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

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作为群经之首的古老的《易经》,及其众多衍生概念如“阴阳”、“气”,等等,正从传统迈向国际传播论域(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本书第一部分与和谐相关的诸多研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的最好例证。也就是说他认为西方课堂上教授的、自认为具有普遍性的传播理论实际上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二、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

作为群经之首的古老的《易经》,及其众多衍生概念如“阴阳”、“气”,等等,正从传统迈向国际传播论域(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本书第一部分与和谐相关的诸多研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的最好例证。分开罗列,完全是为了全书组织的方便)。如众所知,这些经典概念贯穿渗透了东亚哲学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成为东方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影响着当今的学术领域:无论从宇宙论、本体论,还是从方法论、现象学来看,莫不如此。相关的研究中人物荟萃,论题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在这类研究中台湾的学者尤其显得活跃。

本部分中采撷了论文五篇。先介绍的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传播学系教授钟振升(Jensen Chung)的《中气十足的新生:推荐从传统走向国际的“气”(Chi,Qi or Ki)传播理论》和《组织沟通中的“气”:能量流产生的辩证过程》两文。我们的2008年第3期China Media Research中包含了一个“气”传播理论特辑,钟振升教授是该辑的特约编辑。这里的前一文即为该辑导言,其中简介了辑内有关“气”传播理论的诸篇论文。钟教授本人在气理论的走向国际方面颇有建树,除了本书所选的两文,我们的China Media Research还发表过他的另一有分量的《公共关系,枙易经枛和“气”理论:一种古老哲学的新模型》(2009,Public Relations,I-Ching,and Chi(Qi/Ki)Theory:A New Model from An Old Philosophy.China Media Research,5(3),94101)一文,可惜这里因篇幅关系没能收录。这些论文倾力介绍传播的“气”(Chi)的理论,运用物理学、生理学以及认识论(epistemology)的理论来解释“气”的概念。力图通过这样的科学阐释,以使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对这个理论有所理解。在阐明“气”的定义以及提出沟通中的“气”的理论假设后,作者又引进“势”(shih)的概念来解释阴阳互相作用以生“气”,还一一分析了《易经》中的某些认识论对如何组织外部沟通(或公司交流、外部公共关系)所能有的启示(Chung,2008),如此种种,可谓用心良苦。

本部分第三篇是钟振升(Jensen Chung)教授与伊利诺斯大学张惠晶(Hui-Ching Chang)教授,香港浸理会大学陈凌(Ling Chen)教授,北伊利诺斯大学理查德·霍尔特(Richard Holt)教授合作写出的《寻找“气”的西方面孔——东西方认识框架中对“气”的解释》。该文使用多维量表法(MDS),通过对中国和北美人群的调查,探索他们对“气”这一有关能量流动、活力、精神和尊严的概念之不同认识。有关“气”观念及对各种因素的认识所存在的种种分歧,能有助于我们对东西方文化中影响人际交流的元素进行研究和理解。另外,对“气”这一观念统领下的这些术语的解释所产生的各种差异,还能让我们了解到文化是怎样对精神层面上的传播机制进行塑造和定义的。而正是这些精神层面,反过来引导着我们的日常交往行为(Chang,et al.,2010)。紧接着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萧小穗(Xiaosui Xiao)教授的《易经的叙事模式》一文,则关注了《易经》的叙事结构,并且认为正是这种叙事结构的特点,帮助《易经》成为了中国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讲述关于命运的各种变化的故事的著作(Xiao,2009)。以上这些论文在表现出作者们把中华传统精华思想介绍给国际学坛的热情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即便在涉及介绍东方文化时——所受过的西方传播学训练,以及在使用西方研究方法时的娴熟自然。

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国际的传播理论得到的是怎样的反响?西方传播学会怎样来接受这一新理论呢?本部分中的最后一篇、美国霍华德大学威廉姆·J.斯塔柔斯塔(William J.Starosta)教授《对“气”的思考》,可以为我们提供范例。斯塔柔斯塔教授是霍华德传媒学刊创建人,跨文化传播学科负责人,著名跨文化修辞学研究家。曾赴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台湾等地的亚洲大学学习研究,对东方文化有浓厚兴趣和修养。他在该文中指出一些著书立说的理论家们只看到最接近于自身的行为做法,再给这些默许的知识加上量化证据,而这些量化证据的衡量只以与他们自身文化很类似的人群为标准(Starosta,2008)。也就是说他认为西方课堂上教授的、自认为具有普遍性的传播理论实际上是片面而不完整的。他一向呼吁一种文化应该被各种不同的“外人”视角所观察,从而获得更为充分且丰富的解读(Starosta& Chaudhary,1993;Starosta&Chen,2003,2005;Starosta&Shi,2007)。在该文中他也自谦因为他所接受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思想训练,仅以一个“外人”的角度来提供一种“客位”(etic)观点。而诚如钟振声所说,斯塔柔斯塔教授“大概是第一位接触并理解此理论的西方传播学者”。他的评论“深刻而坦诚,具有艺术性”,在对于中国古老的“气”的思索过程中,“他的西方式理解在学术上和历史上都将具有很大的意义”(Chung,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