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思考

关于“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明月肉”这样的“用声失当”不仅存在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学生甚至某些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之中,也有类似的用声失当现象。但是在学生大一年级后半段,在播音发声和普通话语音教学阶段安排“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应该有这一阶段的特殊要求。这一时期,学生刚刚在“有稿播音”中找到一点用声感受,但很多人在口语交流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用声的习惯。

关于“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思考

李 昕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这两门课,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持续时间是两学期。一般而言,经过一学年的系统学习后,学生能够使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进行播音创作,一定程度上取得气息通畅、声音圆润、吐字清晰的用声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声音变化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播音发声课程对于学生在有稿播音中发声能力的训练是成功的,我们的毕业生均具有语音纯正、字正腔圆的优势就是证明。

然而,广播电视一线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却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既能播稿又能脱稿”的主持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节目发展,才能让广大受众更满意。这虽然与我们多年来始终强调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但也不能否认,学生在“无稿播音”状态下的“语言内容”和“声音形象”都还有待提高,针对“无稿播音”的教学,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播音发声课程的后半段进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训练就是我们进行的教学探索之一。

一、“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意义

在播音系,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小笑话”——明月肉,笑话用略带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在生活口语交际中气息僵硬、吐字刻板、语流不畅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形象,并把他的语言行为点评为“不会说话”。

站在专业教师的立场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情形。

首先,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属正常。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但我们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耐心等待他全新语言习惯的形成。学生原有的用声习惯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彻底改正,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闹笑话”。

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两点:第一,我们的播音发声教学是在“有稿播音”的状态中开始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尝到“甜头”之后,带着获取专业学习成果的兴奋,僵硬地搬用了某种声音模式,忽略了“声音要同语境相适应”的原则,即在生活口语交际中搬用“有稿播音”时的用声状态,闹了笑话。第二,新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就是播音发声的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评价学生用声情况并给出阶段性的练声方法和建议,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对学生的声音给予了极大关注。这样,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声音至上”的错觉,忽视“声音是为语言内容服务的”这一根本,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声音一旦脱离了语境和内容,那么再好听的声音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明月肉”这样的“用声失当”不仅存在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学生甚至某些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之中,也有类似的用声失当现象。比如,一些学生在进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练习时会出现气息紧、吐字刻板等问题,从而使整个语言面貌显得交流感不足,甚至有点儿假,但是吐字力度一旦放松之后,又会产生“吃字”现象,语言质量又无法达到广播电视的播出要求。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学播音会不会影响说话”?而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表现出来的“拿腔作调”和一些播音员“只敢播稿,不敢脱稿”的情况,也说明了他们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用声及表达方面,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把握

“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是涉及播音学、口语表达和发声学三个领域的一项教学实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一般特征和个性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中心词是“口语”。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一词时说:“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可以看出,“口语”是与“书面语”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日常口语同书面语相比,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现想现说”、“语音稍纵即逝”、“语言灵活多样”、“语音和态势语有特殊功效”等特征。(1)作为口语的一种,口语的一般特征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属性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规范性、准确性、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和语言的艺术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工作的大众传播属性,决定了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不该是生活口语的原生态,而是要尽量避免口语传播中的措辞不当、逻辑不清等问题,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兴完成具有高度准确性的语言。与此同时,电视观众还对这种语言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提出了“准确清晰、圆润动听、质朴大方、富于变化”的用声要求。

(二)明确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和“表达”的关系,确立教学重点

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能力,应该是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在学生大一年级后半段,在播音发声和普通话语音教学阶段安排“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应该有这一阶段的特殊要求。

这一时期,学生刚刚在“有稿播音”中找到一点用声感受,但很多人在口语交流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用声的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即兴口语教学时,首先要保护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注意巩固学生在有稿状态下的“用声”状态;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播音发声学理论和自身学习经验,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中科学地使用声音,达到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用声”要求,并最终实现自然流畅的即兴口语状态。

另外,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周,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表达涉及的范畴又非常多,因此对于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能充分展开。如果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关注过多,反而容易让学生背上思想包袱,因为害怕说的不精彩而变得不爱说话。这样形成的结果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不大,而口语状态下的用声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将“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做一些简单的要求和训练。

三、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步骤和训练方法的探索

从2006年开始,播音发声教研室在一年级本科生教学的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播音发声课程中开设“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环节,06、07、08级本科班上了该课程。三年来,我们在教学步骤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

(一)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口语表达中,发现并解决“用声”问题

学生敢于并乐于在话筒前进行即兴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帮助学生调整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的前提。在近一年的有稿播音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和播音间、话筒建立了感情,消除了最初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然而,要调动学生以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进行一段有一定信息量和一定长度的即兴口语表达,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一旦脱稿就进入僵硬的“背稿”状态,把口语表达练习变成了精确复述练习;在话语中过分在意细节,语言目的不够明确,从而造成语言不流畅,“说”不起来。

这一时期,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镜头前”的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以主持人的身份产生说话愿望,建立语言的交流感和对象感。同时,由于之前的有稿播音练习是在录音间里进行的,有些学生在播稿时会有一些小动作,而通过镜头可以把这些表情和肢体动作中的问题放大出来,有助于学生改正问题,早日形成良好的“副语言”习惯。

在“镜头前”的训练中,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稿件拿在手里,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镜头前获得语句流畅的“半脱稿”表达。之后,要求学生将稿件的关键词写在题板上,并在镜头前讲解关键词的含义。或者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幅画,对着镜头描述这幅画的内容,分析画面的意义等。总之,要逐步引导学生摆脱对完整文稿的依赖,由“有稿”状态逐步过渡为“提纲”和“关键词”状态。教师对于学生训练时的语言质量,比如语句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语言的信息量等都要放宽要求,以调动学生在镜头前、话筒前说话的兴趣为主。最后,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用声”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状态中,对自己的“用声”能力产生比较准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帮助学生用“提纲”组织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效率

张颂老师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一书中指出,“即兴口语”是“提纲加材料”的播音。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材料”的准备很有热情,但是对“提纲”的准备并不重视,很少花费心思。结果是,说话人虽然掌握很多信息,但是表述得条理不清,语言目的不明确,最终造成冗余信息过多,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甚至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交流任务。尤其是在对话性的即兴口语练习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对话性即兴口语能力是访谈栏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一位同学,完成一期节目,但是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呈现出一种“大自然”的聊天状态,谈话内容缺少重点,提出的问题缺少指向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对电视访谈栏目《鲁豫有约》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鲁豫有约》是一个形态非常成熟的电视访谈节目,目前在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两个平台播出,加入贴片广告后的总时长都是一个小时,但是凤凰卫视播的《鲁豫有约》节目实际长度为50分钟,比湖南卫视版的长5分钟。编导用贴片广告和片花把一个小时的时间分为4~5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的平均时长大约在10~13分钟左右。节目编导在进行前期准备的时候,会把每一个段落的采访重点告诉给鲁豫,鲁豫在节目录制中是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去组织谈话内容的。当某一部分的谈话完成了编导的预期目标,素材量足够剪辑出一期节目时,编导就会通过耳机告诉鲁豫将谈话转移到下一个中心。清晰的节目大纲节省了录制的时间,节约了成本,也为编导的后期编辑和节目包装创造了便利。据鲁豫自己在《心相约》一书中介绍,这档栏目在一年八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500期节目的录制。以这档栏目为实例,学生明确了“节目提纲”的作用和重要性。

后来,我和学生约定去做一期20分钟的人物采访,要求学生通过三个段落来挖掘出这个人身上的“故事”。一个学生采访了自己高中时期的一位男同学。被访者在高三时通过雅思考试被英国某大学录取,结果在去英国大学报到的路上得了急性阑尾炎,推迟一年入学,利用这一年的时间,男孩来到北京打工,寻找生活体验。可以说,这位男同学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采访对象。学生将节目划分为三个段落:去国外上大学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为出国留学做过哪些准备;推迟入学的一年时间里,在北京做过哪些事情,有怎样的体会。最后完成的节目段落鲜明、结构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

在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的入学考试中,我们就安排了新闻事件评述的考试内容,目的之一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即兴口语状态下的声音状态。但是,学生入学后,我们在培养学生即兴口语能力方面的教学却始终没有形成体系。目前虽然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一些课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有很多遗憾,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论证。

依据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语音和发声的学习,第二年进行语言表达的学习,第三年和第四年进行广播电视业务的学习。前两年的训练以“有稿”状态为主,学生更多地是在各种样式的稿件中去完善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完成目前的教学进度,每周八课时的时间安排并不富裕,因此很难在小课上加入即兴口语表达的训练内容。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处于教师和学生的自发状态,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都无法保证。

后两年进行的广播电视业务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以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去制作各种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这对学生的“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访谈节目需要学生展示出较强的人际口语交流能力,新闻评论又需要学生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而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即兴口语能力。由于之前缺少相应的训练准备,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节目要求,显得十分被动。2008年初的CCTV第五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从初赛到总决赛的每一场比赛,都安排了访谈环节,而这个环节给我们的学生选手压力最大。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训练应该从何时开始合适,课时如何安排,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

我们也曾经尝试着在一年级学生中布置一些“即兴评述”的录音作业,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新闻复述”和“新闻评述”的练习。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一年之后,学生的即兴口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换了新的专业课教师之后,原有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思路很难延续下来,不利于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另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重复训练的情况,训练难度不能形成递进关系,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总之,任何一项能力的养成都会呈现出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口语能力的提高绝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系统地去加以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参见《中国播音学》第二十八章“广播电视即兴口语基础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