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中外纪闻》已与《万国公报》大不相同。1896年1月20日,光绪皇帝迫于后党的压力,下令封闭京师强学会,《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分别于1月6日和1月25日被迫停刊。《中外纪闻》只出版1个月零5天,而《强学报》只存在了14天,出版了3期。

二、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广东南海县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

在利用报刊宣传改良前,康有为三个10年的生活经历对其后来思想的形成和办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是从1868年康有为11岁那年起,父亲去世,此后他到在连州做训导的祖父官府生活,其间接触到中国的邸报,通过报纸了解了朝政大事,并立下干一番大事业的宏愿。第二是从1879年起,22岁的康有为结识了具有西方新思想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受他的影响,于当年年底到英人统治的香港考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先进性,并买回大量西学书报学习研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至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基本形成。第三是自1888年始,他进京会试。原以为自己学贯中西,中举乃易如反掌之事,结果却因他的答卷带有新思想气息,被顽固派考官抽调而两次落选,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回到南海后,他立刻给光绪帝呈送了《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等改良政治的主张。1893年他考取了举人,过了两年他又携自己的学生梁启超进京。当时正值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康有为联合当时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准许老百姓办报。1895年6月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又提出“设报达聪”和翻译外报的建议。与此同时,为了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不等清王朝同意就办起报来。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因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影响很大,故康有为将自己的报纸也叫《万国公报》。该报是木版雕印的两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他派自己的学生梁启超、麦孟华分别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委托民间报房雕印,主要对象是在京的官员,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的实践。内容上主要宣传富国强兵之道,教民新民之法。每期一般刊登梁启超的短论一篇,长篇论文则分期连载。发行量最多时达3000份左右。

《万国公报》出版以后,虽然受到守旧者的疑谤,但却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正如康有为所说:“报开两月,议论渐明。初则骇之,继而渐知新法之益,吾复挟书游说,日出与士大夫讲辩,并告以开会之故,明者日众。”[11]1895年11月中旬,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成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由于广学会李提摩太的抗议,《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于1895年12月16日正式出版,它是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中外纪闻》已与《万国公报》大不相同。从经费来源看,《万国公报》的经费由康有为独立支撑,而《中外纪闻》则接受了袁世凯等人的捐款,资金雄厚得多,前者为免费赠阅,而后者则必须购阅;从性质上看,《万国公报》不具有机关报的性质,而《中外纪闻》已被明确规定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还有上谕、外电、译报和各报选录等。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上海宣传其维新变法主张。同年12月,在梁鼎芬、黄遵宪、汪康年、张謇等维新党人的协助下和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资助下创设强学会上海分会。并于1896年1月12日创办了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杨树龄主编,五日一出,铅字印刷,页数不等,免费派送。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这种激进的宣传,引起封建顽固派的恐惧和仇恨,纷纷上书弹劾,一时“谣诼蜂起”。1896年1月20日,光绪皇帝迫于后党的压力,下令封闭京师强学会,《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分别于1月6日和1月25日被迫停刊。《中外纪闻》只出版1个月零5天,而《强学报》只存在了14天,出版了3期。

京、沪两地的强学会及其机关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虽然被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扼杀了,但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