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出版的生意经

商业出版的生意经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出版的生意经——访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齐骥在图书出版商还在集体沉默观望时,王亚非站了出来,提出“做强主业,做大产业”,那时候还是2006年3月,数月之后,中央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王亚非成为先行一步、锐意改革的领航者。在出版人眼中,王亚非是卓越的,然而他的智慧又不囿于出版行业。王亚非的观念和思维始终站在时

商业出版的生意经——访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

齐骥

在图书出版商还在集体沉默观望时,王亚非站了出来,提出“做强主业,做大产业”,那时候还是2006年3月,数月之后,中央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王亚非成为先行一步、锐意改革的领航者。“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王亚非如是说。王亚非语录还有许多,它们见证着王亚非作为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的传奇色彩,见证着许多事业单位转企之后的不断探索,更见证着中国出版业的变迁。

可以说,王亚非是出版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员工们谈及这位经历丰富的总裁时总是赞不绝口,充满了敬佩,但又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来表述他。在出版人眼中,王亚非是卓越的,然而他的智慧又不囿于出版行业。眼光更远,意识更超前的王亚非正在以大文化、大产业的视野,制造着商业出版的生意经。

亚非的新锐意识

王亚非:“做强主业,做大产业。”

每次见到王亚非,他总是非常主动地寒暄。针对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仔细斟酌,给出明确而意味深长的回答。讲话时从头至尾都是一种敏锐但又平静的语气。

“出版集团要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出版是一方面,开发与出版相关的产业又是一方面。出版集团目前不仅要壮大主业,还要多元发展,向出版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如何去做,关键是策划。”王亚非一开始就把集团的定位摆得很明确,“跳出出版做出版”已经成为集团人的共识。

集团要“做大做强”,需要做强的是主业,在王亚非看来,这是出版者的责任;需要做大的是整个集团,是集团多元发展的目标。王亚非把集团的职责定为争取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要想吸引关注,就一定要出头,一定要有影响,一定要有被支持的理由。”王亚非向来就是本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原则,这与他的性格格外相似。“三年内要在行业里出头,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这是他的寄语,更是无形的要求。

在做大产业方面集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集团成立伊始便成立华文国际经贸公司,大力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并以成功控股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正式介入医药行业;同时,集团还积极介入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加大创意传媒发展力度……王亚非说到这里,面露自豪,表现出做更大产业的信心。安徽出版集团继成功策划、实施了包括“安徽首届国际动漫嘉年华”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之后,在不久前还成功地在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分得了一块蛋糕,实现了“动漫之都”杭州与安徽动漫产业的有效嫁接。而类似于在园区建立数码产品制造工厂,生产数字电视、电子画框等数码产品等积极推进出版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做法,在集团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集团在数字和网络出版方面也积极进行探索,尝试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传媒技术整合传统出版。

亚非的商业哲学

王亚非:“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

王亚非始终主张雷厉风行,敢想敢做。他为集团发展定下的目标,在常人看来是跨越式的,但是这位总裁独到的商业哲学,已经让安徽出版集团逐渐开始焕发生机了。“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相对于这句话对笔者的震撼,王亚非的语气显得很平静。他举了“萨达姆手纸”和“双塔模型”这两个成功的营销案例证明自己的商业哲学,颇令人钦佩。“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怎么也不会想到,跟自己不共戴天的美国佬竟然还会出此损招,利用侮辱自己的‘形象’来大赚其钱。”王亚非指的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卫生纸公司推出的一项新产品:“萨达姆卫生纸”。该卫生纸的广告上写道:“消除生化武器、核武器的威胁。”一卷卷卫生纸上全印满萨达姆总统的头像。该产品刚上市就销量奇好。“双塔模型”则是以“追寻逝去的记忆”为卖点的成功营销案例。

在当前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就要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领域。同质化、一般化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没有市场前景的。市场是公平的,要发展就要创新观念,开阔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企业发展;要创新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阅读需求;要创新方法,运用网络、电子等新兴媒体,吸引并扩大市场份额;要创新产品,使企业发展的资源永不枯竭。王亚非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出版,聚集在其他行业以及整个市场,他常说:“创新是开辟市场之源,是企业发展之魂。创新要有智慧,要有胆略,要敢于负责任,更要无私无畏。”

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去年王亚非曾安排大家看老电影《血总是热的》和《创业》,电影带有明显的导向意义,指出了安徽出版集团目前的形势,更表明了王亚非对集团的宣言:我们没有退路,做与不做都没有退路,只有做好了才有出路。电影《血总是热的》让更多的员工认识到在重重困难面前,应先讲干事,后讲困难,也许困难就在执行中迎刃而解了。电影《创业》弘扬一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王亚非认为,在集团目前的发展阶段,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在工作人员的眼中,看到的是对总裁的敬佩,但更多的是他们努力投入工作的激情。

亚非的产业化学

王亚非:“知识分子怎能孤芳自赏,隔靴搔痒?”

王亚非当过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因此他总是说,他更多是用商人的视角和思维对待问题。“在商人的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王亚非说到这里有些言辞激昂,他说:“世上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你不想干的事,现在集团做的很多事,在以前都是没有想过的,很多人以为干不成,现在都干成了。要想一直干好,就要终身学习。”

如果萃取王亚非的产业经营理念,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而集团用人机制所起的作用,常常是一支“催化剂”。王亚非是安徽人,在他的骨子里自然看得到徽商精神的影响。徽商精神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譬如采取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善于开拓市场,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以及积极吸收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这些似乎在王亚非的身上体现为一种天然的气质。在谈到对员工的要求时,王亚非认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忍辱负重,有团队精神”等,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思维活跃,就是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此外善于利用资源,在合作中互利双赢也是对当今时代出版人的要求。王亚非的观念和思维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他鼓励对现代技术手段、多媒体出版技术和渠道的广泛运用,认为“当今有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屏蔽了许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观念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与其说是忠诚,不如说是保守”。王亚非还指出出版行业有些编辑天天在编书,天天在出书,但是不管是不是能够抓住市场的脉搏,是不是挠到读者的“痒处”。他还批评了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接受新事物,闭门造车以至所编之书既无市场价值又无思想价值的部分出版人。

总结王亚非的产业化学,可以得到一个公式:

img24

在谈及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奥运大讲堂》系列图书的联合开发时,王亚非对执行该选题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在选题上的开发和把握给予了肯定,同时还鼓励员工“不要怕讲问题,也不能只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要有解决的方案,并要有落实,有效果”。讲“不行”最简单,由“设想”到“执行”是最难的。把“方案”变为“行动”,这才是叫下工夫、做实事,才算是真本事。集团目前主要是在宏观上提供支持、分析等,但具体事还是要各出版社自己做。“做编辑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一定要博,千万不要满足已有的经验,知识分子、出版人千万不要孤芳自赏、隔靴搔痒!”王亚非把创意和执行力作为重要的试剂,把合理而又大胆的用人机制作为促成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商业出版上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化学反应。

img25

杨德炎: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杨德炎认为,商务印书馆追求出版物的经典性、权威性和高雅的文化品格,从未为牟利而出版低级庸俗读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