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记者的敏感性

新闻记者的敏感性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有很强的新闻敏感,能捕捉到好新闻。新闻敏感有助于新闻记者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迅速而敏捷、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分析和报道好复杂的新闻事件。

第三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有很强的新闻敏感,能捕捉到好新闻。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它是靠新闻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靠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情况获得的,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体现。

记者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迅速判断新闻事实在当前形势下的意义;敏锐识别新闻事实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敏锐判断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敏锐识别相近题材的事实中,哪些事实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到哪些地方去寻找新的线索或进一步深入挖掘材料;对发展变化中的事实做深入分析,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有一定前瞻性。

新闻敏感有助于新闻记者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可见,新闻敏感对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呢?新闻敏感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敏感,因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里说的政治敏感,其实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它是新闻敏感的核心。有政治敏感的人未必有新闻敏感,但一个有新闻敏感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敏感度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应当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该宣传的如何宣传,不该宣传的为什么不能宣传等。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迅速而敏捷、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分析和报道好复杂的新闻事件。

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一种强烈的动机,它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民立言,为社会立言,包括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等,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一位记者只有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怀着忧患意识,才会随时关注当下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记者的责任感越强,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就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就越大,促使记者去捕捉新的信息的能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和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

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记者,无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记者里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十月革命的真相,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记者也很多:进入非典重症病房近距离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在南斯拉夫战火中牺牲的新华社记者许杏虎,被众多平民百姓所崇敬和信任的哈尔滨日报社记者郝志宏……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认为,记者在精神上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近些年来新闻战线上涌现出的一大批颇有影响的记者正是因为怀有这样一份真挚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创作出了内容翔实、主题突出、切中时弊、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才无愧于新闻记者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二、要善于积累和实践

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积累是增强新闻敏感的必备条件。记者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乡间工厂,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必将形成丰富的社会印象,当这些印象或信息积累并深化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遇到更强烈的信息触动,它随着新闻敏感的触发,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各种知识积累得越多,新闻敏感性就越强,看问题就更加准确和深刻,也就更容易写出贴近生活、影响力大、受众愿意接受的作品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对记者来说,多知、多识、多情都是积累。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劳动。记者整日把自己关在室内是引发不出新闻敏感来的,只有走出办公室,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才能引发敏感,调动灵感。

众所周知,蓬莱是我国有影像记录的出现海市蜃楼最频繁、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很多人即使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它、识别它。2005年5月23日下午四时左右,蓬莱八仙过海口景区西侧的海面上出现了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来来往往的行人、游客对此熟视无睹,一名新闻记者恰巧路过此地,望着虚幻缥缈、雾气萦绕的海面,他马上意识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出现了!他立即架起摄像机,拍下了近三个小时的海市蜃楼奇观,并迅速编辑好,在中央台、山东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国内50多家主流媒体播出,并在20多家门户网站发布消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间仙境美誉度大增。正因为这名记者平时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生活,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迅速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经典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新闻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