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凤凰不少人都承认,9·11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什么快速反应机制,36小时的直播,起先谁也没说一定要做多长时间,都是做一段推进一段。回想起那天的情景:5月23日18点15分左右,《都市现场》主持人还和前方记者做了卫星连线,然后,卫星车微波车全部返回,只留了一路记者在现场。这,就是俗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直播时代,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张宗盛

img111

《都市现场》主播徐庆元

某地一工厂发生爆燃,消防还没到,都市频道的记者到了;街头发生事故,120急救人员还没到,都市频道记者到了;列车脱轨,都市频道记者与救援人员同时赶到现场;犯罪嫌疑人持枪作案后仓皇逃窜,警方正在围捕,都市频道新闻栏目《都市现场》的记者与警方同时行动,并率先将这一信息告知公众,提醒公众防范并向警方提供线索;交警夜查酒驾,《都市现场》直播查处现场;抚河唱凯堤决口,都市频道各档新闻栏目开辟时段,直播记者直击;灾民安置点里,都市频道记者在卫星直播车前向观众做现场报道……

但凡有突发情况,但凡有重大事件,都市频道三档直播新闻栏目《都市现场》、《都市60分》和《e早晨报》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电话报道、微波连线、卫星直播,手段不断跟进,信息不断丰富,当其他媒体记者还在采访,还在写稿时,这一新闻已经在都市频道各档新闻节目中首发。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面对每一个突发,都市频道力求记者最先赶到现场,当事件重大时,增援力量立刻赶到,前方报道小组立刻组建,后方协调小组立刻提供各项保障……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让报道更及时、更贴近、更鲜活。

这样的快速反应,得益于都市频道对出镜记者队伍的打造,得益于频道不断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img112

都市频道记者在抗洪一线采访

2007年7月,我从卫视新闻部调到都市频道资讯口。在新闻采访一线摸爬滚打了7年,又在编辑岗位上锻炼了近6年,到都市频道后,感觉完全不一样。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天,都在接触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天,都在一件件小事情中反映“大民生”。但最大的感受,是体会到都市频道资讯口的出镜记者不同凡响。

到2010年7月,都市频道资讯口的出镜记者发展到18人:黄恬恬、龚文芳、葛颖明、梁颖、翁文荣、李彬、刘玲、李颖、赫庆博、齐佳、刘岩妍、刘凌、闻艺、田凌凌、顾孝华、王甜、汤晶晶、方凯裕……一个个都各有个性,一个个都练就了过硬本领,那就是面对镜头,能滔滔不绝地告诉观众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让观众“身临其境”。

当和其他媒体的记者在一起做报道时,干净利落的出镜状态、现场语言的组织能力,总是让都市频道的出镜记者成为现场的焦点之一,总是能让人跷起大拇指,赞一声:好样的!

在都市频道每天18:00开始的90分钟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中,每天播出新闻大约40篇,其中60%都是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从2007年以来,都市频道做过大小新闻直播100多次,都是由出镜记者完成的。扎实的现场报道能力,让频道不断抢占着新闻的第一落点。

出镜记者队伍的打造,为都市频道节目增加了亮点,为节目增加了看点。可是,新闻第一落点的抢占不仅仅在于某一个人的出色发挥。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又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电视新闻,讲究的是协同作战,共同创造。因此,面对每天不断出现的突发事件,都市频道一直没忘记摸索快速反应机制。

业界公认的快速反应案例,是2001年发生9·11事件时,凤凰卫视节目全程打通,36小时直播事件进程和各方反应。多年后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还能听到凤凰人不断提及此事,称这是他们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凤凰不少人都承认,9·11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什么快速反应机制,36小时的直播,起先谁也没说一定要做多长时间,都是做一段推进一段。后来,他们不断完善,很快建立起了快速反应机制。现在,他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已经成了一种品牌。

风平浪静之时,我们不会觉得快速反应机制有什么用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可当某一件事情突然发生,而且这事还不小,值得我们聚集各种资源全力扑上,进行充分报道的时候,我们会感叹:一个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多么的重要!

都市频道的快速反应之路,也是走得跌跌撞撞。

img113

都市频道记者在四川小金县采访

在我的印象中,接到某一突发事件的线索时,我们的反应是立刻派记者去现场采访报道,希望自己是第一家到现场的媒体,回来能在《都市现场》中及时播出;后来,我们要求记者速度再快些,快速到现场,快速在最近一档新闻节目中发稿;再后来,有微波信号的直播车了,只要有技术上的操作可能,我们会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做新闻直播,如果技术上不支持,电话报道也是好的。这种不断强化的直播意识,让我们一次次成为突发事件的最早报道者。可我心里清楚:这还是比较原始、粗放、本能的反应!

2009年夏季,某个偏远地方发生火灾,死伤多人,记者下午辛苦赶到,了解事情原委,又到医院采访,第二天,在《e早晨报》中首发,感觉挺快的。但事后反思,我们懊悔不已:完全应该在头一天的《都市现场》中第一时间和记者做电话连线,因为我们的节目是直播的。

2010年5月23日晚上9点15分,沪昆铁路东乡境内发生脱轨事故的路段恢复双向通行,第二天一早的《e早晨报》就此做了报道。可在事后总结和反思中,我们发现,自己具备了可以做直播的手段,却没有直播,还枉谈什么直播意识,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回想起那天的情景:5月23日18点15分左右,《都市现场》主持人还和前方记者做了卫星连线,然后,卫星车微波车全部返回,只留了一路记者在现场。在潜意识中,我觉得要是有可能再做个直播,第一时间展示通车现场、告诉观众通车就好了,可想想没有直播窗口,没了时段,再说不确定什么时候能通车,就轻易放弃了。

这次经历告诉我们,光靠本能性的直播意识来提升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机制,一个快速反应的机制,由它来规定,什么突发事件一定要在新闻节目中做直播,什么级别的突发一定要打断正常播出,插入新闻直播,各部门如何分工、如何协调,谁来发指令等等。我们需要一个规范性的操作流程。这,就是俗称的快速反应机制。

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都市频道现在最先想到的是:我们的记者必须立刻赶往新闻现场,马上直播;后续记者跟上,做行进式的直播;没有时段,开辟窗口,中断正常播出;后勤?协调?技术保障?这些都不用担心,报道团队迅速组建,强有力的直播机器已经轰隆隆转动,流畅,毫不滞碍。

新闻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知。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直播时代,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昨天的成功,不意味着今天我们就可以躺下来睡大觉,媒体间的激烈竞争,观众的殷殷期望时时警醒着我们:同志还须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