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媒体的整合竞争与复兴

广播媒体的整合竞争与复兴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广播媒体的整合竞争与复兴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迅速获取世界各地新闻、股票信息、天气预报、电影、音乐需要信息,这对传统广播行业来说无疑是生存的威胁。数字广播是一项有别于传统所熟知的AM、FM的广播技术。加上数字广播同时还提供多媒体的综合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构筑了广播、社会各界以及整个服务业的联合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广播媒体的整合竞争与复兴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迅速获取世界各地新闻、股票信息、天气预报、电影、音乐需要信息,这对传统广播行业来说无疑是生存的威胁。传统广播业在令人应接不暇的手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争相开发与应用下,必须挺身应对危机与挑战,奋起直追,大胆创新,寻求新的生存之道。正是在这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线数字广播才浮出了水面。传统广播媒体在注入了数字化技术之后,已使其功能发生了巨变,不但超越了声音的局限,拓宽和延伸了广播的传统功能,还搭建了一个“数字广播”平台,在提供受众自由交流生活空间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终于,传统广播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再次赢得众多受众的青睐,重新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一、数字广播:数字技术独辟蹊径

确切地讲,传统广播改革创新主要在三个传播环节:即节目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接收。广播节目的创新、内容的精彩是吸引听众的根本要素;广播发送端的创新则是科技影响广播传播媒体竞争力和生存力的关键要素;广播接收端的创新意味着受众便捷与否,决定着广播普及的程度。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广播的成长。广播节目制作一环是广播工作者奋斗目标的永恒的主题,只有有声有色,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才能留住听众,广告收入才可能节节攀升。对于广播接收端,技术要求必须克服传统广播声音传播“稍纵即逝”的缺点,具备记忆储存功能,可随时选择、随时提取。不仅如此,还要求接收机在接收声音的同时,能接收数据和图像。广播的接收端可由企业来实现,通过市场运作,接收机的价格若能配合下降以适应寻常百姓的需求,广播传播则能得到相应的普及。但接收端的发展是随时发送端的发展而发展的,关键仍在发送端,广播的发送端技术决定了广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前景。

传统广播媒体的出路就是“数字广播”。数字广播是一项有别于传统所熟知的AM、FM的广播技术。它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后,通过地面发射站,以发射数字信号来达到广播以及数据资讯传输的目的。除了传统意义上仅传输音频信号外,还可以传送包括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图形等多媒体信号给接收终端,受众通过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车载接收终端等多种接收装置,不仅可以收听传统的音频广播节目,还可以接收数据、图文,收看视频节目。

如图5-17所示,传统的广播电视的流程是由生产、传输、分配、接收构成,节目生产出来以后按频道的方式播出去。传输目前是通过卫星传输、光缆干线传输,还有地方通过微波传输这三种方式,把中央电视台和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传递到全国各地,再通过有线电视网和地方电视台进行发配和接收,用户都是固定接收。[31]

img46

图5-17 传统广播电视流程

数字广播电视产业链里则比传统广播传播增加了集成的环节,为生产、集成、分配、接收,如图5-18所示。

img47

图5-18 数字广播电视流程

传统的广播在收听过程中会有声音品质差、易受信号干扰、快速移动时接收效果差,以及无法提供多媒体广播和数字资讯服务等缺点。和传统广播媒体相比,数字广播有极大改善,音质纯净可与CD媲美,抗干扰能力和收听效果均好,不仅适合于固定、便携和移动收听,即使是快速移动时收听效果也不错,还可以有数字多媒体广播和数据服务。同时还有发射功率低、发射带宽使用充分等优势。经过多年实践与技术创新,我国数字广播事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数字广播的运营使广播内容更丰富更精彩,不仅可以像传统广播那样面向广大受众传播,还有意侧重了专业人群、注重个性化等有针对性服务对象的传播。同时,数字广播还注重受众与电台的交互点播,使受众从原来传统的被动接收广播变为主动按自己的意愿收看节目。加上数字广播同时还提供多媒体的综合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构筑了广播、社会各界以及整个服务业的联合信息服务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接收机极为便携,一边走一边听的“解放眼睛”的广播已开始走俏。由于数字广播丰富的服务模式,广播的赢利模式也由原来仅依靠广播广告的收入拓展到多渠道收益的途径。

二、技术拓展:数字广播各显风采

现在国际上已有的主要数字广播有: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数字卫星声音广播(DSB)、数字调幅声音广播(DRM)等。

1.数字音频广播

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简称DAB)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音频数字编码、数据压缩、纠错编码以及数字调制技术,对广播信号进行系列数字化的广播。数字广播技术的基础是Eureka 147标准,即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标准。DAB是继AM、FM传统模拟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数字信号广播。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DAB系统:

(1)欧洲的尤里卡147-DAB制式:1988年9月,欧共体在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首次进行了尤里卡147—DAB的试验,质量可以与CD音质相同。尤里卡147—DAB制式已于1995年标准化,它是一种典型的DAB系统,除了欧洲外,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也得到应用。

img48

图5-19 DAB广播设备

(2)美国的带内同频(IBOC)DAB制式:其优点是,在现有AM和FM发射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少量设备和少量投资,就可实现数字音频信号与原有的模拟广播信号用同一频道发射。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模拟系统,另一方面,不需要为DAB业务准备新的频率规划,达到了频率复用的目的,节省了频率资源。美国的DAB系统接收机简单、价格便宜。

(3)日本的单套节目DAB方案:日本的DAB是在地面数字电视DTV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案最大的意义在于,可根据广播信息的容量灵活确定系统带宽,占用频带较窄,节省频带资源。

我国利用尤里卡147-DAB标准,于1996年底在广东佛山、中山和广州建起了中国(亚太地区)第一个Eureka-147 DAB先导网正式试播。北京、天津、廊坊地区的DAB单频网(SFN)也已于2000年6月28日开通试播,现正进入市场培育阶段。

数字音频广播与模拟音频广播有五个方面的区别。[32]

表5-4 数字音频广播与模拟音频广播的区别

img49

续表

img50

数字音频广播的优势可详细归纳为:一是不论固定、便携或移动接收,DAB都能提供CD级的接收质量。二是接收机操作方便、简单。只需在接收机输入一个“节目号数”即可,不必采用繁琐的频率寻找。三是DAB接收机还可实现可变的动态控制,无论在汽车、住室还是在室外,接收机可自动调整到最佳聆听的信号状态。四是抗干扰能力强。使用便携式收音机和使用汽车收音机时,没有杂音、没有干扰。五是频谱利用率高。信道可容几十路立体声,在传送声音广播节目的同时,DAB的数据信道还有能力传送其他附加信息,例如音乐、语言、发射的识别以及节目类型等信息的传送。六是数字广播具备加扰、加密功能,使有偿节目服务成为可能。七是DAB降低了发射功率,减少了电磁污染

特别是数字音频广播提供CD级的立体声音质量,信号几乎零失真,可达到“水晶般透明”的发烧级播出音质,非常适合播出“古典音乐”、“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极其受到专业音乐人、音乐发烧友和音响发烧友的追捧。

2.多媒体数字广播(DMB)

多媒体数字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DMB多指T-DMB(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建立在欧洲厂商开发的尤里卡147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的基础上,做了一定修改后可以向手机、PDA和便携电视等手持设备播送空中数字视音频节目。与DAB广播不同的是,DMB广播不再是单纯的声音广播,而是一种能同时传送多套声音节目、数据业务和活动图像节目的广播。它充分利用了DAB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优势,在功能上将传输单一的音频信号扩展为可传输数据文字、图形、电视等多种载体信息的信号。如图5-20所示:

img51

图5-20 DMB广播流程[33]

DMB接收设备分四类:一是车载式,主要运用于城市公交车、地铁列车、计程车、火车、轮船等上。二是便携式,最常见的就是集成DMB功能的手机,目前此类产品已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另外,还有集成DMB功能的MP4、PMP、PDA、数码相机等。三是家用HI-FI型,目前还比较少见。四是电脑插卡式,通过USB接口与之连接,可实现DMB的所有功能,目前韩国等少数公司已有成品发售。

目前,我国广东已于1999年完成了从DAB向DMB技术的过渡,随后,在珠江三角洲成功进行了DMB试播。2003年8月,佛山电台、粤广公司的工程人员成功地在佛山的公交汽车上安装了首台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接收机,使乘客可以在车上享受到高质量的广播和实时视频新闻。

中国第一个DMB产业实体——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广播有限公司是由国家、省、市多级传媒机构投资组建的大型高科技企业。2003年在佛山注册成立,率先迈出了中国数字多媒体广播产业化的第一步。公司致力于开展可支持高速移动接收的数字多媒体广播(即DMB),为全省8100万人口、550万机动车辆、50万艘轮船、30条火车线路、5条地铁线路和800万台电脑用户提供移动的广播影视节目、金融股市、智能交通导航、城市公共信息、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下载等一系列的多媒体信息服务,让广大市民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最新、最热资讯,其广告收益等赢利较为可观。该公司覆盖范围如图5-21所示:

img52

图5-21 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广播公司覆盖范围

DMB有着广阔的受众市场和潜在优势。它可以在地面高速移动的状态下高质量地接收声音、数据信息和视频节目。因此,户外活动者、交通工具(公交、火车,甚至飞机)使用者都将是DMB的移动用户群体。不仅如此,它也可以在室内外的固定场合采用移动式或固定式接收。因此,传统固定用户(电视用户、各种数据信息用户)也将是DMB的用户群体。同时,由于DMB的多媒体特征,它同时可以传送与节目相关的图文信息,如主持人文字﹑图片﹑歌曲、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视觉效果。由于它能在移动时接收电视功能,故而能为城市或郊外静止、移动状态中的人群提供类似模拟电视图像质量的新闻、影视娱乐、金融股市、网络通信等服务信息。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可为驾驶人士提供交通导航服务,为外出旅行者提供便利的交通及报警信息。

DMB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指S-DMB(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将数字视频或音频信息通过DMB卫星进行广播,由移动电话或其他专门的终端实现移动接收。CMMB技术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天地一体的覆盖方式覆盖全国,即卫星覆盖和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实现多媒体广播节目的大范围覆盖,用户可以使用便携终端接收观看节目。由于节目是以数字方式传送的,音质可以达到CD级,受自然条件的负面影响很小。其主要流程为:

1.电台的信号上行可以通过传统的“总站”方法来实现,即各电台将信号传给一个中心站进行处理,然后再从这里统一传输给卫星的透明转发器部分。另一种方案是选择采用更小、更方便的上行馈送站,通过卫星处理转发器将这些不同的信号转换成单一的下行信号,再发送回地面。

2.卫星转发器向地面发送数字广播信号,实现覆盖。无论使用“总站”还是“分站”上行方式,传输到用户端的信号都是完全一样的。

3.地面广播接收机接收、播放节目。

img53

图5-22 卫星覆盖网络[34]

卫星覆盖的特点是方向性不强,在任何地区,如山区、海洋、森林都可清晰地接收。正因为此,它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一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全国,只有少数盲区,在盲区利用地面同频增补网络技术来补点就能实现全国覆盖;另外,它的信号可以用小巧灵便的便携式接收机移动接收,因而无论是何时何地何状况下,人们都能获得满意的接收效果;还有,卫星信号可直接被个人接收,不需要任何中间传播、转发环节,节省了覆盖的综合成本,故而它是高速传送包括数字音频、视频和数据业务最全面的媒介手段;最后,它具有安全的信道锁定和信道管理的特点,能确保国家对卫星节目的绝对监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有车一族的移动人群将成为主流。因此,除公汽、地铁、火车、候车室、购物广场、院校等公共场所是投放DMB接收机的最佳场所之外,手机也成为个性化接收广播信息的便捷载体,这一领域具有良好的开拓空间。

3.网上数字广播

传统广播在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上网”。目前,全国有多数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络广播技术和其他大多数互联网技术一样,是由服务器系统和客户端软件构成,其中服务器系统包括广播文件的制作工具、发布服务器系统和监控系统,客户端软件的功能是向服务器发出广播请求,并接收由服务器发送的广播内容。

关于实现网络广播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一是确定广播音源和广播内容,这里要分音频文件和直播音频信号。如果是直播,还要从播出系统引入音频信号到音频捕捉卡。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实现网上音频数据流的带宽,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网络阻塞,过小会浪费带宽。三是准备网上广播服务系统的软件,目前主要是指Real Network公司的Real Broadcast系统和Microsoft公司的Netshow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四是通过音频压缩软件将实时音频信号或音频文件按一定的压缩率压缩成数据流文件。五是启动广播服务器的服务进程,在Web的主页中建立“广播”链接。[35]

例如,江西中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搭建的网络广播控制系统的示意图为:

img54

图5-23 网络广播系统(ID:5326888)

目前,网上广播节目的播出形式大体上是两种:一是在线广播,它与电台广播节目的播出同步,时效性强;二是点播节目,网上见诸文字的新闻和其他各类专题,都可以按受众需要提供点击收听服务。正由于广播借助于网络传播,故具有更多特有的传播优势。

一是“视觉可读性”。广播编辑在网页发布之后,可以在页面上加上文字进行表述,也可配上图像进行诠释,因而增加了视觉效果,拉近了电台声音与听众的距离,也补充了听觉的不足。能让受众在听觉感知之外,获得更丰富的音乐背景知识,对于更准确理解广播内容、更清晰体验广播效果,大有裨益。由于网络保留了广播内容,受众可以随时打开网络提取广播信息,使原本稍纵即逝的声音成为可下载、可复制、可保留、可传递的永存信息,自然而然地延长了广播信息的寿命。

二是改变了传统广播受众被动接听广播的缺陷,由单一方向传播模式拓展为受众自由选择自己喜好广播节目的收听方式,给受众更大的选择自由空间,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人群、不同个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三是信息覆盖面宽广。互联网有全球覆盖的优势,广播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就将广播信息搭上了通向全球的快车道,也就是实现了广播信息的网络全球传播,受众自然是无限的。

四是加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信息沟通。这一特征也是基于互联网互动性而来的,网络能为受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方式和空间,如电子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无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参与节目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同步交流”的快捷,克服了传统广播听众单向被动接听而无法参与其中的弊端。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播音。随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公司纷纷踏进网络。美国之音将50多个语言的电子版送上了网络,并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新闻广播。英国广播公司也将45种语言的电子版推上网络,并且都实现了在线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有6个语言的电子版实现了新闻在线广播。[36]至今,国外广播公司提供网上播音已成寻常之事。即使是在我国,已乎所有大型广播电台也都开通了网络广播。比如打开《北京广播网》(/listen.rbc.cn/#8)实时广播中的戏曲综艺广播,出现画面如图5-24,不仅可听到广播内容,同时也出现栏目背景介绍。

img55

图5-24 北京广播网

广播同步或长期存留在互联网上,极大地方便了受众的收听和下载,因而拓宽了广播传播范围,吸引了许多听众的注意力。2006年《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2006年《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37]2007年2月23日美国“无线电世界”(Radio world)网站刊登了一则Bridge的内容为《网络广播收听率增长》[38]的调查数据:

据Bridge Ratings&Research.公司所做的调查,去年每个月网络广播听众的数量猛增了26%。目前为止每月听众人数总量已达到7200万。

2005年,美国12岁以上每周收听网络广播的听众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15%。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至2007年1月,该百分比增加了26%,在12岁以上人群中每周收听网络广播的听众人数已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19%,这意味着每周有5700万听众。

该公司同时指出:去年16%的上网者收听AM/FM电台的网络实时广播,而上个月该数字已增至21%。

听众人数最多的广播网是美国在线的广播网,听众每周收听时长为15.25小时,排在其后的是Yahoo Music,Live 365和Clear Channel Online Music&Radio。

从上面报道的数据看,2007年美国网络广播的听众呈上升趋势,广播网络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省市级广播电台都在网络上开办有自己的广播网站,人们可以各种手段吸引听众的参与。于是,除去公司广播网络行为,以听众个人制作影像节目上传到网络与广大友人分享的“播客”(Podcast)已逐渐形成规模。由于“播客”的自由发言度比较高,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遂成为个人个性广播的代表。据美国研究机构2006年统计,当时美国已有84万人在使用播客。[39]播客在中国的发展也极快,目前国内知名播客网站有土豆网、QQvideo、Youtube、新浪播客、MofileTV、优酷、56、6间房、UUme、偶偶、酷6等。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又因它可提供播客内容的上传下载服务,因而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国际公司以及教育机构都可合理应用音频播客。可见播客广播在具备传统广播优势的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广播不易留存的劣势。但据最近的调查显示,视频iPod的用户只占全体用户5%不到,传统广播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繁荣自身,是当下广播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广播市场:潜力仍大增值有望

2003年,《IT经理世界》报道一则调查数据:

全美广播广告额为103.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50倍(中国在2003年为2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广播电台广告总投放量为中国的6到7倍。根据美国官方统计,仅美国洛杉矶一个城市,就有34家中波电台、49家调频电台;北京台下属却只有8家专业电台。[40]

以上数字中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说明国内目前广播媒介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按此比例推算,广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应该是极具潜力的。而事实上,近几年广播业飞速增长的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比如,2006年4月中国广电总局将DAB定为数字音频广播行业标准,这使得DAB作为音频广播标准市场的潜力增长了不少。调查及预测结果如图5-25所示:

img56

图5-25

数字音频广播市场同样巨大,为DAB带来机会[41]。美国卫星广播提供商iSuppli也对美国2004年到2012年期间数字广播产品的销量作出了良好的预测。见图5-26。

img57

图5-26 美国2004年到2012年数字广播产品销量及预测(单位:千台)[42]

声音是广播的根。广播是通过声音树立品牌、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提供欣赏的声音媒体,是唯一解放“眼球”的媒体。在诸多媒体市场竞争中,若能注重发挥广播声音的艺术魅力,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一定能让广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浪潮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比如除了在“网络广播”的蔓延上下工夫之外,随着手机媒体属性的逐步开发,“手机广播”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挖掘。

以英国为例,手机广播听众规模发展迅速,官方收听率调查机构RAJAR数据显示,2004年只有0.7%的人听过手机广播,到了2008年底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12.3%。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中,听过手机广播的比例更高达31.1%。再如日本NHK,基于移动终端的地面数字播出One-Seg技术,可以为手机、汽车导航器等移动终端提供清晰鲜明的音像,以及新闻、天气预报等准确、及时的信息数据播送服务。[43]

实践证明,传统广播若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开发互联网等功能,完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超越声音的局限,拓宽和延伸广播传播功能,为众多受众自由自在地听广播、看广播、读广播,享受广播创造条件,提供交互平台,从而使广播媒介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特长,增强生存实力。

【注释】

[1][美]杰克·富勒著:《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2]张金玺:《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与动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Blanchard,Margaret A.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1st ed.Chicago:Fitzroy Dearborn,1998,P72.

[4]Baskette,Floyd K,Sissors,Jack Z.and Brooks,Brian S.The Art of Editing 6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1997.p44-45.

[5]Baskette,Floyd K.,Sissors,Jack Z.and Brooks,Brian S.The Art of Editing 3rd e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ing,1982,p.307.

[6]欧阳明:《关于我国厚报发展的思考》,《中国出版》2008年第1期。

[7]金勇、陈华:《当今西方报纸媒介的发展趋势与启迪》,《传媒》2005年第10期。

[8]李莹、喻国明:《地铁报:免费报纸的新宠——免费报纸的缘起与操作模式研究》,《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0期。

[9]曾凡斌:《免费报纸经营现状分析与展望》,《中国出版》2008年第3期。

[10]岳峥:《地方报纸的痛苦挣扎》,《新财富》2006年4月12日。

[11]《网络时代的全球报纸行业(上)》,《CJR新闻中心》2001年第5期。

[12]岳峥:《地方报纸的痛苦挣扎》,《新财富》2006年4月12日。

[13]随缘:《美两大知名报纸将合并国际新闻业务》,《新华社》2009年3月29日。

[14]彭兰:《论网络报纸的特性及编辑对策》,学位论文。

[15]刘世辉:《“电子报纸”开发成功,内藏Windows可上网》,《科技前沿》2007年8月30日。

[16]原文如此。——引者

[17]原文如此。——引者

[18]《新华手机报开通点亮永不落幕的“拇指”新闻台》,新华网2006年11月7日。

[19]慧聪广电商务网市场研究部《2002-2003中国广电行业资讯大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进程》,2003年6月。

[20]广电总局网:《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新华网2001年11月13日。

[21]胡强:《模拟手机电视迎来发展契机》,《通讯产业网讯》2009年3月14日。

[22]周晓静:《张海涛: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增长率69%》,《流媒体》2009年3月30日。

[23]国家广电总局:《我国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eNet硅谷动力》2003年11月24日。

[24]赖浩锋:《数字移动电视:太阳刚刚升起》,《声屏世界》2004年第10期。

[25]卢旭成:《数字交通媒体上演三国演义 资本巨头火上浇油》,《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第8期。

[26]孙立云:《东方明珠发力移动电视,将覆盖上海一半出租车》,《东方早报》2007年6月25日。

[27]卢旭成:《数字交通媒体上演三国演义资本巨头火上浇油》,《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第8期。

[28]朱凌霞:《手机电视,未来成长期待破局》,《赛迪顾问》2008年第3期。

[29]胡强:《模拟手机电视迎来发展契机》,http://market.c114.net/179/a396001.html

[30]朱凌霞:《手机电视,未来成长期待破局》,载《赛迪顾问》2008年版。

[31]王效杰:《全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广播电视信息》2005年10月14日。

[32]王俊:《广播业的困惑和出路》,载《淮海广播客》2006年版。

[3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941.htm

[34]朱伟:《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的发展》,《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2006年11月11日。

[35]李曼青:《广播的前景依然诱人——浅论广播传媒的未来与定位》,《南方广播研究》2006年5月23日。

[36]张俊芳、冯利红:《广播的三大自救法则》,《媒介杂志》2009年第4期。

[37][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摘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38]Radio world:http://www.rwonline.com/article/1096

[39]谢耘耕、丁瑜:《融合和转型:未来广播的生存之道》,《新视界》2006年第4期。

[40]美圻:《类型电台焕发魅力》,载《IT经理世界》2006年。

[41]潘九堂:《中国IC设计公司分赌四大移动电视标准,T-DMB芯片性能业界领先》,《国际电子商情》2007年4月3日。

[42]RICHARD ROBINSON(iSuppli汽车电子首席分析师):《车载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在夹缝中前行》,来源:iSuppli公司2007年3月2日。

[43]张俊芳、冯利红:《广播的三大自救法则》,《媒介杂志》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