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的事故现场

难忘的事故现场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难忘的事故现场2007年8月22日7时余,天巉公路部分路段发生山体大滑坡,致使交通中断。鉴于这种情况,报社决定派记者深入事故现场进行采访。据他介绍,灾情发生后,天水市公路总段迅速展开抢险工作,投入40多台机械设备和120名人员昼夜轮班作业,经过九天抢修,173米的堵塞路段已剩80米。

难忘的事故现场

2007年8月22日7时余,天巉公路部分路段发生山体大滑坡,致使交通中断。我们8月23日就进行了采访报道,当时采访时工作人员说马上就能抢通。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情况却越来越严重,被堵车辆还堵在市区。鉴于这种情况,报社决定派记者深入事故现场进行采访。

8月29日,报社领导指派我和日报记者张文都一起到现场进行采访,为使我们采访顺利进行,领导还安排采访车辆。8月30日早上,我们在单位碰面后,驱车向事故路段赶去。

由于交通堵塞,整个高速公路上没有多少车辆,我们飞快地行驶着。在车上,我一直担心交警有可能不会让我们进入事故区,因而使得采访受阻。因为害怕事故再次发生,避免有新的意外出现,前几天有几位新闻同行就被交警挡驾,不能深入现场,所以事故现场最新的画面一直没有出现,我决心试试运气。结果我是白担心了,一路上我们进行的很顺利,交警并没有挡道。时间不长,我们就到达了事故现场。

走入事故现场,我被看到的情形震撼了:高速公路被滑坡的泥土完全淹没,路边滑坡的两座大山好像被削去一般。此时,几十辆挖掘机正在滑坡路段进行清理,附近的几块田地已经被挖出的土方填平。看到此情此景,我当时就认为路面清理完毕看来还需时日。

我和文都分头行动,一边拍摄,一边寻找现场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在事发段的另一侧,我突然看到一辆被截断的车头。上前一了解,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辆大货车当时正在行驶之中,正好碰上山体滑坡。司机看到形势不妙赶忙加速行驶,结果车头躲过一劫,车身却被压在土方里,瞬时被截为两段,而后面的一辆小轿车连人带车完全被埋在土中。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惨烈。

需要的画面拍摄完毕后,我开始四处打听现场负责人的所在。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负责人,原来是公路段的站长。据他介绍,灾情发生后,天水市公路总段迅速展开抢险工作,投入40多台机械设备和120名人员昼夜轮班作业,经过九天抢修,173米的堵塞路段已剩80米。而目前还在继续清理之中。当我询问道路何时能抢通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不出现意外,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通车。但没有多长时间,这位负责人又嘱咐我,通车时间最好不要报道,以免惹麻烦。但作为记者,我知道很多人最关心的还是通车时间,怎么能不进行报道呢。

站在路面中央的土方上拍摄时,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当时土质松软,人一踩上去就有些下陷,加之挖掘机在不停地挖掘,周围不断有泥土从山头滑落......

由于情况掌握的比较充分,不到半个小时稿件就写成了。接下来,值班编委开始筛选图片,看到画面上的场景,周围的同事都感到惊叹:大家都没想到情况会如此严重。下午,这则报道在报纸首页刊发出来,很快打消了司机和市民的疑虑。

同一时间,中新社以通稿形式刊发了此稿,但新华社却没有消息。不会呀,这么重要的消息,新华社不会没有动静呀。晚上,新华社刊发了通稿,但文字内容却不是我的,换了原先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文字稿,但此消息已不是最新的情况。由于通稿已经刊发,国内外很多媒体开始采用,加上文字是新华社记者的,很有权威性,我也不好说什么。

第二天,新闻图片见诸于各种媒体,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新华每日电讯》也刊发了此消息。我知道,《新华每日电讯》主要是为党内高层编发重要消息的一种媒介。新闻短小精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都在此有所表现,在国内有着很大的影响。

可喜的是,在天水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全力抢修之下,不到一周,路面果然开通,堵了半个多月的高速公路终于畅通了。一时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后记:

这次采访,虽然时间较短,但需要的内容和画面都有,我想除了运气好之外,我们的扎实采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到后来,新闻作品同时被国家两大通讯社刊发通稿,既是一种殊荣,其实也更是一种鞭策。正是这种外在的动力,不断转化为行动的内在动力,让我不断前进,不断有了新的收获。

img103

img104

img105

img106

img107

img108

img109

母爱的力量

母爱是伟大的。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高坪村,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双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腿部受伤残疾,大儿子智力有障碍,更为不幸的是,小儿子峰峰又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看到别人家中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母亲和丈夫看着峰峰因病日渐消瘦的样子,急在脸上、疼在心里。他们何尝不想让孩子早点好起来。但一贫如洗的家境再加上夫妻俩身有残疾,想要治好孩子的病简直不可能。可一想到孩子的前程,他们的心里又怎忍心将孩子不管不顾。一家人经过痛苦的抉择,决定由父亲留下来看家,母亲拖 着病残的双腿,带着小峰峰去治病。

坚强的母亲拖着柔弱而残疾的身躯,带着患病的儿子,来天水、上兰州、跑西安、去北京,用残疾的双腿踏出了一曲不向生命低头的壮歌,以母爱的力量唤起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救治孩子的行列中来,共同谱写了一曲人间至爱的赞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