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版权产业各部类现状

成都版权产业各部类现状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成都版权产业各部类现状一、核心版权产业现状(一)软件业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是中国政府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战略性部署的区域。截至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拥有多达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因此,对成都市版权产业分类进行研究时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成都的软件业。

第二节 成都版权产业各部类现状

一、核心版权产业现状

(一)软件业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是中国政府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战略性部署的区域。截至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拥有多达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成都软件业是成都版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成都市版权产业分类进行研究时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成都的软件业。

1.成都软件业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成都软件产业保持持续发展。1997年成都成为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北京、上海、大连、成都等10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这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04年,成都市提出将软件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突破口,加以重点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2006年,商务部正式授予成都为西部唯一的“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2009年,成都市获得“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称号,并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家“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软件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人才储备,初步具备了抓住国际国内市场机遇的条件。2006年2月,成都召开首次软件产业大会,提出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成都拥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见表4-2)。

表4-2 成都软件产业拥有的11个国家级基地称号

img16

2.成都软件业的产业贡献

自2000年以来,成都软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是成都市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成都软件产业年产值增幅超过40%,平均增幅超过全市GDP增速20个百分点,超过全市整个IT产业增速10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成都市信息产业乃至整个成都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成都市软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造产值420亿元人民币。2009年成都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47.1%,增加值238亿元,软件出口额实现4.3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在成都出台的“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里,到2010年,成都市的软件产值将力争达到1 000亿元。(见图4-1)

img17

图4-1 2002-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2008中国软件年产值达7 000亿元。成都软件年产值占了全国总产值的6%。与全国几个大中城市软件业发展速度比较,2008年成都软件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达50%,增幅名列前茅。(见图4-2)

img18

图4-2 2008年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产值及同比增长率比较

从2006年商务部正式授予成都为西部唯一的“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开始,成都市软件出口呈跨越式增长之势。在全国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5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成都软件服务出口排名全国第6位。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45.5%,软件出口超过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59.48%,出口份额仅占全国软件出口的1.86%。2007年,软件出口超过2亿美元,但从出口占软件产业比重来看,成都软件产业出口比重并不算太高,2006年占软件产业比重的4. 35%,2007年也仅占软件产业比重的5%。通过图4-3可以看出,成都软件业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比例在几个省市中是最低的,仅占了1.13%。

img19

图4-3 2006成都软件出口与国内其他城市横向对比图

软件出口地分布呈现多元化,软件出口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成都软件出口遍布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占出口总额的45.5%,第二出口市场是日本,占出口总额的44.9%。2007年成都市软件及IT相关产业项目4个,投资额达到420多万元,投资地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成都软件出口主体日趋多元化,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软件出口企业。2006年,成都进行软件出口合同登记的企业有13家,除了巅峰软件、音泰思、索贝、四凯、启明、迈普等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外,还涌现出杰华、迈思、基尔、科来等新型出口类型企业。其中音泰思入围2008年中国软件出口20强和软件外包20强。具体名单见表4-3和表4-4。

表4-3 2008中国软件企业出口20强

img20

表4-4 2008中国软件企业外包20强

img21

3.成都软件产业的就业贡献

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2008年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

2009年5月,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紧扣国际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这一中心,结合成都市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就如何构建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进行了多方探讨和交流,并出台了《2009软件人才(成都)需求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受国内外企业在成都加大科技研发和软件外包投资的影响,成都软件业人才需求出现扩容迹象。2009年,成都市对软件业人才的新增需求量预计约1-2万人,其中低端人才需求量占60%,中端人才需求量占35%,高端人才需求量占5%。

2010年预计实现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软件人员人均产值达到50万元, 2015年实现软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4.成都软件产业的区域布局

成都软件企业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区、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及其他地区(市)县的软件企业数量占成都市软件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是47. 6%、20.2%、11.5%、8.1%、6.2%、4.8%、1.6%(如图4-4所示),其中70%以上的软件企业产值超过80%都集中在成都的软件产业带上。

img22

图4-4 2007年成都市各区软件企业数量占全市软件企业总数的比重

成都市软件企业大多分布在具有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的高新区、武侯区和金牛区。

5.成都市软件业的人才培养

任何一个产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迫切需要的资源。

成都市域内坐落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四所211工程的全国重点高校,是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成都市软件人才基础深厚。成都全市30多名两院院士中,50%以上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

成都可利用的人才资源丰富,分布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35所高等院校和3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有四川大学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每年高等院校毕业人数超过6万人,其中理工科学生4.5万人。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音泰思计算机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成都软件企业一同进入了2008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其中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四年获得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

2006年,成都市内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类培养的人才16 220人,其中超过60%在本地实现就业。2007年超过18 500人,其中70%实现本地就业。

img23

图4-5 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除了各大高校之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也为成都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都的各种专业化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逐渐成长,目前已有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学院、国信安教育基地、维纳IT职业培训中心、蓝谷数码等专业培训机构,在产业人才培训方面,和谐职业培训机构针对软件企业和大学院校人才培训需求,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认证,为数字娱乐产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实干技能型专业人才。2007年,各培训机构输出了软件从业人员约34 100名。(见图4-5)

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6.5万人,在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里名列前茅。从业人员数量增幅明显,但是当年成都软件人才缺口约1.3万人。2007年,软件从业人员高端缺口约6 900名,中端缺口约7 900名,低端供大于求约5 900名。针对这样的情况,成都启动软件人才全球吸引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积聚软件人才。成都市政府还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吸引软件人才,提出了“回家工程”、“安家工程”等措施,到全国主要城市招揽成都籍的高级人才,包括海外的成都人;对年薪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在高新区工作期满一年以上的,给予适当奖励,而且高新区还将协助其解决户口、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问题。此外,对在海外从事五年以上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归国人员在高新区创业设立企业,一年内公司固定人员在10人以上的,将获得20万元的资助。在此政策感召下,2006年成都吸引以留学人员和博士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人才242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41人。

通过人才引进和教育培养的多种措施,成都将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人才体系,弥补人才缺口,推进产业发展。

根据“软洽会”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市软件产业有各类专业人才约12万人。2009年,全省约有37 548名计算机和相关专业毕业生;同时,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学员约8 000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成都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产业人才的年龄层次上越来越趋于合理。成都软件企业近年来不断吸收青年员工,因此总体年龄较低,平均年龄约29.5岁,其中29岁以下占60%,30-39岁的占34%,40-49岁的占4.5%,50岁以上占1.5%。

6.成都软件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高级人才紧缺

2007年度第一次外商投资座谈会上,成都欧盟商会、四川英国商会以及成都迈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在发言中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成都本地缺少国际化水准的软件人才。这与成都市丰富深厚的人力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从深层次上说,这却是成都软件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成都软件人才缺口率持续保持在20%以上,并逐年增长。

从前面的成都市软件人才学历构成情况来看,本科学士学历和其他学历的占了将近九成,而硕士以上的学历人员仅占13%。高级人才的培养仍是当务之急。这就是成都软件行业不缺人才,但缺高级人才的原因之一。

上文的年龄结构反映出在软件行业内,具有四年左右软件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员成为较为紧缺的人才。纵观2009年成都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于那些进入企业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特定岗位的新人的聘用都持谨慎态度,从而导致对低端人才特别是新毕业人员的需求很少,而对一些有经验或已具备一定能力的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旺盛。所以,从成都地区人才的供需上,应届毕业生这类无经验人员的供给是过剩的,而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中高端人才则供不应求。

由于成都地处内陆,经济不如沿海各中心城市发达,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本地高级人才宁愿舍弃家乡而选择去外面闯天下,这是原因之二。

加之成都生活安逸、悠闲,不少人才到了成都也开始适应这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造成自身事业心下降,这是原因之三。

原因之四应该归结于成都市内各大高校。目前,成都的就业市场有“三个大量”的情况出现,这也可以简单形象概括出目前成都软件人才的现状:学校培养出大量人才,企业缺少大量人才,又有大量人才找不到工作。由此,成都软件“缺人才”的根源性原因显现出来: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对接,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亟需的人才。因此,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的成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建立能满足适应市场的育人机制。

高端人才问题不解决,将会在长期内制约着成都软件业的发展。

(2)软件企业规模

在人员规模上,成都软件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已通过软件企业认证的企业中,人员规模在50人以下的企业占65.8%,50-100人的企业占7.4%,100-200人的企业占7.4%,200-500人的企业占4.7%,500-1 000人的企业占0.8%,1 0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0.3%。

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成都市软件企业的构成,带动了产业和经济发展。但是,大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匮乏,相关政策也扶持不到位,无法发展壮大,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各个企业混乱的管理也给相关执法部门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不便。

7.成都软件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成都,成都市软件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市场环境也正在成熟,如果能好好解决在发展道路中遇到的人才缺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成都软件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二)出版发行业

出版发行业包含了书、报、刊及其他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和销售发行等诸多环节,是版权业的核心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市场上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可以说,强势的出版发行业必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1.成都出版发行业发展的历史与概况

成都拥有全国第一张理论意义上的都市报,同时也是第一个报业上市公司博瑞传播的所在地,成都报业市场的高产值早已声名在外,位列全国前茅。报纸的出版发行率先走上了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其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全国报业都堪称一流。可以说,成都相对成熟的出版发行业是在报业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和销售发行上成长起来了一批明星企业,成都报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了“三国演义”和“战国七雄”的乱战,《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到2002年,随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两大报业集团形成了两军对垒的格局,下属的六份报纸又两两“捉对厮杀”。而贯穿始终的,仍然是《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份报纸强势的垄断地位。2006年,《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广告收入占据了成都市报纸广告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报纸目前基本都是亏损的。《成都商报》作为一份市属报纸,也凭借其创新的办报理念和经营手法稳坐着西部报纸广告经营额的第一把交椅,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等称号。其品牌价值达到26.12亿元人民币。[12]

2006年11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成立,成都传媒集团由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而成,合并以后,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保留,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同时保留广播电视的呼号。成都再次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注中心。成都传媒集团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传媒集团。2009年,据初步统计,成都传媒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62亿元,同比增长18.53%。其中广播电视台广告收入实现20%以上的增长。[13]

新闻出版业近年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度创造产值37.72亿元,销售收入27.75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上缴各种税金2.10亿元。[14]2006年,成都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务收入已达84. 92亿元,比2005年增长20. 06亿元,同比增长17. 60%,其中,书、报、刊出版收入29. 26亿元,比2005年增加10. 25亿元,同比增长13. 90%;书、报、刊制作收入25. 51亿元,比2005年增长7. 39亿元,同比增长28. 40%;书、报、刊、发行收入28. 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 17亿元,同比增长13. 30%。2007年全市新闻出版总收入为96. 69亿元,占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总收入的5. 08%。而到了2008年,增长更快,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其中成都市域内的出版发行业,年销售额45亿元,年销售品种数量80 000余种。成都市区域内印刷业2008年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长率超过10%,利税10亿元。2009年,成都市出版行业总收入突破60亿元,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90亿元,发行业年销售额35.2亿元。(见图4-6)

img24

图4-6 成都市新闻出版业总收入

成都市的新闻出版业实力雄厚。2006年,成都市共有公开出版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15种。有各种印刷企业1 109家,年产值26亿元;有从事电视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年税收198万元。[15]2009年,成都市域内有出版单位396家,其中公开发行报刊363家,发行总量3.6亿份,收入43亿元;图书出版社16家,出版图书5 149种,销售码洋16亿元;音像出版社11家,出版音像制品645种,销售码洋518万元;数字出版企业6家,年总收入超过1亿元。2009年,成都市域内有印刷企业1 231家,从业人员45 000余人,有出版物发行企业1 905家,2009年销售品种数量80 000余种,销售册数3.04亿册。

2.出版发行业在全国的横向地位

成都出版发行业是成都市的优势产业,据有关研究显示,成都市现有出版物发行机构和网点5 847个,占全省的60.4%。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83个,供销社系统发行网点4个,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3个,网上书店1个,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1 872个,二级民营批发书店179个,个体零售发行网点3 605个。年销售总额55.53亿元,占全省90%,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8位。其中,民营发行业年销售总额24.38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

3.出版发行业的人才状况

根据2006年全市版权产业人才调查情况,在出版发行业中,本科及大专学历的人才数量最多,分别占45.2%和29.6%。本科学历的人才数量接近从业人员一半。此外,高达58.8%以上的从业者在30岁以下,反映出成都出版发行业对年轻毕业生的接纳程度较高,并且具有高素质、年轻化的趋势。

4.政策实施与扶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出版发行业的快速发展,成都市新闻出版局结合实际,建立了覆盖成都19个区(市)县的新闻出版统计体系。这个统计体系不仅包括出版、印刷、发行等内容,还增设了新闻出版执法、农家书屋、版权登记资助等项目,设计了切实可行的统计工作实施方案,按出版、印刷、发行、新闻出版执法等类别下达目标、任务,对成都市新闻出版业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印刷业已成为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明确部署,狠抓发展的一块新战场。相关奖惩政策不断出台,如明确提出2009年在成都印刷业中加大奖优罚劣的力度,对取得经济和社会双效益的印刷企业予以奖励并授予星级会员称号,对违纪和非法印刷企业实行违规扣分制和除名淘汰制;设立成都出版奖,对评出的百佳印刷精品予以重奖。此外,为推进成都地区印刷业灾后重建,成都市印协与四川省印协联合,邀请全国百强印刷企业代表赴灾区,为成都印刷业发展献计献策。

5.出版发行业之园区建设

印务产业园区是成都发展传媒产业的产业基础。与软件业一样,成都出版发行业的园区建设也走向了“大手笔、大动作、大影响”的模式,随着两个印务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成,成都的印刷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2004年10月,在锦江区“建设西部印务基地,促进印刷产业发展”被列入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确定的新闻出版业的重点优势项目,2004年12月,经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建立。2007年“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被列入《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并被列入成都市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2010年锦江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数字传媒产业,并在此基础之上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根据锦江区打造国家级数字化出版传媒产业基地的方案,力争在6年内产值达到100亿元,税收实现10亿元以上。[16]

2009年,由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三级政府共同规划建设的“成都现代印务基地”在蒲江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举行奠基仪式,“成都现代印务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蒲江县寿安镇,交通便利,是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中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被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中国西部包装基地”的牌子。总用地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建成投产后,可容纳120家以上包装印刷及配套企业。其成立将有助于加快四川省包装印刷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入成都现代印务基地新办工业企业,可享受土地、财税、规费、户口、人事劳动等诸多优惠政策,并可享受国家、省、市有关四川灾后重建项目的优惠政策。其目标是最终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品牌最响的印务基地。

6.现存问题

纵观成都出版发行业可以看到,成都报刊出版名列全国前列,报刊发行量、广告收入、品牌价值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都的书、报、刊出版业以图书出版和报刊出版为主,两者营业收入占书、刊出版业收入的87.2%。其中,图书出版业实现收入8.12亿元,报纸出版业实现收入9.41亿元。书、报、刊出版业中,市属单位实现收入7.93亿元,占书、报、刊出版业收入的45.2%。但与成都高度发展的报业相比,成都的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其他出版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出版单位数量较少,在全国的知名度也不高。以图书出版为例,成都仅有一家市级综合性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尚未形成集团化的图书出版机制,更不要提集约化发展和规模经营。出版发行也被誉为“朝阳产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单单依赖于报业的单方面发展显然是片面和危险的,成都的出版发行业需要多种出版物产业链的全面发展,需要出版社、印刷业的支持,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配套和供给。

(三)广播影视业

1.概况

截至2008年末,成都市域内拥有市级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2座;制作广播节目13套,电视节目20套;广播、电视节目全年播出时间分别达到59 681小时和92 025小时。全市有市、县级电视发射台23个,中波发射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16个;市级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机构2家;移动电视公司1家。2008年,成都市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11.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56.4万户(双向互动1.8万户),宽带用户4.6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99%和99.83%。2008年,成都市拥有成都传媒集团先锋影视有限公司、成都天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优秀影视制作机构72家,制作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为18部630集,取得播出许可证的原创动画片产量为192集2 356分钟。

在成都的四川太平洋、中影星美、万达院线、四川峨眉、上海联和5条院线共有35家影院。其中,四川太平洋院线拥有13家影院,中影星美院线在成都有7家影院,万达院线有4家影院,四川峨眉院线拥有10家影院,2007年底正式进军成都的上海联和院线拥有1家影院。从太平洋电影网统计的2008年全国各大城市影院1-10月票房排名来看,成都市票房前三位分别是四川太平洋院线的成都王府井影城、成都太平洋影城和成都紫荆影城,分列全国第32位、35位和56位。在成都域内,四川太平洋院线是成都市场中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一家院线。而在全国的排名来看,成都市2008年影院观众人数达到428万人次,市场潜力巨大。

2.产业贡献

2008年,成都市市、县广播电视机构收入达83 365.16万元,创造增加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4.44%。而2008年成都市实现GDP 3 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 1%。可以看出,该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且在全市GDP中仅占0.12%,远低于出版发行等产业。从收入构成看,广告收入比重最大,2008年达42 529.55万元,同比增长3.69%,占总收入的51%;其次是有线电视网络收入,2008年为40 434.87万元,同比增长24.31%,占总收入的48.5%。2008年1-10月,成都市电影观看人数达42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1.10亿元;上海市观看人数619万人次,票房收入共计2.34亿元;北京观众人数达819万次,票房收入为3.09亿元;深圳为439万人次,创造了1.72亿元票房。统计数据显示,与北京和上海两大国内影视娱乐文化产业的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存在较大市场,是全国城市中很重要的票房城市。此外,2008年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收入为240万元,占全省农村电影市场60%的份额。

3.广播影视作品情况

目前,北京和上海是国内影视娱乐文化产业的两大重心。2006年,在京沪两地的影视娱乐机构已经超过3 000家,海外的知名机构以及各地强势影视机构,也在京沪设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然而,作为西部城市的成都在中国影视娱乐产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重心西移”成为国内影视娱乐文化产业的新特点。成都市顺势而为,加快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步伐,志在将成都打造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根据地。成都传媒集团先锋影视有限公司、成都天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影视制作机构获得长足发展,曾制作了《誓言无声》、《尘埃落定》、《我在天堂等你》和《国家干部》等剧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成都电视台《相亲进行时》节目荣获第二届全国电视栏目剧评比一等奖。麦家凭借《暗算》获得2007年度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编剧单项奖和2007年度电视剧风云最佳编剧单项奖。纪录片《迁徙的人》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7年度国际纪录片评委会评选为“评委会大奖”,获第九届国际金熊奖“最佳纪录片奖”,第九届国际金熊奖“最佳导演奖”。纪录片《浮萍》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7年度国际纪录片评委会评选为“十佳纪录片”,获中国文联2007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纪录片《蓬安》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7年度国际纪录片评委会评选为“最佳摄影”和获“最佳音乐音效奖”。注重对成都本土文化特色的挖掘以及艺术品质要求的先锋影视公司,2007年携手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以及美国好莱坞和日本等专业实力机构拍摄《赤壁》引起巨大反响。《赤壁》也成为成都传媒集团进军国际影视业的一张全球名片。此外,成都传媒集团还参与投资拍摄、制作了《张居正》、《死水微澜》、《原罪》、《女人泪》等影视剧。

2008年,市电台“5.12”特别节目《我们在一起》在“全国广播电视抗震救灾优秀节目”评选中获得优秀奖;市电视台以六个频道并机直播的方式,不间断播出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受到各级各界高度评价。2008年,成都市原创动画产量已达到1 010分钟,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中漫伟业公司制作的《大梦王小书包》在2008年中国国际动漫节上获得“美猴奖动画系列连续片奖”,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此外,成都市加大了对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内容的影视剧《路在脚下》、《挪个地方要得不》等重点剧目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繁荣了本土影视剧创作。

据统计,2008年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获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节目奖70件。其中,获“全省广播电视2007年度节目评奖”33件,获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广播电视抗震救灾优秀节目”和“2007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各1件,中广协会等其他奖项35件。[17]

此外,成都市积极搭建广播影视作品交易平台。2008年4月17日,由全国规模最大的电视台联盟体——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广播电视台委员会主办,成都传媒集团承办的2008年城市电视台电视剧、栏目洽购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54家电视台,112家影视公司,超过3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洽购活动,共有260部电视剧被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成都电视台与国内各城市台之间电视剧及栏目的合作与交流。

4.广播影视人才情况

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广播电视产业系统内单位从业人员4 468人。

眼下影视娱乐业的竞争已经从数量走向质量,尤其是优秀的原创作品几乎是争抢得最厉害的地方。放眼全国,成都在小说和剧本原创层面上有着全国公认的人才,像麦家、钱滨、易丹、杨红樱、洁尘、何大草等最近几年都表现出了充沛的创作实力。著名出品人、慈文东方董事长马中骏表示,成都最厉害的目前是人才储备丰富,特别是原创方面,这是关乎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成都创作队伍不仅功力强,而且非常擅长说故事,这正是影视娱乐产业最需要的。央视和许多民营公司都派了专人不定期频繁往来成都高价“挖人”,给成都的原创剧本最高的一集甚至可开到3万元,已可以和金牌编剧邹静之、杨争光比肩。[18]

5.影视产业基地情况

2006年,曾拍摄过《傻儿司令》、《王保长新篇》、《双枪老太婆》等多部影视剧,也是成都唯一一个影视拍摄基地的老成都影视文化娱乐城苦撑十载后,因债务问题无法继续经营而被拆除。此后,成都市大力实施社会影视剧制作工程,积极推动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动漫文化创意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手机电影产业基地——2007年12月7日,成都传媒集团进军手机电影领域,与中博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了“2007中国(成都)国际手机电影年度盛典”。在此期间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博传媒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协商共同打造中国首个手机电影产业基地。该基地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围绕手机电影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为手机厂商、手机电影、手机游戏、动漫、配件商、运营商等企业打造标准化生产场所,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

安仁古镇影视基地——2008年底,在“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大邑主题周上,大邑县政府签下5个灾后重建重点项目,总金额近30亿元。其中,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将投资8亿在安仁镇新建一个占地800亩的新校区,通过打造影视拍片基地、影视主题公园等,用五年时间将安仁镇建成一个以公馆文化、川西特色、影视基地、养生中心为亮点的国际性影视城。

成都市影视动画产业园区——2008年市广电局着眼于优化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研究起草了《成都市关于鼓励和扶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意见》,就壮大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和行业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产业聚集等提出了具体措施。并从扶持成都市原创动画作品生产,制定《成都影视动画产业园区规划方案》积极推动产业聚集,加大招商工作力度等方面,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产业。2008年10月15日,双流县与中新集团举行了项目落户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实现了全市影视动画产业聚集新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影视动画产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影视动画产业符合双流的产业布局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通过影视动画产业园区建设将有利于本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

6.现存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广电影视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广播影视产业主体和业态单一、内容缺乏竞争力。如前所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电视台竞争力和营收水平较报业(包括成都日报、商报和晚报)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且9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广告。这样不仅不利于抵抗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拓展业务空间。

二是广播影视业发展不平衡,区(市)县广播电视节目的地域特色和定位不明确,农村广播影视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是用人机制不活,人力资源整合不够。高素质的新闻传媒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短缺,广电影视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7.发展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工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切实增强服务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工作大局能力,推进成都市广播影视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广播影视产业内容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政策的调控作用和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扶持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优秀影视、动画等内容建设,突出电台电视台的频率、频道定位,打造精品栏目和节目,努力提升广播影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

(2)积极发展新媒体、新业务,完善广播影视产业链

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 MB)、网络广播电视、双向互动电视、专网业务等新媒体、新业务,拓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新领域,加快推进广播影视由单一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加快广电影视业产业链培育和建设,继续推动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动漫文化创意基地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举办各类交易会、展示会、影视周等商业性活动,策划产业节庆、产业论坛等活动,发展中介代理机构,培养专业营销队伍。

(3)促进县域广电产业发展

突出区(市)县广播电视节目的地域特色和乡土定位,努力提升节目质量,以强带弱,采用跨区域合作办台的方式,以优势电视台的品牌效应、强势内容资源、综合实力带动区(市)县广电产业的发展,着力提升区(市)县广电产业整体实力。

(4)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为重点,着力实施人才战略,切实加强广播影视队伍建设

科学制订人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节目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广播影视业紧缺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等影视人才培养单位合作,鼓励社会影视公司对影视人才的培养,将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与广播影视业发展相协调。

(四)演艺业

1.发展阶段

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就改革开放的30年而言,成都演艺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接待演出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演艺业并无“市场”概念,隶属成都市文化局的成都市剧场管理处负责全市8家影剧场的管理。管理处持有对剧场的人、财、物三大管理权,主要工作就是免费接待来成都的各种演出。承办方也不存在盈亏。

商演兴起阶段(1983年至新世纪初)——1983年,成都市剧场管理处改名成都演出公司,“商演”及“市场”的概念随之出现。这一阶段,成都的演出大多瞄准春节联欢晚会走红的港台歌手,如1989年费翔的个人演唱会。演出公司开始向出售演出转型,把引进的演出卖给下一级中间商,赚取中介费。此后,随着成都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演出公司开始运作演出,找赞助选明星,赚取票房。

“演艺第四城”阶段(2001年至今)——2003年,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由成都艺术中心、成都市演出公司组建的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在市场容量与票房含金量两项考核中,成都演艺市场繁荣度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荣获“演艺第四城”的头衔。如今,在成都,从喜闻乐见的明星演唱会到高雅的百老汇音乐剧,从传统的民乐演奏到高雅的芭蕾舞剧,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寻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2.现状概述

成都市拥有成都艺术中心、金沙国际剧场、锦江剧场、新声剧场、锦城艺术宫、金色歌剧院、四川剧院、华侨城大剧院等较大规模的剧场12处,大型娱乐演艺厅、工厂俱乐部演出场馆9个,以及以成都演艺集团、成都市川剧院、成都艺术剧院、成都蜀风雅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成都芙蓉国粹演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营业性演出团体100余家。同杭州等城市相比,成都的城市规模同剧场剧院的数量远不相称。(见图4-7)

img25

图4-7 成都、北京、上海、西安、杭州、重庆城市剧场数量与城市人口规模比较

成都市剧种丰富,主要包括川剧、京剧、话剧、歌舞、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随着成都演艺市场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节目,如川剧《山杠爷》、《刘氏四娘》、《四川好人》等,话剧《死水微澜》,音乐剧《金沙》,道教文化节目《太极神韵》,旅游剧目《芙蓉国粹》、《蜀风雅韵》,木偶剧《马小跳·巨人的城堡》,同时还成功引进《猫》、《天鹅湖》、《白毛女》等国内外优秀剧目来蓉演出。

3.演艺企业及团体情况

(1)产值情况

2008年全市8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有专业演艺人员1 700余人,全年演出5 250场,观众人次共262.2万人次,演出总收入达到8 420万元。

(2)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组建新型市场主体

在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思路,成都国有演艺团体纷纷推进各项机制改革,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国有、民营文化集团纷纷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公司合作,全力开拓文化演出市场。

2003年,按照集团化发展的思路,成都艺术中心、成都市演出公司、成都市沙河电影城三个独立的文化事业单位组建成成都演艺(集团)公司,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2007年,成都演艺(集团)公司由市委、市政府批准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2008年,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加盟成都演艺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形成产业优势。由此,成都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的大型演艺股份制文化企业,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处于演艺军团的领先地位。10年来,集团公司已举办了5 000多场各类文艺演出,引进许多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和著名歌星赴成都演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07年,公司收入1 199.7万元。2008年,成都演艺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所属博瑞公司成立了“四川立即送票务营销有限公司”,进行演艺、电影、体育等票务整合营销,构建了一个以优质演艺项目资源为基础,强大网络渠道为保障,专业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大型公共娱乐服务平台。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各类文化票务的销售(如:演出票务、体育票务、博物馆票务、景区票务等),以及为演艺项目提供分析、引进、策划、营销等配套解决方案。此外,成都杂技团将从成都艺术学校中剥离,并入成都艺术剧院,并与德阳杂技团合作排演《梦幻金沙》驻场上海演出,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都文旅集团与四川民族歌舞团进行重组,成立了成都文旅集团天地吉祥大剧院公司。这些大手笔,为成都市探索一条整合文化资源、资本和资产的新路,培养和打造高标准的演艺企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3)加强文化演出设施建设

2009年1月18日,成都演艺集团与四川省体育馆就共同建设“西部体育·文化产业高地”正式签约,双方提出了“把省体打造为成都红馆,成都红馆成为成都演艺新地标”的响亮口号。自5月31日开始,“华丽转身”的成都红馆已经举行了《环球小丑嘉年华》、《草蜢忘我演唱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刘谦“梦开始的地方”亚洲巡演》等系列演出,票价比近两年来的演出票价降低了40%,很多高品质演出的票价甚至降到了最低50元。2009年8月陆续上演了《梁静茹“满满的都是爱”演唱会》、《多明戈联袂宋祖英金曲演唱会》。到2015年,成都演艺集团将租赁省体育馆内馆,每年引进包括明星演唱会、芭蕾剧目、音乐剧、颁奖典礼等形式在内的约50场演出,几乎每周都会有大型演出活动。[19]此举不仅有可能让消费者花看电影的钱看高品质的演出,更是在探索一条通过市场手段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率,提速演艺市场发展的道路。

4.演艺产品情况

(1)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精品

成都市各演艺企业和团体通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演艺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2004年,由成都演艺集团联合成都文化、报业、广电三大集团共同投资,以成都金沙遗址为元素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原创音乐剧《金沙》。2005年4月8日,《金沙》在北京全球首演,之后,历时3年、千余场海内外演出、7次改版,书写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传奇——观众人数之最、演出场次之最。近期《金沙》已落户金沙遗址博物馆永久演出,通过《金沙》成都演艺文化的能力已跃居全国一流,《金沙》当之无愧是成都城市的一张“金色名片”。[20]

(2)“走出去”+“引进来”的产品战略

一方面,《金沙》音乐剧赴新加坡,香港、澳门地区,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地区巡演获得圆满成功,进一步扩大了成都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2007年《金沙》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此外,大型音乐舞蹈剧《太阳神鸟》面向国内外游客演出,并进入长沙、广东等地演出,2007年共演出14场,接待观众2.77万人次,票房收入135万元;《魔幻金沙》实现在上海驻场演出;歌舞剧《天地吉祥》进京献礼奥运并成为成都市答谢抗震救灾援建城市演出剧目;话剧《坚守》在全国成功巡演。大批优秀节目的输出,对成都市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有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在输出演出项目方面取得巨大市场效应和文化影响的同时,成功引进《猫》、《音乐之声》、《天鹅湖》、《白毛女》等国内外优秀剧目来蓉演出。《音乐之声》版权方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BAE)经理Michael说:“我们希望在成都大力推广音乐剧产业,共同把成都打造成百老汇戏剧巡演的主要一站,更是一个发源地。”“发源地”之意,即通过这次密切合作,BAE将为亚洲市场量身定做精彩的百老汇演出,把更多百老汇优秀英文剧目翻译成中文引进。此外,还要把公司制作的原创中文剧目从成都带到百老汇、带向国际市场。[21]这证明成都观众的口味已与国际接轨,更标志着四川演艺市场加快国际步伐,向国际市场靠拢。

(3)以巴蜀文化为资源的旅游演艺产品

为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制作了大批内容精良,富含高雅文化内容的演艺节目。在2007年2月9日成都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揭牌仪式上,川剧《俏花旦》反响热烈。而成都艺术中心、锦江剧场、成都武侯祠大戏台、文化公园等演出场所每天都有成都文化特色的旅游演出,文化演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锦城云乐》、《芙蓉国粹》、《蜀风雅韵》、《大中华》等旅游剧目2007年演出1 934场,接待观众46万人。[22]其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巴蜀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演出的制胜法宝。例如《蜀风雅韵》和《芙蓉国粹》是以特色川剧绝活为主打;《锦城云乐》将成都茶艺情景表演、川剧绝活、蜀宫伎乐舞蹈等融汇其中;而由成都演艺集团联合成都道教协会、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成立的成都碧洞道教文化发展公司,则开发了中国道教文化节目《太极神韵》在2006年中国道教文化节开幕式上首演,获得圆满成功。

5.人力资源情况

成都有成都市川剧院、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市杂技团等国有经济3家,集体经济艺术表演团体5家,有成都虹宇艺术团、成都民族歌舞团等民办艺术表演团体90余家,成都市有演艺人员1 700余人,演出经纪机构18家,从业人员176人。

成都演艺市场有一批知名的创作型人才,如著名川剧作家“巴山鬼才”魏明伦、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散打评书名家李伯清等。同时诸如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成为成都演艺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酒吧歌厅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本土演艺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成都充分利用巴蜀文化资源作为演艺业的一大特色,川剧绝活、茶道,评书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但却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忧:这些民间表演活动的后继人才严重不足,如茶馆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评书到今天只剩罗世忠独自传承。人才资源不足成为成都演艺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6.发展前景

2007年1月,成都市依据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并结合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编制印发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演艺娱乐业,与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数字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广告业以及创意设计业一起,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八大重点行业。具体而言,对演艺娱乐业的规划是:每年创作排演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市场前景的优秀剧(节)目,积极打造本地演艺精品。引进国内外高雅艺术品,丰富文化演艺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培育高端娱乐消费市场。培养一批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构筑演艺人才高地,提升文化演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文化演艺娱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以上。

目前成都的演艺业面临着两个发展机遇,一是“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二是成都市已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此外,成都拥有巨大的不同层次的人口群,对演艺产品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成都潜在的演艺消费市场和空间亟待得到有效开发。

(五)工艺美术业

1.发展概况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内陆,位于四川盆地中央,气候温和,土地潮湿,物产丰富,生活安逸富足,人民平和机智,尚风雅崇文艺,休闲的社会氛围,为成都工艺美术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是一片艺术创作的沃土。长期艺术氛围的滋养,培育了成都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潜质,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2.发展历史

成都是灿烂的古蜀文化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艺术品资源,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之乡。名列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首的蜀绣、蜀锦名满天下,一直是尊贵的象征,享誉国内外;全国五大著名漆器之一的成都漆器被认为是一朵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以其美观大方的造型、精巧的技艺,为历代传世名品,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审美价值;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用料考究、做工精良的蜀纸名扬天下;唐宋时期,成都的音乐、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成都的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也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而当代成都的工艺美术业也非常繁荣。如美术业,成都人对绘画艺术有一颗平和的欣赏之心,无论是刚阳的,还是阴柔的,无论是国画,还是其他绘画,成都人都不排斥,只要是优秀的,他们都愿意欣然接受。因此,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在成都都有顶尖艺术力量存在;不管是哪种类别的画家,他们都能在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无论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还是在中国整个国土中,这种兼容并包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样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成都当代美术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现以蜀锦的发展历史为例,说明成都工艺美术业的一个发展概况。

蜀锦是我国传统工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而又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居“四大名锦”之首。根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考证,蜀锦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唐时代是蜀锦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丝绸之路最繁荣兴旺的时期。蜀锦无论是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也进入繁荣时期,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蜀锦也开始大量出口日本。很多当时的蜀锦已经是现在日本博物馆里国宝级的收藏品。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支撑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都建立了成都蜀锦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现代电动织机。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成为中国首批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成都两位蜀锦老艺人——78岁的叶永洲和63岁的刘晨曦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产业状况

img26

图4-8 成都工艺美术业企业经营性质

目前,成都有工艺美术业生产厂家300多家,数量众多,企业性质绝大多数属于私营,国营与集体企业的比例较少。(见图4-8)

在成都的300家左右的工艺美术企业中,员工在10至30人之间的企业最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规模企业仅仅占到了企业总数的4%。

在成都的工艺美术企业中,以玉器石器企业最多,占到企业总数的18%,成都的传统艺术产业蜀锦蜀绣仅仅占了3%的比例。

4.人才状况

首先来看看成都市工艺美术业人才学历构成情况:

(1)高等教育

成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以及培训院校共17所,影响力较大的有10所。大部分艺术类专业设于综合性学校的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四川省域内的专业艺术院校有三所: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成都艺术职业学校。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都设立有专门的艺术学院,并设立和艺术品相关的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种媒体、广告、设计和策划等部门,其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总体来讲,四川的艺术教育业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各类专、兼职教师两千余人,在读学生近3万人。专业领域涵盖绘画、设计、表演、影视编导等多个方面,且与本地工艺美术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此外,成都市本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及浓郁的文化氛围为艺术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大的环境背景。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容易被激发起创作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成都市工艺美术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成都市的工艺美术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人才环境。

(2)大师级人物

判断一个城市工艺美术业是否发达不仅仅与当地的高等教育相关,还和当地有无大师级人物相关。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不少知名艺术家,至今还生活在成都。众多的权威专家、专业人才以及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成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人才是成都艺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成都拥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更是人才辈出,绘画、书法、摄影等各类艺术大师云集,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艺术门类界限,他们相互借鉴、取经,在共同的文化艺术语境下进行对话、创作,这就给这些大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宽松的社会环境,交流合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这些艺术家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作品问世。

成都本地有大批知名的书法家、画家、雕塑家、篆刻家,比如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程从林、谭云、黄纯尧、何多苓、郭伟、罗发辉等人都是世界或全国知名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以成都为大本营,长期活跃在世界和全国各地,并为成都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品创作人才,成为成都艺术品产业丰富的原创源泉,决定了成都的艺术品产业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

(3)民间艺术家

自古以来民间艺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各类民间艺术家为弘扬中国的民族传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成都,蜀绣蜀锦、蜀漆、蛋壳画、糖画、银丝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在这些艺术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较为知名的有糖画大师蔡树全、漆器大师宋西平、银丝大师道安、独门绝技绘金蛋大师陶蓉、蜀绣大师郝淑萍等。

5.交易市场布局

成都的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下面我们来看看成都市几个比较集中的交易区。

(1)成都宽窄巷子、锦里、琴台路、文殊坊工艺品商圈

宽窄巷子、锦里、琴台路、文殊坊工艺品艺术品商圈性质规模相似,有着历史痕迹的物品琳琅满目:古珠宝、古门窗、古木雕、古石雕、古玉器、陶瓷器、金银青铜器、高档木刻石刻艺术品、竹木牙雕、古家具、杂件等,此外,还有代表着中国丰富民俗文化的民间工艺品店。它们汇集了乡土特色的中国布鞋、服饰、手工刺绣商品、布艺生肖玩具、泥塑年画、天津泥人、藏羌风格的刺绣制品、堪称“东方瑰宝、神州一绝”的蜀锦、生动的皮影、手工编织的瓷器竹编等。

(2)成都古玩艺术品市场草堂商业圈

成都古玩艺术品市场草堂商业圈主要指的是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和草堂北路的成都古玩市场,也就是现在的三国古玩城。成都市古玩艺术品草堂商业圈内共有商铺近千家,有从业人员约2 500—3 000人,再加上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常设简易棚区摊点132个,约2 000人,故成都市古玩艺术品草堂商业圈古玩艺术品从业人员人数大致在4 000左右。

(3)成都荷花池工艺品交易商圈

有工艺礼品批发市场4个:荷花池宏正广场工艺礼品;成都荷花池宏正广场一区2楼;二区2楼、3楼;三区负一楼。经营艺术品的总共大约800家,包括陶器、瓷器、玉器、装饰画等。

(4)武侯祠横街“藏族文化街”

藏族文化街位于三国名胜武侯祠附近的几条街上。经过几年的发展,武侯祠横街逐渐发展为拥有225家经营网点,主要经营藏族艺术工艺品的综合商业区,其中以经营藏族宗教民族用品为主的有157家,相关印刷打印拍照等经营网点11家,两者总共168家,占商家总数的74.2%,形成了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文化街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武侯祠横街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游客。

(5)其他小型艺术品商圈

A.青石桥花鸟市场:青石桥花鸟市场成立于1977年,目前主营宠物花鸟,古玩艺术品分布较少,大约有18个店铺,主要分布于一楼,少量在二楼。主要经营根雕、玉器、石器、书画等等,规模相对较小。

B.人南立交艺术商城:人南艺术商城于2002年1月开放,共24家商家,分布在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区域,主要经营古玩、书画等艺术品。

C.东大街新送仙桥:送仙桥珠宝书画城大约有55家店铺,分布于1楼和2楼,主要经营国画、贵金属、有机宝石天然晶石等等。

6.现存问题

成都市的工艺美术业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优秀文化的积淀,现在正在走向快速发展之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

(1)企业规模小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都的工艺美术企业数量不算太多,规模也相当小。这造成了成都艺术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与市场的严重不平衡,缺少有规模经营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西部艺术品产业的龙头城市,成都有众多重量级原创艺术品流向上海等地。小作坊式生产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困难;创新能力较差,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2)市场秩序混乱

成都的工艺美术产品假货充斥于市。一些艺术家模仿名家画风,甚至进行抄袭、拼凑和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艺术品的品位,使得市场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都艺术品产业化发展。

(3)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我们暂时得不到关于成都工艺美术业年产值的一个具体数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比起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成都的工艺美术业年产值远远落后。如深圳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1 900余家,不包括钟表和珠宝在内,年产值已超过400亿元,其中出口额超过31亿美元,占广东省行业总产值超过60%,各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一。

我们以刺绣为例,来说明这个事实。如今在苏州湖镇,已形成了一条1 700米长的绣品街,具备一定规模的刺绣经营户超过400户。那里,不仅有中国刺绣艺术馆,还有数家规模较大的私人刺绣艺术馆;全镇2万多人中就有约8 000名绣娘,2008年其刺绣产值超过6亿元。相比之下,成都蜀绣从艺者还不到200人,年产值仅几百万元。

其根本原因在于成都艺术品产业缺少完整的产业链,也导致了在艺术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

(4)技艺面临失传

技艺面临失传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传统工艺美术业中。具体表现在:

①工美技艺人才的培养断档

工艺美术品制作属于艺术创作范畴,技艺人员既需要勤学苦练,又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时艺人本身的灵感也相当重要。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工艺美术品制作,导致企业招不进新徒工,大师无处择优选拔高徒。

②技艺人员队伍老化,技艺资料失传

许多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和高级技艺人才年事已高或已去世,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手段在大师们健在之时,搜集、保留、挖掘技艺资料。如本来人数就少的绣工,年龄也都在30岁以上,难有“新鲜血液”注入。有行家称,美轮美奂的蜀绣,其发展已严重滞后,与号称“百万绣工”的苏绣相距甚远。

(5)艺术品大众化程度不够

成都艺术品的购买对象还主要局限于小部分人,大众对于艺术品的理解、认可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更多的人愿意将艺术品的消费理解为奢侈消费,他们认为艺术品都是价格高昂而无实际用途的东西,所以成都艺术品还需要在强化大众化上多下工夫。如一幅蜀绣的价格可能上万或者上十万,就给普通大众带来了不可跨越的心理鸿沟,比起一幅几十块的机织品,蜀绣的市场接受程度太小。

7.发展前景

(1)庞大的工艺美术专业市场

成都拥有多家世界著名的工艺品专业市场、众多的旅游景点及沿线遍布的以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品市场,这就为成都的工艺美术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与庞大市场相对应的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有文化内涵、有艺术制作技巧,或有收藏价值、能美化生活和环境的工艺美术品的需求及潜在需求不断增加。但就目前国内市场的工艺美术产品而言,在档次、艺术性、创新、价格比等多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群体的需要,这说明成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加强营销手段,利用名人效应

现在一个成功的产业不仅与本身的质量相关,也与其营销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超女”李宇春的一首《蜀绣》“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引起了人们对蜀绣久违的热情。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李宇春在郫县安靖镇分会场被授予了蜀绣之乡传播大使的重任。随后6天里,每天有近5万人次涌进占地50亩的郫县安靖镇蜀绣公园,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成功的策划。

与此同时,当地一个占地300亩的蜀绣文化产业园完成规划;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锦绣工场博物馆也在“非遗节”前两天开馆。这些集中登场的文化产业项目正成为蜀绣产业化的试验场。

根据项目规划,整个产业园建设期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届时,将实现年度销售总额2.5亿元,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间接使用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带动相关行业经济总量5亿元。

这样的营销创意对中国人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不可否认,它所取得的效果将是巨大的。

(六)广告及会展业

广告业

1.发展历史

成都广告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成都市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广告业在2005年实现业务收入15.1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的5.6%,增长15.7%;创造增加值8.71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的11.2%,同比增长46.8%,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达到26.3%,直接拉动文化产业增长4.1个百分点。此外,广告业对当年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0%,是文化产业99个小类行业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2006年成都全市的广告经营单位已超过2 0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全年经营额逾20亿元。同年7月,成都市新广告协会成立,协会通过了《成都市广告协会行业自律公约》。根据这份公约,所有广告协会的会员均约定,共同抵制广告行业内的垄断行为及以广告从事各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共同抵制粗制滥造、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广告和违法违规广告、虚假广告的出现,为成都市民提供准确的广告信息。新会长樊剑修在上任后表示,协会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会员单位以团队形象外出参加各种广告业界的评奖,并组织广告节等活动,从而提升成都广告行业在全国广告界的地位。成都本土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广告企业,如以参与策划“超级女声”、蒙牛载人航天、中国国际美食节等整合营销项目而名噪业界的阿佩克思就是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著名广告企业,作为中国一级广告企业,阿佩克思曾连续两次获得广告传媒行业大奖“艾菲金奖”。

2.产业前景

随着网络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的兴起,利用新媒体搭载的广告平台已经成为广告业高速发展的一块新战场。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基于数据库的一系列新兴营销模式将会是未来广告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客户服务型的广告公司备受青睐,其市场价值大幅提升。另外,国际上知名的广告公司由于遭遇国外市场的消费疲软,有可能转战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作为广告业尚有相当大上升空间的成都自然也会成为国际知名广告企业的扩张领地。2007年,成都本土广告业的龙头企业阿佩克思正式和全球知名500强企业,世界第一大广告集团WPP集团强强联手——成为西部第一家合资4A级广告公司。WPP集团表示,投资成都就是希望借助本土龙头企业的力量,把成都作为WPP的基地向整个西部扩散业务。而作为对抗,成都广告业内的资源、资本整合也早已开始。博瑞传播于2006年底斥资3 450万元正式收购非凡传播公司拥有的四川成南高速、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的全部户外广告经营权,大举进入高速公路户外广告市场。与此同时,一手扶植分众传媒的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凯雷也宣布向四川的户外广告新军分时传媒投放总计5 000万美元的资金。

3.人才现状

成都市广告业发展迅猛,2004年直接从事广告业的有产业活动单位214个,工商个体户671个,从业人员1.31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3.05亿元。但据相关调查,成都市广告业创意人才依旧供不应求。据表4-5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告活动的关键人才——创意人员、最了解客户需求的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主任)人员是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而调查结果中成都广告业市场对创意人员和客户AE人员的需求的程度前者高达100%,后者则达到96%。

表4-5 成都市广告市场人才需求调查

img27

2006年,成都市广告协会成立学术工作委员会,旨在本着以“为形成有西部特色的广告学术研究事业凝聚力量,为打造高水平的西部广告学术团队汇集人才”的发展理念,为成都市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都市广告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还对“西部广告教育及创意人才培养”进行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成都广告业界对广告教育及创意人才培养的一个新起点。

4.现存问题

(1)广告市场营业总额较低、广告投放趋同

成都广告业虽然近年来成长较快,但横向比较,成都广告业的总体市场规模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从广告投放方面来看,成都的广告业投放趋同情况严重。《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广告份额占了报纸杂志类媒体的90%,但即便这样,稳坐广告效益第一把交椅的《成都商报》其广告收入与《广州日报》相比也有不小差距。而成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2005年为8.81亿元,在31个省会城市电视台中仅名列第八位,与广州电视台的26.09亿元相差甚远。杂志、广播媒介方面与很多大城市相比更无法相提并论,除报业外,成都在杂志、广播媒介的数量、权威性和影响力,或广告收入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2)本地广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品牌意识不强

成都本土的广告公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全国广告公司100强中成都仅占4席,与北京、上海、广州的广告公司相比,在规模和数量上都相去甚远。营业额方面,2006年全国广告营业总额1 573亿元,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广告营业额之和为767.5亿元,占全国广告营业总额的48.8%,而成都广告业营业收入2006年才首次超过20亿元,在全国广告业中所占份额甚微。

会展业

1.发展历史

成都市的会展经济起步于1984年举办的首届全国糖酒交易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会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以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的会展业发展迅猛。会展业在2005年全年实现业务收入2.36亿元,增长12.5%;创造增加值1.52亿元,增长59.9%,在成都市文化产业诸多行业中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头兵。截至2006年底,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 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2005年,成都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成立,协会是由成都市从事会议、展览及相关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的成立旨在“协助政府从事行业管理,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成都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7月,已有39家相关单位加入协会中来,涉及全市多个系统,会员单位的业务范围基本涵盖了会展以及与此有关的各个方面。2009年7月2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在成都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会展行业近800位代表齐聚蓉城,据最新出炉的《中国规模以上会议展览机构调研分析报告》称, 2008年全国共有3万平方米规模以上的展会256个,其中,成都共有2008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九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第十一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第六十届全国药品交易会5个展会入围,成都也由此进入了规模以上展会数量和展会面积的两个“前十”榜单。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文化节上的发言再次证实了成都发展会展业的决心和雄心。他说,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正致力于在中国率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成都正加快会展业的提升发展,抓住各项会展活动契机,努力扩大办会效果。

2.横向地位

由成都总体会展经济的效益状况来看,成都会展经济收益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而成都的广告业市场总体规模目前仅处于中上游水平,在整个西部广告市场占据着核心地位,总体市场规模位居西部第一,超过了西安、昆明、重庆等大城市。但与会展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成都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3.产业前景

成都会展业正值蓬勃发展之际,提出了“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成都”的会展理念,已涉及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艺术品等多个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6年成都市会展业实现业务收入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创造增加值5.8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0亿元。2007年,短短一年时间,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即达11.9亿元,比2006年增长21%。2009年,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25.52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35.2%,增幅创下历年来新高。一年中外来蓉参展参会参节人数超过1 062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广告、餐饮、娱乐、交通、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消费215.2亿元,增幅超过22%。[23]

4.人才状况

与广告业人才需求情况相似,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也在会展业中亟待解决,会展业对相关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宣传推介能力。而在成都乃至全国,高校设计创意会展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会展方面的人才教育尚未引起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国内其他不少城市一样,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已经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成都文化创意会展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组织、策划、管理与服务等实践能力,并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体制,严重制约了成都文化创意会展业的发展,不利于创意会展品牌的建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成都市相关高校的重视,希望通过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为广告会展业不断输出对口的专业人才。

5.现存问题

成都的会展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无论与北京、上海,还是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深圳相比,成都的会展业尚缺少鲜明特色和知名度。会展经济必须与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质、经济特质、社会特质等结合起来才可能办出特色,从而通过唯一性做出知名度。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展会以经济技术类为主,其机床展、铸造展、印刷展等已经获得国际展览联盟的认证,科博会也是较有影响力的展会。再如上海,上海的展会与上海海派的城市作风相匹配,国际化特色非常明显,如《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市长咨询会议、环太平洋经济论坛、APEC等。广州的广交会在业界享有“中国第一展”之美誉,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而深圳也依托其高科技产业优势,以高科技为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高交会扬名海内外。大连靠服装节独领风骚。相比之下,成都的众多展会中唯有糖酒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无论在知名度还是档次上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城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成都的文化创意会展几乎都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主办或承办的,政府的参与度很高,这也导致了会展市场化程度低的负面效果,文化创意会展业几乎成为政府的“内部经济”,政府办会成本高、风险大,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其次,会展协会起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文化创意会展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会展协会成立比较晚,制定了会展统计制度,但应有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在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人才培养体制等问题上还没有相应的措施。会展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也要遵循自我调节和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

(七)设计行业

在我国,设计正在从被忽视逐渐走向被重视,设计业也在蹒跚学步,摸索着慢慢成熟。

在设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单独对成都的设计行业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成都的设计产业大多分布在日常生活领域,这是因为成都市本身的工业并不是特别发达,而且成都人的消费观念比较务实。

2009年4月17日,“成都创意设计产业高峰研讨会”召开。会议认为,成都设计产业发展应依托特有的文化底蕴,从工业设计拓展到商业环境设计和街区策划,进而实现产品拓展。创意设计让艺术融入生活、艺术为企业服务,让产品艺术化、生活艺术化,通过创意提升生活品质。创意设计促进中心应努力搭建面向市场的交易平台,把创意产品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成都市设计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成都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有利于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设计产业发展之路。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区域性设计重镇。

由于设计业所涉及的行业相对较多,因此对成都的设计业进行研究时我们分重点行业来进行研究。

鞋类设计

1.发展历史

成都鞋业具有悠久历史,近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成都制鞋业就已占据全国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2.市场规模

到2008年,成都共有鞋企1 700余家,鞋材等配套企业3 000余家,形成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皮鞋1.6亿双、年产值150亿元的规模。成都鞋类产品以女鞋为主,约有1 300余家女鞋生产企业,300余个自主品牌,年产量1.4亿双,居全国第三位。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2006年1月,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成都鞋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自产自销、承接订单、贴牌发展到逐步开始重视品牌创建。

3.人才状况

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原创,从原来的作坊式师徒相传到现在专门培训机构的诞生,四川鞋业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观念变革与进步。如今,一批批鞋业专业人才从培训中心、从各大高校走向企业,为四川鞋业的发展壮大输送了新鲜血液;庞大的人才队伍,为四川鞋业增强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强的后盾。此外,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产业园中引入制鞋学校,设置的课程包括鞋样设计培训班、设计师美术培训班、打楦师短期培训班、员工技能培训班。根据鞋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还可以增加其他培训科目。

短短几年时间,成都诞生了一批专门的鞋业培训机构,如成都博瑞制鞋培训中心、成都民兴鞋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都制鞋科技管理学校、双凤制鞋培训学校、成都鞋样制鞋培训学校等,依托于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和工商管理系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在蓉的制鞋高级技师、设计师、研发技术人员等的后备支持,为成都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4.区域布局

2007年底作为成都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的“成都鞋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在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基地”正式启动。总投入1 150万元的平台项目,将为成都制鞋产业搭建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成都鞋业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鞋业产业布局调整,将促进成都鞋业产业‘千亿百万工程’(1 000亿产值、100万人就业)成为现实。”业内人士认为,“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使鞋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到坚强的产业支撑作用。2009年3月15日,在武侯区政府的出资下,中国女鞋之都的20余家品牌鞋企以集体组团的方式首次亮相世界著名的专业鞋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鞋业展览会。

5.现存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始发,以外贸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女鞋之都”最先受到冲击。仅在2008年一季度,外销型鞋企销售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0%,内销型企业下滑20%。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成都市1-3月累计出口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64.5%,而鞋类产品出口0.48亿美元,同比下降27.4%。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市场,成都鞋业都不占主流。中国目前公认的四大制鞋基地(即广东、温州、福建和成都)中,广东鞋业产量占中国鞋类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各类鞋的生产大省。成都作为第四大基地,鞋业的生产总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5%左右,产品主要以中、低档的女鞋为主。但即便是市场业绩比较突出的女鞋正装类产品,在该类产品中也平均只占到8%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他类型产品占有率不超过2%,更多是在中低档市场中扮演一个拾遗补缺者的角色。1990年代末期,受短期利益驱动,成都制鞋业开始转向海外市场的贴牌生产,自有品牌逐渐淡出国内市场。若干年后的今天,成都鞋在全国市场难寻踪影。据统计,成都鞋上千个注册商标中均没有形成品牌,造成成都鞋业“产好鞋,无名鞋”的尴尬现状。

而成都鞋厂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自动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一些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大量采用的是手工辅以必要的机器设备为主的半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工艺,大量的小企业则主要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够,还大量依靠技术工人的经验进行操作。

服装设计

成都是西部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西部最大的服装产地,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国外一些知名服装,其实完全是由成都本土设计师设计,并在本土企业直接生产出来的,国外品牌公司仅提供商标而已。2005年,四川大学科技园成功竞标科技部服装数字化设计产业化项目,成都将成为“中国服装数字设计第一城”。

但是,成都服装业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从现有的服装销售企业看,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固定的消费群体,营销方式、促销手段单一。对市场了解不够,反应迟钝,推陈出新慢。营销企划系统滞后,资源整合意识淡薄,造成其整体提升较慢。

成都本土服装在成都服装市场销售额中仅占20.5%,在成都八大商场中仅占3.5%。本地服装只有极少几个品牌进入了2002年成都八大商场主要品牌销售前20强。成都制作的服装大多数都贴上了外地品牌,不少企业的自主品牌被淹没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其他的服装品牌几乎难入大商场的门。成都服装与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的相比,其服装产业信息化水平和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突出表现在成都不少服装企业获取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的速度较慢和缺乏对服装发展趋势正确有效的把握,在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品牌定位、包装、企业经营规模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紧缺设计师也是成都服装业遇到的严峻问题之一。成都服装业缺乏优秀的设计师,更缺乏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一些设计人员瞅准成都设计人才紧缺便漫天要价,且跳槽过于频繁,不利于服装企业的稳定发展。

市场不规范是制约着成都服装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成都服装业流行一个骗客潜规则:高标价低折扣出售,假货很多。这严重损害了成都服装市场的秩序,造成了消费者信心下降。

成都服装业要想迎来美好的明天。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服装产业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相关部门管理应该到位,加大对制售假货、高标价低折扣等不规范市场行为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服装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关注消费者的个性消费心理,并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品种的个性服装消费,充分满足消费者在服装上的自我个性展现。

建筑设计

1.发展历史

成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成都市内的古建筑也颇有风格,当然还存在着相当数目的仿古建筑。

如成都市区内著名的宽窄巷子,这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武侯祠则是成都另一个著名建筑。武侯祠层层殿宇十分紧凑,人物塑像也是栩栩如生,它和成都其他庙宇、祠堂、故居等一样,充满了民俗之乐,展示了成都建筑的平民色彩。

都江堰堪称成都最著名的古建筑,其辉煌的气势、巧妙的构思驰名中外。

成都的仿古建筑以芙蓉古镇、清华坊、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文殊坊、天府广场的清真寺等为代表。

当代成都的建筑业也有着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以刘家琨为代表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以张晓莹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室内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的呈现多元并包发展态势的现代建筑作品,使得成都享有“城市建筑会客厅”的美誉。

成都比较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有综合楼蜀都大厦,商业建筑人民商场,展览建筑成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建筑成都市体育中心、四川大学体育馆等。傅红、罗琳所著的《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认为,“总的来说,成都的现代主义建筑有这样一些特点:形状方正,顶部、门厅很少采用构架、突起等特殊造型元素;色彩清淡,多为灰色、白色、砖红,较少出现对比色;外表面起伏小,较少出现强烈的阴影效果;材料上选取涂料、面砖、表面石材、玻璃幕墙、铝合金幕墙等较多,木材,钢材等几乎没有出现;内部空间具有较为贴近人的尺度,处理简洁,少有出现特别的中庭、光庭处理。”

2.产业概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成都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5亿元,增长16.8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 142万平方米,增长20.66%;完成竣工产值604.4亿元,增长16.3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 992.3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0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 870.46万平方米,增长6.5%。在2009年一季度成都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9亿元,增幅23.6%。一季度成都市建筑企业利润总额为4.23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5亿元,增幅25. 0%。全市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1 34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8家。

3.人才情况

成都建筑业人才大体的文化层次可以分为: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大专、中专。虽然三种人才的分工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但都供不应求。大学本科以上以及本科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前便有了“归属”,他们大多选择到铁道部下属的各大局、公司、设计院,还有人被外省的建筑企业挑中。相对于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而言,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到建筑业的第一线——建筑工地接受锻炼。像他们这种既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也是各大施工单位的“抢手货”。

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宣传媒介。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商家不重视自身产品的包装设计,在销售中处于弱势地位。现在,包装设计在产品流通销售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都的包装设计产业以酒类包装为代表。在蓉酒类产品包装设计被业界公认为全国第一。如高级工程师陈小林设计的“三星堆古酒系列包装”,曾荣获“第29届莫比斯国际金奖”。它盒子的表面采用深紫色做大面积渲染;酒名用洒脱的书法字体电化铝烫金,题写于正面,与底色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品牌;周围环境衬以烫金细线和英文酒名;酒器平面图以装饰线描绘于表面,金光闪闪,格外精致;两侧采用青铜纹样为底色,古朴典雅,整个艺术风格浑然一体。该包装还有一个匠心独运之处,盒型采用了具有POP展示功能的可变形开启式设计。盒盖打开后,将切口插入上方,顶面便形成了一个展示面的角度,同时盒内的酒器就一览无遗了。酒器前用一块透明片做成盖子封于前方,透明片上印有英文酒名,以增强国际品位。两类酒瓶的原型是川西出土的殷商时期的三星堆青铜器。青铜器铸造工艺精美、形象震人。特别是双眼外突、两耳飞扬的形象,极具个性风采。酒瓶用青瓷烧制而成,成品精美、线条清晰、轮廓分明。人头像为瓶身,古朴大方,五官恰好形成特有的装饰,瓶口开于头顶上方。为突出艺术效果,在主酒器的衬托表面镀上一层金色,效果辉煌夺目、不同凡响,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美。

设计师许燎原设计的“舍得”酒、水井坊“世纪典藏”、“金剑南”酒等中国名酒产品的包装,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产品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市场定位,美化和张扬了产品的个性,增强了中国名酒与世界名酒对话的分量。2001年,由他策划整体设计的水井坊“世纪典藏”,每瓶售价高达两万多元,既使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使水井坊白酒的品牌形象、美誉度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并开创了水井坊作为收藏酒的先河。

其他设计

1.陶类设计

成都的陶类创意设计居全国前列。陶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物化证明,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古蜀时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先民就已经熟练并大量使用陶器进行生活和生产。东汉时期成都的陶俑就已驰名全国。如今以“西蜀陶瓷之乡”桂花镇为代表的成都陶艺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成都彭州市桂花镇已形成一条长达1公里多的桂陶产业带,运用桂陶工艺生产的企业达68家,从业人员达到3 000人,附带产品带动就业近3 000人,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也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桂花镇还将加强规划,在854厂到桂花大桥1.2公里长、0.8公里宽的区域范围内打造桂花陶瓷特色产业观光园。逐步将分散的企业引入园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2006年8月,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以及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主办的“中意高端设计论坛”在成都召开,并同时启动了“2007年马可波罗杯‘中国印象’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在论坛上,与会者呼吁增强中国原创陶瓷设计,增强中国陶瓷的民族特色。

当然,与景德镇等名扬海外的陶瓷制作城市相比,成都的陶类制品知名度不高,产业化规模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经济发展贡献还稍显不足,成都陶艺要想发展成为海内外驰名的品牌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家具设计

成都家具产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五大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市场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成都家具展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家具展。

多年来,成都家具最受诟病的地方就是自主创新不足,照搬广东等地家具企业的产品式样,虽然仿制在短时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给行业发展带来瓶颈。由于产品设计、包装落后,品牌含金量无法提高,成都家具曾一度面临被竞争对手讥讽的窘迫。

虽然成都被称为中国家具第三城,家具的产量仅次于广东和浙江,但是成都家具却仅占全国一级城市家具市场份额的10%。

近年来,成都各大家具生产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把研发放到了企业发展的首位。全友家私近年来每年推出十多个类别、数百种款式;浪度家私每个月用于研发的费用高达10万余元。

据相关部门介绍,到2015年,四川家具争取要实现从“四川制造”走向“四川创造”这一历史性转变。

2008年,《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该规划,成都投资约100多亿元人民币,大力推进家具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市一展三聚集地”的“113”格局,力争在成都形成家具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高、配套体系优、市场份额多、外向程度大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具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二、外围版权产业和相关版权产业现状

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主要指旅行社、室内娱乐活动、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主要指广告业、会展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主要指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及器材制造、家用影视设备制造),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2009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地震的原因,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2008年的增长幅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实现业务收入149.75亿元、95. 65亿元和191.23亿元,分别增长14.0%、1.7%和21.4%,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3%、21.9%、43.8%;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4.06亿元、44.21亿元和27.92亿元,分别增长11.2%、-1.6%和17.9%,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9%、38.1%、24.0%。从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看,核心层贡献最大,达到56.2%,相关层其次,为52.8%,外围层贡献为-9.0%,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战略,通过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等措施,实现了版权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都市版权产业格局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例如,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影响到包括互联网、通信、传媒、投资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外围版权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也十分显著。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以成都为中心的“三环旅游圈”,不仅包括以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锦江等28处人文名胜为主的城区旅游圈,以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十多个风景区为主的市郊县旅游圈;同时,成都市还充分利用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将旅游产业辐射到成都周边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山峡、稻城亚丁等景区。2007年4月,作为成都新文化名片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截至2007年底共接待游客51万人次,门票收入1 616万元,开发相关旅游纪念品200余种,形成了金沙文化产业链。此外,随着城乡统筹进程加快,成都市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底,成都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特色旅游镇6个,旅游特色村11个,乡村酒店7家,农家乐7 000余家(证照齐全3 09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516家,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2008年仅农家乐接待游客达4 5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超1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3.6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50余万,税收达5 153.67万元。[24]此外,相关版权产业中,文化用品、文化纪念品、文化设施设备等相关文化硬件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注释】

[1]WIPO,Guide on Survey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2003,p.29.注:中文翻译采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原文注:部分建筑行业是面向服务业的。

[3]原文注:这里我们指在某些国家享受版权保护的二维机械制图。

[4]原文注:只包括由作品和其他受保护客体所产生的部分贡献。

[5]参见IIPA’s 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Economy:the 2002 report.April 2002.

[6]参见IIPA’s 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Economy:the 2003-2007 report.June 2009.

[7]Australian Copyright Industries and Centre for Copyright Studies,The Economy Contribution of Australia’s Copyright Industries,2001,p.2-3.

[8]新宅純二郎、田中辰雄、柳川範之:「ゲーム産業の経済分析:コンテンツ産業発展の構造と戦略」,東洋経済新報社,2003年版。

[9]陈红梅:《从内容产业振兴到内容振兴——日本内容产业现状与政策调整》,《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第119页。

[10]Desmond Hui,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s Creative Industries:For the Central Policy,Centre for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p.2.

[11]胡知武:《版权经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2]张洪飞:《成都商报大事记》,《成都商报》,http://media.sohu.com/20090526/n264183105.shtml

[13]何冰:《董事长盘点全年工作集团未来充满希望》,《成都传媒》2009年1月。

[14]花建、郝康理:《文化成都——把什么样的成都带入2020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页。

[15]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6]严斌:《锦江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都日报》2010年1月29日,http://www.chengdu.gov.cn/ news/detail.jsp? id= 303933

[17]市广电局:《成都市广播电视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2009年3月20日,参见http://www. chengdu.gov.cn

[18]《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新根据地——成都》,中国投资网,2006年12月18日,参见http://www.164.com.cn/ fres/20052006whcm06.htm

[19]佚名:《揭秘成都“演艺第三城”的幕后推手》,《华西都市报》2009年7月20日。

[20]同上。

[21]张珏娟:《从〈猫〉起步,四川演艺向国际靠拢》,《四川日报》2008年2月25日。

[22]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委员会:《2008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尹婷婷:《增长35.2%成都会展业增幅创下历年新高》,《成都日报》2010年2月3日,http://lyj.chengdu. gov.cn/moban/detail.jsp? id= 305781

[24]何祖慰、胥晓刚:《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旅游报》2009年6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