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国产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论国产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国产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兼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程翠英内容提要:近几年来,我国国产影视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题材、角色,还是叙事手法都趋向平民化。

论国产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兼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程翠英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我国国产影视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题材、角色,还是叙事手法都趋向平民化。作品关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普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尤其是现代大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价值选择,洋溢着浓郁的人性关怀。这种导向是影视市场化和观众心理需求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转变从内容的角度指明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产影视作品;人性关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疲软的国产影视剧市场出现回暖现象,一批热播的电视剧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国产电影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某些年份甚至能与进口大片一较高下,见表1、表2(1)

表1 2003—2008年中国内地电影收入

(单位:亿元,%)

img69

表2 2008年度中国内地市场票房前10位的国产、进口影片(单位:万元)

img70

从表1可以看到,2003—2008年6年内,我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不断增长且一直高于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到2008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达到26.89亿元,增幅超过50%,市场份额超过60%。从表2可以看到,在2008年度中国内地市场票房前10位的国产、进口影片中,国产电影占8部,而前4位则全部为国产影片。

这些热播的电视剧和取得较好票房成绩的电影,题材内容不一而同,家庭剧、农村剧、军旅剧、谍战剧、历史剧、偶像剧无所不包,反映的时空范围也较开阔。但是多数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用平民化的叙事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定时空环境下普通人的生活,审视他们的生活轨迹、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探寻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合理路径,从而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影视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平民阶层,从真实、鲜活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尤其是时下重要的社会现象,用细腻的手法描述大量生活细节,以此探讨生活、人生、人性、价值、情感、责任等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人生的艰难、无奈、痛苦、庸常,人性的阴暗、褊狭、自私,生活的琐屑、无常,用积极的姿态肯定人性的善良、伦理道德的价值、精神生活的美好。在这些作品里,人性关怀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所谓人性关怀,就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和关爱。所谓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就是在作品中抛弃玄远的生活和道德化的人物形象,放弃预先设置的行为准则,以平民化的视角看待历史上或是当下社会发生的事件,在原生态的平凡生活和人们似曾相识的精神挣扎中,自然体悟出人生的智慧和真谛。它尊重大众的审美旨趣,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并给予大众深切的抚慰和积极的导引。

一、国产影视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一)人物形象的平民化

对传统影视人物的摈弃和祛魅,聚焦历史或现实中的芸芸众生是近几年国产影视作品的显著特征。电视荧屏上曾经充斥着王爷格格、皇帝嫔妃。在日韩等国偶像剧大盛的刺激下,转而聚焦富家子弟、白领精英。这些人物形象美轮美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演绎细致入微,使观众在好奇的窥探中暂时忘记了真实的生活。充斥影视作品的另一类人物就是英雄。他们仿佛天然就是理想和道德的化身,被塑造出来就是供人们赞美和模仿的。这些影视形象曾经也获得过观众的关注和欣赏,但是他们毕竟离多数人真实的生活太遥远,或者伟岸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而失去了长久的生命力。

近几年来,影视人物形象焕然一新。他们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小人物,是普通的妻子、平凡的军人、打工仔、剩男剩女、小市民等缺乏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美丽、财富、荣耀似乎与他们无缘。但是他们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有着观众熟悉的影子。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无奈与希冀、高尚与卑劣,一如俗世生活中的男男女女。这些人物因真实而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如《双面胶》中的上海媳妇胡丽娟、《士兵突击》中的普通士兵许三多、《长江七号》中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父子俩、《非诚勿扰》、《爱情左灯右行》中的“剩男”“剩女”秦奋、笑笑、聂冰、《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中的新型农民形象、《戈壁母亲》中勤劳、善良、坚强、默默付出的母亲形象、《交通警察》中的交警形象等。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小人物,不再完美,却更加真实可亲。如《金婚》中的女主人公文丽,在50年的婚姻生活中跟丈夫、家人、邻里发生过多次争吵,为着无穷无尽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欢笑或流泪。与《渴望》中的女主人公慧芳相比,文丽这个有血有肉的人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即使是主旋律类型的电视剧,剧中人物也不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或多或少地都带有性格上的瑕疵和缺憾,如《狼毒花》的主人公常发粗俗匪,《亮剑》中的李云龙桀骜不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粗暴易怒,《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迟钝平凡。他们彻底打破了军人的高大伟岸形象,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更具有人性的光辉。

不仅如此,在这些影片里,普通人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尽管由于时代环境、社会状况、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境遇的差异,他们处于不同的阶层,扮演不同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权力、荣耀、金钱、地位和自由,但是都过着平凡的社会生活,在生活的围城里左冲右突,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有着司空见惯的性格缺陷。他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有不够完美的道德、不够高尚的情感、不够理性的行动,一如现实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权力、金钱、地位等任何外来附加物都无法掩盖肉身凡胎的世俗与庸常。所以他们仍然是人,而不是神仙鬼怪。如《亮剑》里的李云龙,不管他身为团长还是师长,都爱耍农民式的聪明,充满江湖习气,吃不得亏,缺乏全局意识。尽管他的职位发生变化,在灵魂深处,他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普通人。他不再是观众仰视的对象,而是可以以平等的姿态观看,以通常的方式解读的对象。当然,英雄总比常人拥有较多的精神力量、坚强的意志力,而对其性格瑕疵的揭示更让观众对他们的英雄本质充满敬佩。平凡的心性是人的普遍本质,英雄崇高精神的平民化告诉观众,普通人心中也是有信仰的,如果点燃信仰的火花,任何人都可以是崇高的。影视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诠释人物,能启迪大众认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品质,在自我肯定中获得一种美好乐观的力量。

(二)作品内容的生活化

将艺术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真实地再现俗世里小人物鸡零狗碎的生活,深切关注平凡人的生活状态是这些作品的另一特征,家庭伦理剧的繁盛就是典型的例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在社会急剧变迁中,家庭内外纠结了太多的矛盾和冲突,成为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自然成为影视剧捕捉的焦点。如《新结婚时代》、《家事如天》、《亲兄热弟》、《双面胶》、《金婚》、《继母》、《继父》、《悲情母子》、《保姆》等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题材。

以《金婚》为例,该剧采用编年体形式,讲述了佟志和文丽这对夫妻从年轻到年老,从热恋到婚姻中的柴米油盐、到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的50年坎坷婚姻路。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琐事,毫无保留地表现夫妻间的争吵,折射出婚姻生活中美好却又异常真实的一面。再看看电视剧《潜伏》。该剧讲述主人公余则成在国民党内部潜伏的危险生活,但也用大量的镜头描述他与陈翠平的情感发展过程,情与苦的张力,深入揭示他在信念、使命、情感冲突中的心路历程,展示了间谍惊险却又平凡的生活,与传统的谍战片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内容。《奋斗》讲述的是80后年轻人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奋斗的故事,被80后称为“熟悉的情景,身边的事情”。其中涉及的金钱与理想的矛盾、女性的独立意识、大学生毕业生婚姻问题等,也都是80后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电影方面,《非诚勿扰》、《桃花运》讲述的是一个个大龄未婚青年通过相亲希求寻找人生中另一半,寻求婚姻生活幸福真谛的故事。这也是当今社会“剩男”“剩女”逐渐增多,相亲又重新兴起,人们渴望获得幸福的社会现象的艺术化表现。

(三)主题向传统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在社会的急速转型中,传统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观、婚姻观、本位观、责任观、友情观等被解构,呈现不稳定的多元化状态,饱受折磨的是处在迷茫中但仍想坚守的男男女女。近几年的影视作品充分肯定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重要意义。

如电影《非诚勿扰》中的女主角笑笑在婚外恋的爱与苦中挣扎,最终决定彻底结束这段无果的恋情,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女主人公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家庭观及道德观的尊重和回归,在自我涅槃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和真正的幸福。再如电影《长江七号》中的市井小人物父亲。他乐观,充满理想,即使亲眼看着自己的梦想被击得粉碎,也不会放弃,他会再次爬起来,继续努力证明自己并非痴人说梦。“人无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在搞笑之外,小人物的理智精神契合了大时代的主流价值(2)。再看看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他的座右铭是“人要活得有意义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其所属连队有一句口号是:“不抛弃,不放弃。”两者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价值理念:对朋友、战友、亲人要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包容,不抛弃任何一人;对梦想,要朝着目标努力地奔跑下去,不要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对人生,要认真负责,要努力活得有意义,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视作品并不表现为对传统价值的简单回归,而是充分观照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理解的目光和宽容的姿态平视人物形形色色的行为选择,对现代环境下仍有生命力的价值观予以肯定。如上文提到的笑笑,影片以同情的目光审视着这个饱受情苦、精神萎靡的女人,没有基于道德上的指责和歧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能给人以快乐,但它又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影片充分地正视人们在走向道德完善中所经历的炼狱般的过程,理解其中的困顿、消极甚至堕落。也正因为有这样炼狱般的过程,这种回归才显得更有说服力和价值。

(四)宣泄情感、快慰人生

影片除了教育功能外,还有娱乐功能。细观这几年的国产影视作品,在这方面有上佳的表现。其中突出的现象是喜剧片的繁荣和大团圆结局的再现。

在2008年的商业片中,喜剧片大大增加,如《非诚勿扰》、《我的名字叫刘跃进》、《桃花运》、《爱情左灯右行》、《女人不坏》、《十全九美》。这些影片具有如下共同点:片中主人公在经历挫折之后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用巨大的勇气、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积极地追求心中的梦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生活的美好希冀和不懈追求;影片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剧情和表演缓解和宣泄观众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紧张、焦虑、不满、忧郁、痛苦;以大团圆为结局,给人们以希望,使人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些喜剧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业绩,它们的开发与成功与2008年中国经历的艰难困苦息息相关。2008年中国经历了南方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幸事件,艰难的生活,压抑的心情和紧绷的神经需要放松,观众对充满了笑料又不乏温情、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的喜剧的观影需求有增无减,影片正是积极地响应了这一心理需求。如《长江七号》上映之际,全国很多地区正面临冰雪灾害。而与以往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影片有所区别,在欢笑和奇思妙想中,父子温情是该片的大看点之一。这样温情脉脉的影片让观众在寒冷的天气里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和慰藉,从影院走出来后能感到一种满足感(3)

大团圆的结局不仅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从收视心理上来分析,大团圆或相对圆满的结局可以高概率地赢得观众缘,在重播时可以让更多观众心境恬然。因此,大团圆式的结局给予观众的不单单是观看影视剧时的愉悦和满足,其深远影响是满足了观众对于幸福的期待,能使人们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充满希望和梦想走下去。

可贵的是,这些娱乐片并没有陷入无聊的喧嚣浮华之中,而是在娱乐功能和精神内涵之间,审美快感和理想价值之间构成了一种共生关系。罗伯特·麦基曾说:“娱乐即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4)影片提供的这种“俗”中有“雅”的娱乐享受,“在通俗的艺术形式中蕴涵了深刻的精神意义,在娱乐化的镜像形式中赋予了重要的精神价值”(5),使观众在身心方面都得到了满足。

此外,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注意用质朴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感动和教化观众,而不再是带有优越感的、上对下的、理论上的抽象的说教。像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农村题材电视剧采用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进行表演,这些语言很符合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形象,充分口语化、朴实、幽默、具有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非常符合观众对于现代农村题材剧的审美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产影视作品获得不错的票房、收视率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与作品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通过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的人性化处理,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间接效果——受众自己的补充,即银幕局限以外,产生于每一个受众心灵中的实际感受。(6)

二、国产影视作品转向人性关怀的原因

国产影视作品开始转型,全方位体现对普通人的人性关怀,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影视市场化步伐的加速、观众心理需求的变化,构成了这种转型的原动力。

影视市场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影视作品必须深入研究观众的审美特点和心理需求,挖掘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内容,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票房和收视率。大众文化无疑是影视作品最好的文化载体。

在新的历史时期,影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的急速转型密不可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中,正统的文化思想发生裂变,维系着原有秩序的两个支撑点——宗法人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都受到冲击。经济的飞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精神依托,反而蕴涵着一种危险,即:追随全球化的趋势,将精神信念的平衡全部交托给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律。这只能使原有的宗法人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受到更深刻的动摇,使正统的文化思想在实践层面上受到挑战。人们失去了清晰的前进方向和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在金钱至上、个人至上、情感冷漠和道德危机中饱受折磨。人们渴望真情与关爱,呼吁奉献与责任感,希冀传统的价值观再现,但却不能肯定这种追求是否合理,这种坚守是否有价值。他们渴望看看身边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或借鉴经验或证明自己的选择,从他人身上寻找与自己类似的行为和心理,以摆脱自我感觉的怪异和孤独。人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该怎样言行处事?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合理解答,才能安抚躁动而迷茫的心灵。而影视作品就是人们寻找答案的重要途径,它们也必须对此予以积极应对,才能在与观众的交替应和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影视作品向传统价值观回归,正是对观众心理吁求的积极回应。以家庭观为例,虽然在现实中,家庭生活磕磕碰碰,各种矛盾此消彼长,但人们仍然希望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各尽本分,夫妻能够白头到老。《金婚》导演郑晓龙说:“其实婚外情、第三者毕竟还是少数现象,中国百姓多数喜欢夫妻白头到老,只是影视剧中表现得比较少罢了。《金婚》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表达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渴望而已。”(7)基于这种心理需求,家庭伦理剧在经历了早前对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危机与道德危机的较多反映后,又逐渐回归到对家庭的和合关系、情感付出、责任与道德的肯定与弘扬。关爱困顿中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同情他们经历的困苦,尤其是精神折磨,赞赏他们对基本价值观的坚持,鼓励他们沿着合理的价值道路前行,这给迷茫中的人们深切的抚慰和强大的前进动力。

关注普通人也是大众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在传统的影视视野里,平凡人物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默默地观看少数精英的精彩生活,从中瞥不见自己的影子。帝王将相宫闱争斗、才子佳人儿女情长、侠客隐士江湖情仇,这些都是少数人生活的折射。如今,随着民主和平等意识的增长,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要求艺术展示他们的存在和状态,开启心智、娱乐人生、昭示未来。观众的审美口味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着迷于那些王子公主、香车美人的遥不可及的故事。既然艺术必须依托大众而生,它就必须承认、尊重和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在影视中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关注。著名电影评论家王尘无指出:“最伟大的电影,它一定要深入到大众中间去,一定要给每一个人了解,才有效力。所以:第一,要尽量的把电影大众化……”(8)

值得赞赏的是,这些影视作品并没有像惯常的“快餐文化”那样,一味迎合大众的需求,刻意媚俗。为了获得更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它们表现出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和国家文化相融合的趋势,即表现平民化的影视作品中既包括了精英文化的凝练、高雅、清醒,又包括了国家文化的主旋律,生活性与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并重,彰显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美,弘扬优秀的国家和民族文化,雅俗共赏。因此,这些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感染力甚至穿透力,在更高的境界中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大众的文化水平、艺术水平和精神风貌。著名电影理论家郑正秋谈到电影创作时曾指出,电影创作一定要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照顾到大多数受众的欣赏水平,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才有利于电影创作,也有利于社会整体欣赏水平的提高。他还提出了一个计划:“第一步不妨迎合社会心理,第二步就是适应社会心理,第三步方才走到提高的路上去,也就是改良社会心理。”(9)这个观点在现代的影视作品创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国产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向平民化靠拢,创作出了一批既叫座又叫好的影视剧,这给正在产业化道路上摸索的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仅从内容的角度来探讨国产影视作品的发展趋势。

在走向市场化的短暂历程中,国产影视作品一直有着追求形式、淡薄内容的倾向。在电影方面,受美国大制作模式的影响,过多追求短暂的视觉享受,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英雄》都通过大牌演员、盛大的场景、美丽的景色和大量电脑特技,共同营造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这些作品虽然给了观众短暂的新鲜体验,但内容的贫乏是它们共同的致命伤,所以叫座并不叫好。《风云》、《中华英雄》、《蜀山传》的不良业绩更证明:解构内容,片面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大制作并不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从电视剧来看,国产电视剧曾刻意模仿韩剧的风格,细致描摹俊男美女的情感纠葛和家长里短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两国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国观众看来,那不过是一种伪生活的反映,并不能触动多数观众的心弦。

尽管如此,国产影视对形式的热情似乎仍然超过对内容的关注。如有的人主张商业化电影的发展方向就是娱乐化和信息化的完美结合(10);有的人主张电影应该向类型化发展(11);还有的人主张影视应该淡化主题、思想、主旋律等内容方面的东西,加强对影视技巧的钻研。(12)诚然,在产业化大路上前进的商业影视剧确实需要在形式方面进一步完善,但这种反内容化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先期的尝试也证明这种方向不合适,影视仍然必须回到“内容为王”的传统方向上去。

中国影视作品与其他文化作品一样,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不仅是对创作的要求,其实也符合观众审美习惯和收视心理。中国还没有进入纯粹的消费社会,观众对影视的消费要求还没有发展到只满足于形式和技巧的程度。况且,在传统价值观念消解、现实矛盾急剧增加的环境下,观众对生活、理想、价值诠释的关注超过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多数观众需要的并不是摒弃内容,而是符合自身感受能力和需要的内容。因此,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影视文化的产业化并不是制造肤浅的快乐而消解内容,而是深入挖掘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然后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上述优秀的国产影视作品以少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当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内容写实,语言质朴,没有故作深沉也不显得轻佻浮躁,没有刻意避开现实中的不如意也没有宣扬绝望的思想,努力探求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充满温情,常以大团圆为结尾。它们“不仅是中国百姓的世俗之‘梦’,也是折射平民大众心理、理想、愿望、思想道德状况的‘镜子’,更是借以窥见社会发展状况,时代文化语境和人心所向的‘窗户’。”(13)它们用艺术手段,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有的学者主张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产业”的角度来思考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14),这些影视作品的成功很好地向人们昭示了商业化的影视作品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聚焦平凡人物的人性,挖掘残缺人性中的真、善、美,弘扬美好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价值命意。

On Humanistic Concern in Domestic Television Works More on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ese

Television Culture Industry

Cheng Cuiying

Abstract:Great changes have been taken place i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domestic television works,which are full of deep humanistic concern,turned to civilian from subjects,roles to narrative and paid attention to com‐mon people’s life status and spiritual statu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times,especially to modern public’s happiness,anger,sadness,joy and their choice of value.The trend was due to common action of television marketization and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which showe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ese television 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domestic television works;humanistic concern;television culture industry;developing direction

【注释】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电影产业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刘元红:《2008中国电影印象》,《电影》2009年第1期。

(3)付文心:《2008中国大片的营销模式》,《电影》2009年第1期。

(4)[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5)黄怀璞、高媛:《通俗的精神镜像——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国电视》2009年第1期。

(6)李法宝:《影视受众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7)焦素娥、郭瑞然:《从〈金婚〉看国产电视剧家庭化、伦理化的叙事策略》,《中国电视》2009年第1期。

(8)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9)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特刊》第2期《小朋友》号,明星影片公司,1925年6月版。

(10)郭曲波:《走娱乐产业和信息产业结合的道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方向务虚谈》,《中国电影市场》2000年第4期。

(11)周根红:《类型化的突破与超越——浅析电视剧〈警察故事〉的艺术特色》,《中国电视》2008年第10期。

(12)曲茹:《故事的艺术——论中国电视剧的叙事传统与审美价值》,《中国电视》2008年第8期。

(13)陈晓光、匡咨:《观众定位、剧本形态、叙事与影像风格——试论可作为他山之玉的“美剧”》,《中国电视》2008年第7期。

(14)李康化:《文化民主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政策——基于维护公民身份视点的分析》,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