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作为新闻记者要想有所成就,缺乏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是不行的。

第五节 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新闻记者向来被称为时代的“尖兵”,面对大千世界每天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注意运用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法采写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是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的着力点。

历史地看,新闻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只是今天的新闻记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力求独家报道,力求报道有独到新颖的角度,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力求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个体价值和个体风采,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之间站稳脚跟。作为新闻记者要想有所成就,缺乏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是不行的。

一、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

强化创新意识,激扬创新精神,多写有创新的报道,对于新闻记者,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很重要。用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法来采写新闻报道就要深入到当今社会中去,一刻不停地观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不断探寻事件发展的新动向,揭示事件发展的规律,及时报道,新闻自然就有了创新之意。

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用哪种新形式去表现主题,都需要记者极大的创新精神和勇气。而以往采访形成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对创新的束缚和障碍,使我们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记者要想写出创新报道,必须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下工夫训练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训练求异思维,学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比较中抓特点,从一般性中寻找特殊性;训练超前思维,学会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总揽全局,洞察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训练多向思维,尤其是逆向思维,摆脱单项思维的机械性,由单项思维变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通过思维角度的变换,热点中得冷思考,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

2012年11月8日,是党的十八大开启大幕之日,也是第13个中国记者节。这样的节日重逢与巧合,既是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与骄傲,也更增添了几份责任压力。如何围绕“迎接十八大、宣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这一主线,切实做好党的十八大的宣传报道,给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中央和地方媒体众多记者着力改进创新,深化“走转改”活动,早策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运作、早实施,报道节奏有序,形式层层递进,内容步步升温,推出了一系列、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重点报道,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营造出喜迎党的十八大的良好舆论氛围。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成为热议名词。11月11日,广州日报“十八大特别报道”刊出《创新驱动:接力“广州智造”》一文,报道广州企业界掀起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热潮,广州无线电集团等多家企业坚定走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跃进,涌现出了一大批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名牌。这篇报道就是《广州日报》学习十八大精神系列报道中一篇具有创新精神新闻报道的实例。

二、新闻记者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记者发现力的“金钥匙”。

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本质属性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顺变求新。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求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善于发现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总结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善于捕捉给人以启迪的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善于探寻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趋向。培养和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是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前提。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造性思维是共同的。记者也应具备这种“特异功能”。当然,记者应用创造性思维,必须完全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记者犹如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的蜜蜂一样,通过精心采撷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劳动,“酿造”出精神产品奉献于社会,以精神产品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新闻,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我们说记者需要有创新思维品质,是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新闻的“新”有三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另一个是内容新鲜,是受众关心的重要事实;三是表现技巧新颖,对受众有强吸引力。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树立创新思维品质是何等的重要。

创新思维是记者新闻敏感的不竭源泉。许多记者都会经常碰到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题材必须报道,比如每年都有的妇女节、教师节、植树节、国庆节,以及征兵、高考等相关报道。如果记者没有创新思维,很难写出有新意的稿件。例如植树节报道,一般人都是写领导如何重视,群众怎么积极参与,种了多少棵树等等。报道这类题材的新闻,如果记者能够深看一层,透过表面的报道,挖掘更深的内容,就会发现许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像有人种树无人管,树木成活率低,种的没有砍的多等现象,都是植树节背后的素材。记者从这些角度报道,就会令人耳目一新。

三、新闻记者的创新能力

在新闻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记者是否具有过硬的创新能力。有的新闻作品脍炙人口,有的作品却让人难以卒读,这都是与记者深入的观察分析、深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思维视角、开放的个性心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所构成的新闻创新能力分不开的。也只有具备过硬的创新能力,才能多出精品、快出精品。而创新能力来自正确的判断力、新闻敏感力、洞察分析力、发展预见力。

(一)正确的判断力

正确的判断力是指迅速作出选择、形成方案的能力,是较强地识别新闻价值的实际决策能力。不管是身临采访现场的记者,还是为人做嫁衣的编辑,发现了有价值的事实或线索,就需要当机立断做决定,不允许有丝毫的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否则就会因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错失良机。

记者应根据现场情况变化,选择、确定主题,决定结构。即使采访后形成了完整的稿件,如因情况变化需要,稿件需要重新处理时,也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改写。当然,正确的决断需要以平常有意识的观察训练、厚实的知识积累作保证,同时要意志坚定,善于分析,对社会有责任感,不然就会造成鲁莽和武断。

(二)新闻敏感力

新闻采访中有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记者到了现场,如同进了“太阳山”,看到遍地都是宝,而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二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最后空手而归。这都是缺乏新闻敏感的表现。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产生新闻的条件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有没有新闻敏感,对记者采访的成败有很大关系。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到处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总有写不完的题材;而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要么陷入素材堆里不能自拔,要么对看到的新闻熟视无睹。要提高新闻敏感力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知识;二要广泛接触实际,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三要学会比较,有鉴别才会有所发现;四要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敬业的新闻记者时时刻刻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每天都处在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中,整个新闻采编流程也处于全天候运转中。

纵观国内荣获新闻奖的作品,都是具有很强敏感力的记者采写的精品力作。如第1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和《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两篇作品就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三)洞察分析力

洞察分析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过细致观察后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用新闻工作者的术语叫“吃透两头”(上头和下头)。就是要研究客观事物深入发展的规律,按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结合社会上的思想动向产生报道思想。这里要说的是有些新闻事件是隐性的,常常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难于识别。如何通过事物的表象,透视事物的本质,就要练就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敏锐地识别问题,勤于思考。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都缘自作者对生活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展示片断见全局的目的。

(四)发展预见力

发展预见力就是超前地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这种预见能力,并不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能力,而是在客观事物发展中,明确地把握住最有希望成为现实的那种可能。在一定意义上,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但是,预测性新闻的本质不是预测,其要点在于解析说明已有的新闻事实可能导致何种结果,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注意新闻价值本身,还必须把握事物内在发展规律,必须对未来发展现实具有前瞻性。需要注意的是,记者预测也要留有余地,不应盲目自信地妄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