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新闻编辑学

关于新闻编辑学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关于新闻编辑学(一)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新闻”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反映和影响舆论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2)新闻报道有的“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新闻”指的是新闻实务,即新闻=新闻采写+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可惜,长期以来我国内地的新闻编辑学做不到这一点。

一、关于新闻编辑学

(一)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新闻”

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其中,可感知的含音响、形象的意象,即内容外在表现的总和为能指(signifier)。而被表达的内容信息或概念为所指(signified)。新闻传播学作为能指,其视阈内“新闻”一词的所指仍旧颇多,需要一辨。

1.新闻实务之外的“新闻”

1)新闻业、新闻事业

有的表述中的“新闻”指新闻业或新闻事业。事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事业”,指的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狭义的“事业”,与“企业”相对应,特指没有产生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部门、单位或组织。这里的事业为广义,即新闻业。新闻业或广义的新闻事业(news institutions)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二是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三是拥有专业人员;四是面向社会,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从新闻事业这个角度讨论“新闻”,新闻指的是新闻的任务、作用。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反映和影响舆论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2]新闻编辑的一些职能也含在其间,如“为群众排疑解难,充当群众的信箱和生活顾问[3]

2)新闻职业活动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进行的报道。这里的“新闻”指的是新闻职业活动而非新闻业余活动,包括新闻编辑活动在内。

2.新闻实务之内的“新闻”

1)消息

新闻界常说:“写好一条新闻要有一个好的导语。”此处的“新闻”即指“消息”。西方国家通常将新闻报道二分如下:新闻与特稿。其“新闻”大体上相当于我国的消息。

2)新闻报道

有的“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就文体而论,常见的新闻报道有四种:消息、通讯、新闻特写和专访。深度报道不是文体。

3)新闻实务

有的“新闻”指的是新闻实务。我国台湾学者程之行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新闻=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这里的“新闻”实指新闻实务,即新闻媒体围绕稿件或节目的,从制作到与受众见面的采、写、编、评、摄等工作过程。新闻实务是新闻媒体工作的主体,又名新闻业务。

新闻能指下的如是众多所指,哪一个才为新闻编辑学所有呢?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新闻”指的是新闻实务,即新闻=新闻采写+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或新闻摄像、录音)+新闻编辑。不过,就纸媒而论,新闻编辑学中的“新闻”则以讨论、处理新闻报道为主,以讨论、处理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作品为辅。

(二)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新闻传媒”

1.大众传媒

传播是指人类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只要没有组织介入的两人以上的多人沟通为人际传播,如广大观众在体育馆内看球时对比赛看法的交流。也有人将体育馆内众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称为“群体传播”。[4]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5]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以及通讯社。

在大众传媒的划分上,中西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从大众传媒受众角度研究媒体,着眼于媒体的共同特点:向受众提供内容信息服务。这些国家已经走过了新闻严格管控时期。我国内地习惯将大众传媒分为两大类:一是新闻传媒,二是出版传媒。在我国内地的习惯性的传媒业管理中,新闻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出版传媒包括图书、期刊与音像制品。[6]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众传媒可谓流浪传媒,此即电影。在大众传媒种类相当丰富的今天,电影的社会功能已经有所调整:当前,电影着重于娱乐信息的传播,着重于为人们的休闲服务,其宣传、艺术探索功用已被非中心化。就社会管理看,除了意识形态仍由宣传部控制之外,行政管理则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主管,但新闻出版总署也有介入,如2005年《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第二条关于引进外资建立、改建电影院的规范[7]

我国内地的这些做法主要基于新闻传播活动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联系密切,对政治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图书、期刊、电影与音像制品以传播知识、学习与娱乐类的信息为主,对政治与国计民生的影响相对间接。

2.新闻传媒

从新闻机构看,新闻传媒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期刊社、网站等。除此之外,新闻传媒还包括以媒体为服务客体的通讯社。

新闻传媒中也存在不少非新闻类的信息。上述所谓的新闻传媒,有的版面或节目传播的是非新闻的信息。报纸有新闻版,也有非新闻版,如副刊;专刊有的是新闻专刊,有的则是非新闻专刊。电视有新闻频道,也有非新闻频道。如中央电视台,三频道(文艺)、六频道(电影)、八频道(电视剧)、十频道(科教)、十一频道(戏曲)所传播的信息基本上在新闻信息领域之外。中外电视传媒,均以传播非新闻信息为主。广播电台也有不少非新闻的频道,如文艺台(频道)、音乐台(频道)等。所以,以某一媒体为研究对象的编辑学(如“报纸编辑学”)应该对新闻信息与非新闻信息的编辑工作一并进行研究,而以“新闻编辑学”名义进行的研究则要同时探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新闻编辑工作才名副其实。可惜,长期以来我国内地的新闻编辑学做不到这一点。这也说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性道路还任重道远。

反之,中国所谓出版传媒中的期刊也传播一定的新闻信息。以提供新闻资讯为主的新闻期刊在期刊业中占据相当重的分量。新闻类期刊有两类:一类以硬新闻为主,分为新闻时政期刊与新闻财经期刊两种;另一类以软新闻为主。我国的软新闻期刊着重于情感倾诉,主要刊发社会新闻,如《知音》、《家庭》等。这些期刊的社会新闻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市井新闻(婚丧嫁娶消息)、案件纠纷与奇闻怪事。我国的这些软新闻期刊有不少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还不够严格,有时融入想象、添油加醋的成分,应该属于亚新闻期刊。即便报纸,有些名为“报告文学”的写实作品在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上也不够坚定,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乡村的笑靥》。

太行山深处的初一女生孙红艳,是一位生活不幸的小姑娘,但她幸运地赶上了国家“两免一补”的好政策。今年春季新学期,本已濒临辍学边缘的她又回到了学校,绽开了——

乡村的笑靥[8]

李春雷

编者按:2007年春季开学之际,教育部郑重宣布:根据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继去年在西部农村地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今年在整个中部和东部地区也全面推行此项惠农惠教政策。它包括为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向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复读生补助生活费等内容,惠及全国约1.5亿农村孩子。所需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足额安排,集中支付。自古上学须缴费,这个被中国农民祖祖辈辈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在2007年春天,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这项重大决策,是减轻农民负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决策。青年作家李春雷在初春时分,跋涉在太行山路上,用他的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小公民受此政策的恩泽,见证了一个乡村孩子的笑靥……

从一朵花中见世界。太行山深处的小姑娘孙红艳的笑靥,也是大江南北1.5亿农村孩子的笑靥,是中国乡村欢欣的笑靥……

别人有父母,唯独她没有。

走在上学的路上,看着山坡上羊群般游移的雾团,14岁的孙红艳常常泪流满面。

是的,在这座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涉县常乐中学里,谁都知道这位初一年级A班的女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说起她的身世,连满山的大树小树们都摇头叹息。

孙红艳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当天,就被父母遗弃了。几经辗转,她被送到了涉县下温村一个身有残疾的光棍汉孙林太的手里。光棍汉不能喂养,又把她寄养了出去。她在奶娘家只吃了4个月的奶粉,就开始吃小米粗粮咸菜了。

在这个遥远的似乎已经被外界繁华忘记的大山皱褶里,这个不幸的孩子犹如一茎纤弱的小草,竟然渐渐地长大了。

粗粗糙糙的光棍汉孙林太腿部有残疾,还患有严重的肺病,常年需要吃药,40多岁的汉子,体重还不足100斤。他没有文化,只有两间土房,一亩薄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抱养小红艳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她上几年学,识几个字,就回家帮自己做饭、干活、打工挣钱,然后找一个上门女婿,自己的后半生就算有了保障。

流落在这样的家庭里,小红艳的境遇可想而知。她的童年里没有母爱,没有玩具,没有糖果,没有童话,只有一堆堆空空的药瓶瓶,盛满了辛酸的泪水。

知识是阳光,知识是春风,知识是甘霖,而任何幼小的心灵都是一颗沉睡的种子呢,两者之间恒定着那么一种与生俱来的微妙的天然联系。所以,当小红艳走进简陋的村办小学后,这颗瘦弱的种子就开始慢慢地发芽了。三年级期末时,她竟然给养父捧回了一张红艳艳的奖状。

……

每学期开始时,是父女两人最害怕的日子。开学就要缴学杂费,而小村里每每有几个孩子拿不出来,于是,老师就黑着脸说,谁不缴学杂费就别上学了!这时候,光棍汉就变成了一块沉默的石头,而小红艳就变成了石头上受惊吓的小蚂蚁,在校门口和家门口之间的小街上来回流浪。光棍父亲哀求说:“闺女,咱不上学了,爹供不起你啊。”

小红艳低着头,咬着嘴唇,泪珠吧嗒吧嗒地打湿了鞋面。

“我妈妈到哪儿去了?”她曾经多次询问父亲,但父亲的回答总是让她迷惑。在村人和小朋友们的指指点点中,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她对养父有一种天生的隔阂,甚至怨恨。她很少与养父说话。而困顿中的养父,对她也是粗暴多于温存。于是,小红艳第一次辍学了。

几天后,老师就找上了门。在这贫穷的山乡里,儿童失学率本来就高,老师们不忍心啊。

于是,病恹恹的光棍汉瘸着腿,到邻居家借钱,或去找校长、村干部申请困难补助。这样一番周折后,小红艳又怯怯地回到了教室。

小红艳在一天天地长起来,家里的债台也在一天天地高起来。

养父拖着生病的身子,只好出去到镇上和县城里打工了。在打工过程中,养父认识了镇上的一位餐馆老板,便商定女儿小学毕业后来这里打工,对方管吃管住,每月薪酬150元钱。

小红艳怎敢违抗养父的意志呢。

光棍汉为女儿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心里终于踏实了。一天晚上,他去镇上喝酒,回来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死了。最可恨的是,肇事汽车跑得无踪无影。这一天,是2006年4月27日,离小红艳小学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养父就这样突然死去了,不仅没得到一分钱补偿,而且因为尸体在县医院里存放了几天,又赔了700元的冷藏费。还有3000多元的丧葬费,也都是邻居们垫付的。

成群的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叹息着,盯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她太瘦弱了,还不能干活,卖出去当媳妇吧,又太小了。

养父欠下的外债,合计起来,竟然高达14000元,正好是小红艳年龄的1000倍。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小红艳该如何生存下去?在这个世界上,她找不到一个亲人了。可怜的孩子,面对着村边的清漳河,呜呜地哭着,泪水哗哗地流淌,把河床都溢满了。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终于打听到了住在山那边一个村庄里的亲生母亲。但随即从山那边扔过来一个冷冰冰的消息:拒绝认领!原来对方已经再婚,又有了几个孩子。

可怜的小红艳,提着邻居们凑集的半篮子鸡蛋,跪在亲娘的门口,哭求认母。但亲娘的屋门最终也没有打开一条缝隙。

……

这时候,她儿时的奶娘又伸出手,收留了她。

奶娘申林枝老人已经68岁了,孤寡多年,无儿无女,早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她家里只有三间土房,没有一件电器,仅有的几件家具都还是她50年前当新娘时的嫁妆。

老人家里只有一张桌子,那就是小红艳的课桌了。一盏15瓦的灯泡,那昏黄的甜甜的灯光真是她难得的享受啊。

日子就像村边枯水季节里的清漳河水,在坎坎坷坷地流淌着……

她就这样过着畸形的日子,白天上学,吃饭时轮流到两家,晚上又到奶娘家借宿。就像一只流浪的无主的小猫,在凄风苦雨中泅渡着自己残破的童年。

2006年的秋天,小红艳升入了镇办的常乐中学。这个时候,国家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虽然为她免除了大部分费用,但仍有不少费用是需要自己负担的。比如课本费,每年需要200多元,还有住宿费,也要40元钱。如果在学校就餐,更需要七八百元了。

和同学们一起住在宿舍里,那里有雪亮亮的灯光,热腾腾的暖气,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可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想啊。

她从不敢有这样的奢望。所以,她不能住校,她每顿饭都必须赶回家里。

学校离家虽说4里路,可山沟里河岸边的小路,弯弯曲曲,要走上半个多小时呢。白天还好说,傍晚就不行了,夜色越来越深,她怕得直哭。要是下雨,就更惨了,她连一柄雨伞也没有,只有用手作伞了,两只小手在头顶上使劲地晃动着。她最喜欢下雪了,大雪中,自己被染成了白色,衣服还不会濡湿。这时,她就想起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她还喜欢吃雪,双手捧起来,使劲攥成硬块,攥成雪糕的样子,大口大口地吃,很甜很甜。哦,她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雪糕了……

……

吃什么呢?山里人太穷,冬菜就是萝卜、白菜、土豆三大样,平时很少炒菜,偶尔炒菜时,锅底只放一点点油,铜钱大。不舍得放油,却舍得放盐,用盐提味。盐也不是碘盐,而是工业盐。因为碘盐要9角钱一斤,工业盐只要6角钱,虽然有损身体,可山里人很少去理会的。

……

那一盏15瓦电灯,每月电费从来都是4角钱,可自从小红艳借宿后,每个月竟然超过了7角。

昏黄的灯光下,小红艳在静静做作业。一个个汉字,一列列算式,一排排字母,像一群群敏捷的碎铁屑,紧紧地吸附在她记忆和思维的磁铁上;又像一窝窝“嗡嗡”翔舞的小蜜蜂,悄悄地在她的脑子里筑巢……

她还爱上了课外书,虽然买不起,却可以从同学那里借。沿着那一个个瑰丽的故事,她的思想飞了很远很远……哦,这个可怜的姑娘,除了她生存的小山沟外,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那还是她养父火化的时候。

只有知识才能照亮自己的灵魂,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才能改变整个山区的命运。山很高,出山的路很长,很远,但小红艳认准了,她要走出去,走出去……

……

她的学习成绩也悄悄地赶了上来。2006年年底,考试分数出来了,数学88分,语文72分,英语75分,历史80分,生物81分……

她竟然是全班第二名。

但是,小红艳的心依然沉重。她不知道,那些弥漫在她生命中的难以承担却又挥之不去的重负和阴霾,会在哪一天把她再一次压扁。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同时,这一个已经初谙世事的小姑娘,这一棵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可以感知天地温凉的小草,似乎又隐隐约约预感到了什么,她在心底深处焦渴地殷殷地企盼着什么……

丁亥年(2007年)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是例行的升旗仪式。可与往常不同的是,镇中心学校的周校长和许多领导也都来了。果然,升旗仪式结束后,周校长激动地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起,全国农村所有的初中学生和小学生,都不用缴学杂费了!

也是在这一天,周校长和班主任李茂堂老师还特意告诉她,如果她愿意,就可以住校,她是特困生,住宿费可以全免,不仅全免,每月还可以补助生活费30元,而且学校还要通过别的途径为她申请困难补助……

她怔怔地看着那一面红红的国旗,眼前蓦地涌起了一团湿热的水雾。

哦,这个国家在一天天地富裕起来,农业费免了,义务教育费免了,往后还会有更多更多的优惠。山里的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奶娘的乌鸡也在一天天勤快起来。听说农民也要实行低保了,前几天,村干部不是到家里来登记了吗?

回到家后,她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奶娘,奶娘高兴得直流泪。这天晚上,奶娘执意为她煮了5个乌鸡蛋,她边说边笑,笑着笑着就睡着了,连梦里也开满了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睡得如此滋润和香甜。

第二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太阳从东边的凤凰山上升了起来,红艳艳的,像自己的名字,她感觉自己真是幸运啊。清漳河边的冰层在悄悄地化解着,亮晶晶的河水冲击着已经脆断的薄冰和五彩斑斓的鹅卵石们,淙淙地敲击着,像琴声……

不知想起了什么,她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流成了面前这条奔腾的清漳河……

这天正好是惊蛰,大地万物都在苏醒着。在这阳光和春风的拥围中,这一棵刚刚从冬天里走出来的纤弱的小草,也和这广袤大地上的亿万株新绿一起,向着蓝蓝的天空,绽开了生命深处最甜美的笑靥……

(2007年3月8日于河北涉县)

在这篇报告文学作品中,有的表述可以接受,有的就不能够接受。可以接受的表述有二。一是直接或通过修辞等方式进行的抒情。如:

光棍汉就变成了一块沉默的石头,而小红艳就变成了石头上受惊吓的小蚂蚁,在校门口和家门口之间的小街上来回流浪。

在报告文学中抒情不是好办法,但毕竟没有编造事实,故可以容忍。二是有的表述是在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未失实。如:

她边说边笑,笑着笑着就睡着了,连梦里也开满了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鲜花。

第二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太阳从东边的凤凰山上升了起来,红艳艳的,像自己的名字,她感觉自己真是幸运啊。清漳河边的冰层在悄悄地化解着,亮晶晶的河水冲击着已经脆断的薄冰和五彩斑斓的鹅卵石们,淙淙地敲击着,像琴声……

但是,有的表述显然不符合事实。如:

说起她的身世,连满山的大树小树们都摇头叹息。

可怜的孩子,面对着村边的清漳河,呜呜地哭着,泪水哗哗地流淌,把河床都溢满了。

这样的表述对于写实的报告文学就是不真实的。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报告文学,但是有与我国报告文学体裁接近的特稿,而特稿是不允许存在像《乡村的笑靥》中的那种文学化表述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软新闻期刊为文化期刊,如美国的《纽约客》、《哈泼斯》。西方国家的软新闻期刊源自文学期刊。《纽约客》初为文学期刊,后转为文学与时事评论类的期刊,向“意见”期刊方向发展。其核心是介入公共事务,探讨社会问题,及时阐述深刻见解,担当舆论领袖,引导社会思考。目标受众为社会中上层,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有文化、有社会地位。该刊具有前瞻的社会眼光,讲求“问题意识”。因此,该刊即便刊发文学作品也立足于公共意见建构的立场。例如:1962年刊发的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群山》首开全球环保主义之先河;1963年刊发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散文《下次的火》揭示黑人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际遇,极大地促进了民权运动的觉醒;1997年刊发的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断背山》[9]领一时风气之先。在39届美国国家期刊奖中,《纽约客》获得最佳公众利益奖、最佳特稿奖与最佳随笔奖。美国知名人士巴克利说:“说到底,对美国政治有真知灼见的,其最深层的真相的保存者和讲述人是《纽约客》的漫画家们,而不是那些信口雌黄的电视谈话名流、权威或舆论导向者。”[10]

互联网网站有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之分。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但截至2012年6月30日,我国的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因此采用其他传媒提供的新闻信息而基本不提供原创甚至独家的新闻信息。而新闻网站主要是非网络传媒的网络版。虽然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现阶段的网络媒体所作贡献主要集中于传统媒体难以突破的政治领域,但由互联网网站提供的信息,多属于非新闻信息。

通讯社是大众传媒的内容信息供应商,以从事采写活动为主。现在,除新闻资讯外,通讯社还提供丰富的非新闻资讯,如服务类资讯。不过,通讯社供稿多数立场宏观,为的是能够为广大客户们采用。如,发展双层汽车问题,北京市因为立交桥限高而难以实施等。但是,这样的报道选题对通讯社不利,不利于通讯社的稿件在全国各地被采用。

(三)新闻编辑学视阈内的“编辑”

目前,“编辑”一词已经发展为具有不同词性的多义词: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既可以指著作方式,也可以指新闻出版活动中的一种职业工作。

1.词源中的“编辑”

1)编

“编”字的初始义指“用来穿连竹简的绳子”。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云:“或脱简,或脱编。”

“编”字的引申义中有两个与现在的新闻传播活动相关。一是指“排列、编织”。《晋书·孙登传》说:“夏则编草为裳。”二是指“编写”。《韩非子·难三》云:“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2)辑

“辑”字的初始义指“车厢”,再进一步指“车子”。《列子·汤问》曰:“齐辑乎辔衔之际。”

“辑”字的引申义指“聚集”。《韩非子·说林下》云:“甲辑而兵聚。”

2.动词化的“编辑”

编辑作为动词有作者活动与出版传播活动之分。

1)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

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指有关作者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创新或将其汇集为文献资料或作品的文化制造活动。

2)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编辑”

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编辑”,英文为“edit”或“editing”,指在新闻出版机构内通过使用有关物质设施和手段,专门从事组织、采集、审定、优化、加工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的文化工作,并使之向社会公开传播的职业活动。其准确的称呼应为“编辑工作”。

3.名词化的“编辑”

编辑作为名词亦有作者与新闻出版工作者之分。

1)作为作者的“编辑”

收集、选辑已有的文献资料或作品并据此编成新的出版物,这属于一种著作方式,是作者的劳动,不属于出版工作者。

2)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编辑”

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编辑”,英文为“editor”,我们这里所说的编辑,指的不是一种著作人,而是指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机构等大众传媒内部专门从事文稿出版的传媒设计、组织、选择、优化、加工等工作的人员。其准确的称呼应为“编辑人员”。

按照不同的标准,编辑人员可以进行不一样的划分。

首先,按照编辑权力的大小分类。依据编辑部内部的编辑行政权力大小,以报纸为例,我国的编辑人员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文字编辑(通常用名为“责任编辑”)、部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编辑人员由低到高有文字编辑、主编或部门主编(desk editor)、助理总编辑或执行总编辑、总编辑等。在这些编辑人员中,有的统管编辑部全局,有的专司局部编辑工作。在编辑部内,统管编辑部全局的,在我国主要有总编辑、副总编辑,在西方国家主要有总编辑、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executive editor)、编辑部主任(managing editor)[11]、助理总编辑(associate editor)[12]等。电视台的新闻总监(news director)相当于报社执行总编辑。[13]负责编辑部局部编辑工作的,在我国主要有负责某一领域的部门主任、部门副主任、文字编辑等,在西方国家主要有部门主编(相当于我国报社的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等的部门主任)。如本地新闻编辑(city editor)、国内新闻编辑(national editor)[14]、栏目主编(section editor)[15],有负责版面、栏目或稿件的文字编辑(copy editor,可译为“审稿编辑”)等。有的部门主编有助手,系部门副主编。在新闻媒体部门副主编中,有的专门根据媒体获取的新闻线索和接收的新闻通讯社等机构的稿件而向本部门记者分派采写任务,这样的编辑在美国被称为“勤务编辑”(assignment editor)。[16]有的媒体会根据需要为普通文字编辑,如审稿编辑,配备若干同属于编辑系列的助手。

其次,按照工作性质,普通编辑人员可以分为专事信息内容主动制造的编辑、专事信息内容被动制造的编辑和专事信息版面形态具体表现的编辑。其中,前者,美国名之为backfield editor或cluster editor,能指挥记者,是记者的顶头上司,近乎我国报社的部门主任、部门副主任,可译为“后方编辑”[17]、“派稿编辑”[18]、“小组主编”[19];中者,近乎我国报社的责任编辑,美国名之为copy editor,可以和记者交流,但不能指挥记者[20],可译为“审稿编辑”[21]、“版面编辑”[22]或“文案编辑”[23]诸种,其中以“审稿编辑”译名最为传神;后者,美国名之为layout editor或design editor,相当于我国报社编辑部内专司版面视觉职责的美术编辑,可以译为“版面设计员”[24]。另外,专门处理来自新闻通讯社稿件的编辑称“在线编辑”。[25]在西方社会,较小报社内有的编辑职责常常合而为一,如总编辑与执行总编辑,派稿编辑与审稿编辑,审稿编辑与版面设计员等。

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基础事务性的编辑工作,主要由身处编辑部各部门的编辑人员承担。对于基础事务性的编辑工作,我国主要由“责任编辑”,西方主要由“派稿编辑”、“审稿编辑”负责。这些编辑人员是新闻媒体编辑部的主体和骨干。尽管媒体编辑工作的大局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编辑部主任掌控,但基础性编辑工作毕竟在部门与基层,因此媒体编辑系统的基本权力实际上多在部门主任、“责任编辑”或“派稿编辑”、“审稿编辑”这些人员的手中。现在,更多的西方新闻媒体赋予审稿编辑以否决权,即一篇新闻报道送至审稿编辑处理平台时已经接近截稿时间,若其准确性仍然可疑,则允许审稿编辑对该稿不予通过。[26]至于美术编辑或“版面设计员”,由于媒体是内容第一的产业,故在媒体的编辑权力体系中就不能不处于辅助性的配角地位。

4.新闻编辑学视阈中的“编辑”

我们所讨论的编辑指的不是著作方式与作者,而是指新闻工作中的编辑人员及其编辑工作。

(四)新闻编辑学及其学科性质

1.什么是新闻编辑学

1)“新闻编辑学”的界定众说纷纭

郑兴东等人的《报纸编辑学教程》、钟立群的《新闻编辑学研究》、吴飞的《新闻编辑学》等书中均无“新闻编辑学”的界定。余家宏等编写的《新闻学简明词典》认为:

新闻编辑学是研究有关新闻处理、标题制作、版面组织或节目编排的学科,是一种应用学科。其主要内容有:编辑的要求与修养,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标题的制作,图片或音响的配合,资料的运用,版面的设计,校对与审样等。[27]

这一界定范围偏窄,尚未概括出新闻编辑学的研究原理、方法与规律。

冯健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认为:

新闻编辑学是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原则、内容、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学问。由于新闻品类和新闻载体的不同,新闻编辑学包含报纸编辑学、时事刊物(杂志)编辑学、广播新闻编辑学、电视新闻编辑学、信息编辑学、画报编辑学、图片新闻编辑学、报刊美术编辑学、报纸副刊及周末版编辑学、广告编辑学等。[28]

这个界定比较准确,但仍然存在表述上相互矛盾、逻辑性有所欠缺的缺点。如,“原则”是否是“原理”的一部分?为什么副刊要属于新闻编辑工作呢?

2)本文对“新闻编辑学”的界定

界定一 新闻编辑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在公开的传播活动中对新闻信息与评论的设计、组织、选择、优化、加工,以及所表现出的原理、规律、工作方法的应用性学科与学问。它属于新闻业务(新闻实务)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报纸编辑学(不含专副刊)、新闻期刊编辑学、广播新闻编辑学、电视新闻编辑学与网络新闻编辑学等。

界定二 新闻编辑学是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传播规律、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传媒(主要指新闻传媒)编辑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编辑方针,传媒设计,组织报道,稿件的选择、审阅、优化(加工修改)、配置、版面编排,以及发稿、校对等。

2.学科性质

新闻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在新闻学内,存在三个分支: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与应用新闻学。新闻编辑学属于应用新闻学,是应用新闻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相比较,新闻编辑学多务实而少务虚,多形而下而少形而上,故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