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学报建设

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学报建设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学报建设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在高教战线的反映之一,就是师范专科教育的蓬勃兴起,大批师专文科学报应运而生。师专文科学报在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术发展与交流,全面推动学校建设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师专是地区性的学校,学报则往往是该地区唯一的学术理论刊物。

◎论师范高等专科学文科学报建设

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在高教战线的反映之一,就是师范专科教育的蓬勃兴起,大批师专文科学报应运而生。师专文科学报的现状是:数量可观,成绩不小,问题很多。据1987年统计,在全国近四百家高校文科学报中,师专学报达139家,占三分之一强。师专文科学报在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术发展与交流,全面推动学校建设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办刊时间不长,起点较低,加之人员紧张,经费短缺,致使刊物质量参差不齐,办出特色的不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少。我们认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就是对于师专文科学报自身的理论研究不够。它的职能和性质是什么?学报编辑部应当怎样建设?如果占高校文科学报界三分之一席位的师专学报界同仁都能来关注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求得共识,在实践上互相启发,师专学报就有可能摆脱困境而走上独立生存、健康发展的大道,为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学报的职能

作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的学报,无论其从属于哪一个层次,其职能都有相一致的地方,这就是学报的共性,离开了这种共性,就不成其为学报了。但是,只有从师专的实际出发,去探求师专学报的个性特征,才能使其具有活力,显出特色。师专文科学报的职能:

(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刊物,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宣传马列主义,一方面既可以是对有关哲学政治等论题的论述,也可以是结合现实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的研究,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研究等等。而另一方面是指在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和论述中,都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报宣传马列主义这一职能问题上的“取消论”和“庸俗论”都是错误的。

(二)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橱窗

“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这一定义,对于一般老院校并不存在多加阐述的必要性。它们有办学报的传统,“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陈从周教授语)。但是对于师专来说,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这一职能,却是师专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有些同志认为,有没有这个“窗口”,对师专关系不大。他们对办学报并不十分热心,即使办起来了,也是要评职称了就热闹—阵子,经费紧张了就想先从学报“砍”起。因此,山版周期不稳,正文页码不定,文理混杂,拼集凑合,很难称得上是一种正规的刊物。二是盲目追求高水平、知名度,将向外向上作为自己的编辑方针,广约名家,各组外稿,照样忽视了本校“窗口”的职能。由此产生的生存危机,也自在情理之中。三是坚持“闭关锁国”的方针,把本校“为主”变成了本校“唯一”。这种方针又往往伴随着对“教学科研成果”的亵渎。他们不管外稿如何有质量而唯“外”是拒,也不管内稿怎样无价值而唯“内”是用。这样的刊物往往平平庸庸,精芜掺杂。

(三)引导本校学术研究的航标,培养本校学术人才的摇篮

本校的学术研究是学报植根的土壤。没有本校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学报就不可能茁壮成长。有的同志认为,师专的任务只是教学,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开展科研,致使本校的学术研究还停留在“散”,“乱”的状态,没有组织、没有计划,谁愿稿就搞,谁想搞什么就摘什么,学校没有管理科研的机构,教师缺少开展研究的目标。总之,对于“结合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认识是并不一致的。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也是一个非短期即能改变的现实。根据这种现状,师专学报的职能就不仅是“载体”和“中介”了,它必须以引导和组织本校科研为己任。在这里并不存在行政职责上的侵权,因为它并不能对哪个系科、哪位教师去发号施令。它的手段只是“组稿”与“发稿”。通过组稿去发现和扶持本校的学科优势,去联系本校的优秀作者,把本校的科研力量紧紧团结在学报的周围。通过发稿,使精神产品得以“成型”,得以传播,既是对作者的激励,又是对全校科研的促进。在这方面,师专学报尤其应该将注意力放到对青年教师的扶持上,把学报当作他们的摇篮和阶梯,帮他们成长、送他们高飞!另外,作为校内的一个学术机构,也还可以发挥其行政的职能去协调某些部门的关系而对促进本校的科研起到直接的作用。例如在参与学校科研规划的制定,学术委员会对学术成果的鉴定,对学术职称的评定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形成地区学术的中心

在全面开展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与同层次学校的横向交流。同是师专,所设系科相同,人员结构相近,这种交流就更具有相互推动的现实意义。师专学报之间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这种交流,把人有我无、人强我弱的成果引进来,把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集中起来,形成同层次的学术大网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另一个重点是反映本地区的学术成果。师专是地区性的学校,学报则往往是该地区唯一的学术理论刊物。师专学报应该把地区社科研究方面的力量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宣传他们的研究动态,组织并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开放性将使师专学报拓宽视野,增加活力。把师专学报办成地区学术的中心,应该是其特色之一。

二、师专文科学报的性质

既然是学报,就必须有学术性,既然是属于师范院校,就必须有师范性,既然是生存于某一地区,就必须有地区性,这就是我们对师专学报“三性”的总结。

(一)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报赖以存在的前提,是评估学报质量高低的首要条件。目前,有两种偏颇值得注意:一是有些同志习惯于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去规定学术性,把标准定得很高,校内无人,只好用“外援”来装潢门面。二是放弃学术性,有什么登什么,甚至把学报变成了介绍普及知识和中学教学内容的参考读物。这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对学术性的理解,首先是承认它的“层次性”,师专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层次,无论培养目标,学科设置,师资构成等,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层次的特征。这些特征必然极大地制约和规定着师专学术研究的特点。可以看到,在师专,无论是科研方向的确定还是课题的选择,乃至成果的反映,普遍会带上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基础理论相关联这样两个特点。这正是师专学报学术层次性的具体显现。正确掌握这种层次性,可以避免学报的拔高和降格。其次是承认它的“局限性”,应该承认师专这个层面学术研究“起点低”、“范围窄”的现实。但是只要在理论上是“真”的,是“新”的,就应该承认它的学术性。所谓“真”,就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论题的科学阐述。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从“实事”中求“是”的原则。所谓“新”,就是指无论在材料上,在方法上、在结论上,某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不是因袭前人的陈说。对“真”、“新”结合的要求,仍然不能高,只要不违背客观事实和真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是一得之见,一孔之明,也应该承认它的学术性。

(二)师范性

师范性是师专学报的本色。教育科学的研究自然是师范性最集中的体现。师专学报反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学科的成果是自己的优势,对此,必须抓紧。关于师范性还涉及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其他学科的论题是否能具有“师范性”?我们认为,如果只把开辟“教育研究”专栏作为“师范性”的表现,那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师专不少科研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对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是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规律的总结。这是无论对中外文学、古今汉语、历史政治等具体学科都可能进行的研究构思。事实上这是目前师专学报所大量反映的现象,而这才正是学报师范性的最普遍的反映。学报必须在优化选题,帮助提高上下工夫,以突出师范性的本色。

第二,“面向中学”的口号对不对?我们认为,师专是“面向中学”以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为目标的,但是让学报也“面向中学”就不对了。学报可以反映中学教师有关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也可以辟出一定版面去研讨中学教育的问题,但必须坚持:一是对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的探讨,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果把刊登一些个人经验总结、中学教材分析甚至教案设计当作“面向中学”的表现,进而将“面向中学”作为办刊宗旨,这就偏离了师专学报的办刊方针。

(三)地区性

地区性是师专学报很重要的特色。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诸如区划沿革,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地方史志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史迹,都是可以重点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可以独得地利之便,往往是其他科研机构所鞭长莫及。这些地区性文化成果的价值不仅是拾遗补阙,甚至可以填补某些领域的空白,而丰富全民族学术文化的宝库。即使是对于本地区当代现实问题,诸如文化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方言等方面的研究,也会对于促进当地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增加学报的社会价值。“三性”虽各有其内涵,各有所侧重,但其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最突出的就是无论师范性还是地区性都必须以学术性为前提。毫无学术理论价值的师范性和地区性将使学报贬值。

三、学报编辑部的建设

学报编辑部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最重要的一是人员,二是制度。

(一)建立一个精干而健全的编辑部

对于编辑部的构成,1978年以来原教育部的几个文件曾有过明确的规定。近期,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又指出:创办期刊,应当“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编辑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师专学报编辑部怎样才算健全?我们认为:

1.要有一个称职的主编。主编负责对刊物的全面管理,从办刊宗旨的把握到稿件的审评签发,从刊物的印制出版到内外关系的协调,都负有全面的责任。主编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主编应该是“学者型”与“能力型”的结合体。有些学报在校内外打不开局面而步履维艰,往往与主编仅具学者气质而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有关。

2.要有一个精干的编辑班子。合理地建立编辑部的群体结构是有效地进行编辑活动、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所谓群体结构,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要素的结合体。专职编辑人员的配备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层次。最佳年龄结构能保持编辑队伍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可避免断层。编辑部应由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年人,年富力强、学术成就显著的中年人,奋发有力、思维敏捷的青年人,以宝塔形的结构模式组成。二是专业结构。师专学报具有多科型综合性,为便于对各科稿件的理论水平和社会意义做出科学的鉴别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要求编辑人员的构成在知识结构方面有合理的搭配,原则是应与刊物的栏目、内容相一致,按主要学科配备,不集中于某一学科,不使所缺学科门类过多。在师专能配齐“文”,“史”、“哲”、“教”、“语”等几大门类的编辑就很理想了。这样,在选题,组稿,审稿,编排等方面就能充分发挥编辑的潜力和积极性。三是政治素质、语文修养和编务能力。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献身精神,有公正无私的品德,这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语文修养不高,文字加工能力不强,不懂得编务规程,不熟悉编辑规范化的要求,都不可能算一个合格的编辑。

3.要有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和资料人员。行政人员负责编辑部日常行政事务,协助主编作好对内外的联系,文件信函的处理,可免使主编或编辑陷入事务圈子之中。资料人员负责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学术交流材料及信息的搜存与分编。这两部分人员的配备,是编辑部建设正规化、科学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以上构思出发,结合师专实际,编辑部可考虑如下的编制建置,专职主编一人,编辑部主任(或行政干事)一人,资料员一人,专职编辑五人。

(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为使编辑部各方面的工作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这些制度包括:

1.编辑工作条例。内容包括办刊宗旨和任务,编辑方针和原则,组稿和审稿的原则,编辑工作的程序和一般要求等。

2.岗位责任制。对编辑部各类人负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按照职称评定细则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而明确的制度,并附以有关奖惩的规定。

3.审稿制度。包括审稿程序,责任编辑的职责范围,审稿的质量要求,审稿意见的撰写要求等。

4.业务档案制度。对于作者原稿,审稿意见,发稿记录,与作者的往来函件,出版后的信息反馈,与我校交流的刊物等等的采集、分编、储存,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

5.其它制度。如稿件的收登、转呈、处理细则,校对细则,稿酬及其他费用支付细则等。

(三)在编辑部建设中必须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师专学报编辑部的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无成法可依,少经验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们认为,一个班子,一套制度,还只是搞好编辑部建设的先决条件。在编辑部建设的实施进程中,还必须认真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环节。

1.把编辑部建成一个独立的有相应级别的学术机构。这是编辑部建设中必须首先明确和坚持的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机构体制的确立,二是机构性质的确定。从体制上讲,按有关文件规定,学报应该是“系、处级单位”,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这一点似乎很平常,却相当重要。学报人员、经费能否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工作能否独立而顺利地进行,往往与体制有关。从体制上确立了学报在学校的地位,就为学报编辑部的建设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石。这一点上还有一个“编委会”的问题必须明确。延请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会,对学报的大政方针和工作情况作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集思广益以促进学报的健康发展。但必须明确,“编委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而并非凌驾于学报之上的权力机构。学报的体制是校长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而不能事事取决于编委会。就像学校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只是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定期指导咨询一样,而不能取代图书馆独立工作的职能。目前有些师专将编委会的职权放得过大,影响了编辑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应予以纠正。从性质上讲,学报应该建成一个学术机构、科研机构。这是需要在自身机制的完善中去逐步实现的。编辑部没有较高学术素质的人员构成,没有对于科研动态、学术信息的广泛兴趣,没有求实创新的科学氛围,没有鉴别真伪、披沙拣金的能力,是很难承担“学术理论刊物”的编辑重任的。

2.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保证作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学报必须建立党支部,强化阵地。学报同其他刊物一样,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因此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按照党的原则办刊,尤其是社会科学期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具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在这方面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保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理顺审稿程序,实行责任编辑制。据了解,目前师专学报实行的审稿程序有:一是编辑初审、主编复审、编委会终审的三审制;二是编辑初审,主编复审,主管校长终审的三审制;三是编辑初审、主编终审的二审制。我们认为,编委会终审,抹杀了主编的职权,而且往往互相扯皮、职责不明。校长终审有时又流于形式。我们主张实行“二审制”,但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实行责任编辑制,由责任编辑初审,主编终审,向主管校长汇报,由校长掌握总体情况,负责政治审查,最后批准发刊。在这一套程序中,责任编辑制的实施是基础和关键。

责任编辑应对所编发的稿件的审读、加工和处理负有全面的责任。这全面责任指的就是:在审读过程中有权对稿件做出最初的判断,在加工过程中有权向作者提出修改的建议,有权对内容以及文字进行加工,在处理上有对文稿采用与否提出具有切实作用的建议权。在这里“责”和“权”是互为因果的。我们提倡有权有责的责任编辑制。这样,可以激发编辑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编辑真正履行其应尽的职责。责任编辑的署名应该是在每篇文章之后。我们对于在一本期刊之后署一个责任编辑之名的做法是持有异议的。

实行责任编辑制还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兼职编辑的关系。目前师专学报编辑部一般聘有一定数量的兼职编辑。他们有的只从稿件内容上把关,而不做具体文字加工。遇到这种情况,或作结构调整,或作文字加工,就得由编辑部完成,文章的责任编辑就应由审稿人和文字加工编辑共同署名,以示共同负责。二是与主编的关系。主编全面负责编审工作,决定稿件的取舍,但应以责任编辑的意见为依据,尊重责任编辑的意见。反过来,在稿件取舍问题上,主编有其通盘的安排,更深的认识,责任编辑应该服从主编的调整和决定,互相尊重,共同磋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4.对编辑人员的关心、培养和提高。有了这一条,编辑人员就会有干头、有奔头,从而形成编辑部的凝聚力。

(1)提高政治待遇,关心职称评定。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这就要求首先从政治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在阅读文件、参加会议等方面能得到比一般同志更高的待遇。在职称评定上需要解决领导重视和疏通渠道两个问题。有些校领导对学报人员的职称应该怎样评尚不十分明确,加之人少压力不大,因而重视程度远不如教学系列。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编辑系列的职称非学校所能顺利解决,渠道不畅通,难度较大。在吁请学校领导给予重视的同时,也应吁请上级部门对师专学报人员的职称评定中的归口、细则等问题给予认真解决。

(2)鼓励业务进修,支持学术研究。这首先指的是编辑业务的进修。从现状看,无论主编还是一般编辑,对编辑业务都比较生疏,对编辑学的一般原理也知之甚少。我们建议学报研究会能予以重视,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或研讨班以尽快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给他们订阅编辑理论刊物,鼓励他们学习和研究编辑理论,都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在编辑人员中应大力提倡“以编为主、编研结合”的做法。事实证明,那些“下水”搞科研的编辑,对某一专业的钻研愈深,见识愈广,他的编稿能力就会愈强,编稿质量愈高。因此,要支持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进行自己的科研,要支持他们参加一些专业学术会议,以掌握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注释】

(1)《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教育部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