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废待举的局面

百废待举的局面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状况描述:百废待举的局面厘清中国动漫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状况,首先需要回顾“九五”期间达成的基础,中国影视动画业的总体情况在“十五”开端时有喜有忧。国产动画机构布局分散,制作力量不集中,形不成生产规模与合力。其四,产业机构不合理。

一、状况描述:百废待举的局面

厘清中国动漫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状况,首先需要回顾“九五”期间达成的基础,中国影视动画业的总体情况在“十五”开端时有喜有忧。制作能力方面,至2000年国产动画片的年产量达到1万多分钟,是建国初期国产动画片年产量的100倍。动画队伍方面,从业人员从1996年的3000余人发展到2000年的8000余人。动画机构(包括制作加工机构)从90年代中期的仅有50余家,至2000年增加到约120余家。制作质量方面,注意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动画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不断改造更新,推出了包括《西游记》、《宝莲灯》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播出数量方面,“九五”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先后开办了一批动画栏目,明显增加了动画片的播出量,仅中央电视台开办的《动画城》栏目,年播出量就达7000分钟。动画产业开发方面,随着动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影视改革的深化,国产动画业在借鉴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动画产业化开发。动画电影《宝莲灯》、电视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猫淘气3000问》等,在图书、音像、VCD、文具、玩具以及动画形象的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衍生产品开发。清理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中国动画界面临四方面的严重不足:其一,国产动画片产量还显不足。国产动画片的平均年产量约在1万分钟上下,但符合播出要求和市场需要的只有几千分钟,这个数量与一个拥有3.7亿少年儿童、上千个电视频道的文化市场很不协调。其二,国产动画片总体质量不高。国产动画片与国际先进动画制作业的成品相比,在选题创意、动画造型、结构故事、叙事谋篇、激发想象力、提升审美情趣、以及在生产流程、制作工艺、运用电脑高科技、乃至整体动画观念和认识诸方面还显得陈旧、粗糙、缺乏艺术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三,动画机构布局分散、机制尚待理顺。国产动画机构布局分散,制作力量不集中,形不成生产规模与合力。一些电视台自投自产自播,生产与营销脱节。流通领域中的动画收购价格一般只占到制作成本的千分之一,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不但制约了再生产,且使整个动画市场比较僵滞,缺乏生气与活力。其四,产业机构不合理。中国动画生产的各环节中,前期创作与后期合成的力量比较弱,中期的绘制加工是主业,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甚至大量社会制作机构的生产主业,还普遍集中在承接境外动画片的简单加工上,缺乏自行研发与综合开发自主产品。

(一)欧美动漫占领中国动漫消费市场

当时,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在消费市场方面,中国动画市场年需要量是数10万分钟,年产量只有1万多分钟,大约是日本的1%;由于中国动画片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差额,欧美和日本等国外动画片顺势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播映市场,并占据了70%~85%的份额。据《解放日报》2000年7月1日报道,国产动画电视节目在大多城市电视台约占播出总量的15%;其余的份额让于进口动画片,某些电视台进口动画片的播出率高达90%。电视受众对进口动画片欢迎的程度明显高于国产动画片,尤其在9岁以上的年龄层更为明显。(1)上海教育电视台曾于2000年做过“最受欢迎的动画明星调查”,前8位中有7位是国外动画形象,只有第8位是国产动画形象黑猫警长。其中,儿童组最喜欢的动画形象前3位分别是机器猫、米老鼠和美少女战士,初中组更是“被‘柯南’、‘灌篮高手’等日本动画一网打尽”。(2)据2001年第10期《动画信息》刊载的动画调查显示,国产动画“在小学以下反响还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口动画片越来越受到青睐。直到2005年,浙江大学数字娱乐产业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成都5个城市针对动漫受众“最喜欢的动漫形象”进行的调查,排名前10位的最喜欢动漫形象中,国产动画形象仅仅孙悟空进榜并排名第6位,(3)其他仍是进口动画片中的动画形象,尤其以日本动画形象占据绝对优势。“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们这批孩子,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是按规定给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日本动漫。”(4)

(二)中国动漫产量严重不足

在生产方面,当时中国动画“产业”正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道上,由计划经济、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组成。(5)计划经济模式的代表是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以下简称央视动画部),能够得到全额公费支持,在“体制内”运行。央视动画部虽不是政府直接拨款资助,但每年保持在台内几百个栏目中比较靠前的排名,例如2002年在300多个栏目中排名第6位,就能得到台内年度资金投入;而且,央视动画部生产的动画片全部在央视无条件播放,栏目广告费基本相抵制片投资,实现着“有产无业”的生存方式。半计划经济模式的代表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身负全国动画电影生产重任的美影厂年度能够得到半额资金扶持。2000年至2003年,上海美影创作了17000分钟的动画片,直接投资达1.7亿元。虽然上海三家电视台分担了7000万元的投资,但还有近1亿元的资金需要上海美影自筹,压力极大。再以2001—2002年投资数额为例,上海几家电视台按有关行政规定资助了约50%,另外50%的资金得自己筹集;有限的播出收益和衍生产品的收入,须与借贷方分账核算,共享收成,而音像制品、衍生产品开发营销成本费用必须独立承担,要实现赢利几乎无门,只能靠承接国外订单外加工才能勉强生存。市场经济模式的代表主要是民营动画公司,例如三辰动画影库、江通动画公司、阿凡提动画公司、金派达动画公司等。完全自负盈亏的民营动画企业在资金支持、市场机会方面更加困难,既无资源又无播出渠道,借贷难、销售难、赢利难,数年借贷无法偿还的公司比比皆是。截至2003年,全国动画生产厂家一直徘徊在100~120家左右;从业者仅8000人左右,只及韩国的1/3;至2002年,全国动画片年产量也只有1万多分钟,仅为日本的1%;2003年,日本国产动画人均拥有量是5~8分钟,而我国只有0.0012秒,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五六十年代在国际上频频得奖的中国动画片,在过后的30年中几乎无缘相见国际奖项。更严重的是,国内动画企业产业结构畸形,由于生存困难,动画制作公司普遍承接外单加工,国内动画产业形成鱼型结构,即中期工匠型生产发达,前期创意、策划和后期编辑合成、营销薄弱,甚至完全没有。当时,国内动画消费市场似乎精彩纷呈,但是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前景预埋着极大的隐患;另一方面,中国3.8亿未成年人大量收看、购买的多是良莠不齐的洋动画。

(三)动漫产业呼唤扶持政策

当时的中国动画“产业”实质上处于计划体制倾斜、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状态;加之政策问题,情况更显严峻。

2001年秋,研究人员(6)调查了参加中国动画年会的产业人士,在业界代表中,对切实接触动画的人员发放了43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38份。针对“关于我国动画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80%以上的受访者集中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国家政策力度不够(88%),市场问题(85%),体制问题(80%),资金、人才、剧本、导演等问题(67%),技术问题(9%),对受众关心不够(5%)。可见,当时动画业界最急迫的是期盼政策的支持。在关于“怎样应对目前国外动画精品的挑战”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基本与“对产业待解决的问题”的回答呼应,排在第一名的仍然是“国家应该出台更有力的发展政策”。在调查问卷最后,“对哪个问题想特别展开谈谈”和“对我国动画片的腾飞有什么希望和寄语”两个附设问题的调查中,受访者最急盼解决的首要问题仍是国家政策在统筹、扶持、市场管理等方面都有不足,现有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唯有体制、政策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他的资金、人才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