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废话”

关于“废话”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废话”——传播中的冗余与噪音《庄子》里有这么一段故事:一个老木匠带着徒弟经过一棵大树。有一个相声表现的就是“废话”。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废话”可以被称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往往是必要的。尽管冗余不会增加信息量,但是它能够保证基本的信息有一定对抗干扰的能力,能使传播中的信息保持有效性。可见,“废话”也并非完全无用。

关于“废话”——传播中的冗余与噪音

《庄子》里有这么一段故事:一个老木匠带着徒弟经过一棵大树。徒弟看了那棵树说:“师傅,这真是一棵很大的树啊,看来长了好多年了!”师傅却只是瞟了一眼继续走他的路,并对徒弟说:“别看这棵树活这么多年长这么大,却并不是什么可用之材。你看,这树大是大,老是老,却长得歪歪扭扭,你说这样的树能锯成什么好木材么?什么都做不了啊,完全是个无用的废物。”谁知这树却会开口,它对老木匠的话很不以为然:“你说我无用,但是正因为我无用,才没有被你之前的人砍倒,才能活到今天。而那些所谓‘有用之材’却因为‘有用’而丧了命。”

庄子的寓意无非在于说判断事物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什么叫做“有用”什么叫做“无用”,这都会因为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判断标准而有不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与人交往或者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这种哲学判断同样适用。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废话”。

有一个相声表现的就是“废话”。两位大妈街头照面,张大妈会说:“哟,这不是李大姐吗?”李大妈的反应同样热情:“哟,您也上街啊?”真要认真起来,这两句话全是废话。既然都看见了李大妈还问个什么“这不是李大姐吗”,要是不认识,谁也不能这么没遮没拦地上前打招呼啊;人家张大妈就在街面上,还用白说一句“您也上街啊”?但是,生活中,谁也不会觉得这是废话而不用说。要是两个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隔阂的人在街上遇见而完全没有一点表示的话,那才让人觉得奇怪呢,至少让别人看来他们之间是发生矛盾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废话”可以被称为冗余(Redundancy)信息。在谈冗余之前,我们还必须先来谈一谈信息和熵这两个相关的概念。因为在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中,这几个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和概念。

下面的这个图是由信息论引入传播学研究的,是有关信息流动的一个基本模式:

img21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流动的主体是“信息”。也就是说,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编码变成信号,通过一定的信道并经过解码过程还原为信息并为信宿所接收。其实传播学和信息论后来的研究主张,信宿和信源之间还有一个反馈的过程,而单个的信息传递过程也远比上面这个模式所展示的要复杂得多。但是,上面的这种线性模式至少很明了地展示了一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基本过程。

那么信息是什么呢?用信息论大师香农(ClavdeShannon)的话讲:“信息(Information)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举例来讲,有个逃犯闯入了一个居民小区,警察首先只能把整个小区包围封锁起来,但是逃犯到底藏在哪里,警察只能一户一户地排查。但是,如果有一户居民打电话报警说逃犯闯进了隔壁邻居家里,那么警察马上就能直扑逃犯藏匿的地方了。报警的人发出了信息,电话可以认为是信道,而警察收到这条信息,排查的范围一下就得以缩小,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一下就减小了很多。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警察能更加有序、更有效地抓捕逃犯,这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是“熵”值的降低,所谓“熵”(Entropy),就是无序程度的度量,而信息正可以用来降低熵值,所以,信息有时候也被称为“负熵”。

同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发出的信号会受到干扰。再以上面抓捕逃犯的例子来讲,如果报警的人家里的电话有故障,听上去很不清楚,或者报警人害怕被逃犯听见而压低声音说话,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警察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情况。那么,在这些情况下,电话那头的报案人所使用的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尽量重复关键的字句,多说几遍。

这种情况我们很多人也会碰到,比如在公交车上打手机,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为了降低噪声干扰的影响,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提高嗓门打电话,遇着对方没听清楚或者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还会特意地重复几遍。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该传递的其实已经传递了,但是由于干扰的存在,有时候必须把信息进行重复,这些被加进传播过程却又不能增加信息量的东西,就是冗余。

信息论里还有一条“信息不增原理”,就是说通过信息处理后,一般只会增加信息的损失,不可能增加原来获得的信息。这意味着,在任何信息传输系统中,最后获得的信息至多是信源所提供的信息;信息一旦丢失,如不触及信源,就不能再恢复。而完全理想状态下的信息完全传递过程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好比传话游戏里第一个人说的话传到最后一个人那里很可能完全走样一样。

冗余信息往往是必要的。尽管冗余不会增加信息量,但是它能够保证基本的信息有一定对抗干扰的能力,能使传播中的信息保持有效性。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英语老师在给大家核对选择题答案的时候,如果答案选择“B”,老师会说“Boy”;而“D”会说成“Dog”。“D”或者“B”本身的信息量是很高的,说“Boy”、“Dog”并没有增加信息量,因为答案肯定和“男孩”或者“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样说只是老师为了减少学生听错的几率,“D”和“B”在发音上确实比较接近,而多说几个音节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就能增强信息抗干扰的能力,这和有些人介绍自己的姓的时候喜欢带一句“木子李”或者“弓长张”是一样的道理。

可见,“废话”也并非完全无用。

沈 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