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

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刘卫东 陈思霈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新中国成立最初七年的党报指导思想和新闻实践表明,党报的新闻与宣传取得了初步胜利。

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

img36

刘卫东 陈思霈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2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这是理论转型下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以宣传党的政策为己任的党报,也应当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话语方式,深入解读政策,有效进行传播。用多元化的视角,生动具体地解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热点,体现和谐文化这一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58年的执政实践中,呈现了阶段性变化规律,这种规律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调整领导和执政方式,及时制定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将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要适应党执政的规律,党报的指导思想也要在党的职能转变中确立其历史定位。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逐步认识和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从总体上看,党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标志着“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从1949年到1956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报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为这一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共和国建立后的新国情、党情和报情,初步确立党报的指导思想是:发扬党报优良传统,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报的三大作用,坚持党性原则,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忠实于党的总路线、总方针,而且要与党的领导机关的意志呼吸相关,息息相通。新中国成立最初七年的党报指导思想和新闻实践表明,党报的新闻与宣传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从执政党严格治政角度看,这七年的经济报道,还有不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尽管党和毛泽东同志已经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党的新闻事业实现这一战略转移也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但七年中新闻媒介以政治斗争为重要报道内容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2]新闻宣传工作重心的真正转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实现,这同党的指导思想、党报指导思想及新闻政策的偏误有直接关系。同时与以后党的新闻事业曲折发展并步入歧途也有关联。

第二阶段是1957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是党报指导思想发展的曲折过程。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认为,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基本确立,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物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物质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状况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不是靠阶级斗争,而是要靠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的需要。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在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被否定。从此一直到“文革”十年,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方针偏离了经济建设主战场,转而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党报的指导思想也经历了18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从1957年开始,毛泽东同志提出“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国新闻学的立论之本,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由此带来的1958年恶性膨胀的“假、大、空”浮夸风和“文革”期间恶劣的报道作风,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大的灾难。

第三阶段是1977年以来,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报指导思想。粉碎“四人帮”后,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为了总结党取得的历史性伟大胜利,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召开,会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此,作为执政党,党在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上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重新把党的执政方略放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来。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新闻工作的主题如何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次会议标志着党的历史上第三次新闻改革的开始。

回顾党报的历史,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出现错误,党报指导思想必然产生错误;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科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党报就有大的发展。总之,党报的发展是和党的政治路线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好党的脉搏,才能使党报有真正的发展。党报的发展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强调党报在政治斗争中的喉舌作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等党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拐点,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指出,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党的主流媒体,更应该解读党的指导思想,艺术地宣传党的政策,研究问题,做党委的“外脑”。

2004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这是党中央在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全新尝试。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中这一新观点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也是这次全会文件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进入具体操作层面,中央政府执政方略的重大理论转型已进入实质落实阶段。以宣传党的政策为己任的党报,也应当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话语方式,深入解读政策,有效地进行传播。用多元化的视角,生动具体地解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热点。

2006年12月1日到2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动员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李长春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全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进入具体操作层面,中央政府执政方略的重大理论转型已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理论转型下的党报指导思想呈现了新特征。未来党的主流媒体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解读上来,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理论转型下的党报指导思想就是建设和谐文化。理论转型下的党报,要围绕党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促进社会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和党报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党的执政历史,也始终是党的主流媒体的指导思想。虽然,党报的指导思想,在理论转型下有着新特征,但究其实质,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前党报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党报抓住这个本质,也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思想条件。《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实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舆论导向;四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创建活动。党报要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并不仅仅是进行正面报道,忽视国家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是要党报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发挥党委的“外脑”和智囊作用。

和谐文化这一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为党报的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但各级党报不能被动地做“传声筒”,中央提出什么就原文照搬,这反而会违反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是无法避免的。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结合起来。纵观中国的历史,凡是经济发展、政治开明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文化发展最活跃的时期。

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导的。党报的任务,就是要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就会影响并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并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影响并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也就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和谐文化的目的,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引领社会思潮,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美好理想变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党报宣传,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先锋。

党报指导思想的新特征,要求党报宣传方式要具有时代特征,以人民群众的话语方式解读理论转型下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思想意识也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多层次的,要以多文化的视角、跨学科的语境来看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基础层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内化并积淀在普通百姓心理和生存状态中。以往,党报过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高级层面,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政治组织、阶级意识形态,强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调控,用官方的话语方式解读政策,传达思想。使党报的话语方式与人民群众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不利于党的政策宣传的。总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呈现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思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生。压题照片为刘卫东〕

【注释】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2]童兵:《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