2月,到达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接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红军长征后,留守南方,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被害,时年36岁。

瞿秋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共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党报的理论水平。瞿秋白是少数几个精通俄文的中共成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中共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革命问题以及文艺的大众化方向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理论的创见

二是在新闻实务上,为中共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入党13年,在投身实际革命斗争的同时,创办或主编了6种党的报刊。仅1923年1月到1927年7月,主编《向导》、《前锋》、《新青年》、《热血日报》期间就撰写了200多篇文章,100多万字。他对《红色中华》最突出的贡献,是培养了将近千人的工农通讯员,这些人分布在中央苏区的各条战线。红军长征后,他因严重的肺结核病留守南方,仍然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按期出版《红色中华》直至被捕。其主要著作收入《瞿秋白文集》(14卷)。

4.中共地方区委机关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中共地方组织,为了配合政治斗争,各地区委也纷纷创办机关刊物。

北京地委的《政治生活》周刊,1924年4月27日创刊,1926年7月后终刊,共出79期。赵世炎任主编。湖南区委的《战士》(旬刊,后改为周刊),1925年12月创刊于长沙,1927年4月停刊,共出42期。主编是夏曦,主要编撰有李维汉、毛泽东、谭平山等。首次刊载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广东区委的《人民周刊》1926年2月7日创刊于广州,1927年4月30日停刊,共出50期。张太雷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恽代英、周恩来、邓中夏、张国焘等。该刊对北伐的宣传影响极大。湖北区委的《群众周刊》,1926年10月创刊于武汉,1927年4月停刊,共出了14期。主编罗章龙,撰稿人陈潭秋、林育南等。其他还有豫陕区委的《中州评论》(萧楚女主编)、江西的《红灯周报》、浙江的《火曜》、福建的《革命先锋》等等。上述中共各地方区委机关报在宣传内容上与中央的纲领路线保持一致,又联系各地实际有所侧重,与中央机关报一起构成了中共宣传战的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