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介入方式的确定

现场介入方式的确定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现场介入方式的确定电视采访是一项集体工作,以摄制组形式出现的电视记者介入现场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14]要把握现场介入的方法,根据电视记者介入的程度不同,可以从观察和参与两个概念入手。旁观式的现场介入是电视记者介入现场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电视新闻都是采用这种介入方式,如前面提到的《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就是如此。

五、现场介入方式的确定

电视采访是一项集体工作,以摄制组形式出现的电视记者介入现场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摄制组成员作为陌生人突然出现在采访现场,这个地方必然与平时的气氛大为不同,记者的介入客观上构成了现场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电视采访现场介入方式的研究,是采访成败的关键之一。

采访对象很可能会因为记者的介入,因为自己的被关注,而改变生活中常态表现,出现心理紧张、不愿开口或者是迎合记者的情况。这样,记者就无法获得真实的事实。例如武汉市汉阳区桃花岛一位杨老汉种的500多株花木,一个小时内遭到周边100多名居民的哄抢。当记者到现场了解情况时,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居民说,那天的人们都发疯了,抢花像打仗一样。但是当记者伸出话筒时,他们却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影响了邻里关系,无论如何也不愿开口。

这些情况对于记者来说,确实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一方面,电视记者应尽量减少对采访现场的人为影响,尽可能不干预现场;另一方面,记者又要时时介入,利用提问、行为、姿态、表情等手段发掘现场的有用信息。

因此,记者必须研究对现场的介入方法,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干扰,摄取现场原始信息形态;

(2)形成采访风格和节目风格;

(3)保证新闻节目的客观和公正,避免记者主观的行为对采访对象的误导和采访现场的扭曲。[14]

要把握现场介入的方法,根据电视记者介入的程度不同,可以从观察和参与两个概念入手。

(一)观察和参与

对新闻采访而言,观察就是指记者以运用眼睛为主的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察看的一种采访形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就是将反映事物内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发现并记录下来的采访过程。

电视记者进入现场,首先要做的是对现场人物的选择和记录,即对人物的观察。新闻事件往往离不开人物的参与,人物作为新闻事件的核心,要始终成为记者关注的对象。要注意观察人物在现场的语言行为、面部表情、情感态度以及人物关系等,将这些通过丰富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构成一篇形象生动的新闻。下面这篇新闻就是完全运用观察方式获取的信息而制作成的一篇好新闻:

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

陕西电视台 黄寿先 胡 凡 郑 原

陕西南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后,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6月21日赶赴重灾区佛平县视察灾情,在长角坝乡沙坝村临时教学点,看望遭灾不停课的师生们。

【同期声】

温家宝:你现在教的这个班还是你原来的班吗?

教师:也有我原来的班,也有中心小学的班。

温家宝:噢,混合编班,混合编班。你的学生少了多少?

教师:我的学生,我原来的学生少了两个。

教师:这两个连同他们的家人一起被冲走了。

长角坝乡乡长:受灾后第三天他就辛辛苦苦来学校复课了。

温家宝:这是临时做学校教室用的?

温家宝:然后三天你就叫孩子复课了?

教师:嗯。

温家宝:不容易呀。

温家宝:妈妈没有了?

学生:嗯。

温家宝:爸爸还在吗?

学生:在。

温家宝:你还有哥哥吗?

教师:没有,他有两个姐姐。

温家宝:姐姐还在不在?

教师:在。

温家宝:别哭啊,你看,你看,老师就像你妈妈一样。

温家宝:啊。

教师:你别哭,我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的,好不好?

教师:好吧,我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的。

温家宝:这些孩子,会懂事早。

温家宝:好好教育,他们会成长得更好。

温家宝:几岁了呢?你今年几岁了?

教师:还不到12岁。

温家宝:还不到12岁。

温家宝:谢谢你,老师,这是你写的吧?

温家宝:师生同心共度难关。

温家宝:越是在困难(中)成长的孩子,越有出息。

温家宝:希望你们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能成栋梁之材。

温家宝:我领着大家念。

温家宝:我是中国人。

学生:我是中国人。

温家宝:我爱中国。

学生:我爱中国。

温家宝:我要克服重重困难,

学生:我要克服重重困难,

温家宝: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

学生: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

(陕西电视台2002年6月23日播出)

电视采访中除了对于人物的观察外,还要注意对现场场景的观察。如获奖新闻《还水一条畅通路》就是这样一条好新闻。它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要占用河道建房,必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一深刻的主题,是用令人震撼的画面展示出来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再现了河道上、河滩上一座座被冲或未被冲倒的房屋,看后令人触目惊心。建立在河道中的那小小白楼,就像水中孤岛,阻碍着洪水下泄,加重了洪水灾害。小灾酿成大灾,大灾导致家毁人亡。一组可视画面,画龙点睛地触动了观众视觉和情感因素,为记者的理性思考和主题升华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在采访现场,记者除了认真观察外,还要积极参与。所谓现场参与,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入的观察,是指记者不只简单地用眼睛看,而是用语言去激发感情、用行动去碰撞生活,并用镜头去记录所见所感,这里主要指行动上的参与。比如,当现场的信息过于松散,或者氛围过于平淡时,电视记者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人物关系以及矛盾等,以自己的提问、动作等对现场人物进行激发;甚至有时记者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如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遭遇县里说情人》,记录的就是记者到县里采访“给卖粮农民打白条”一事时所遭遇到的情况,深刻反映了当地某些官员当官不为民做主的态度,新闻真实、生动、现场感强。

(二)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是指电视画面中出现的记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它不仅影响着采访素材的质量,还直接影响着节目的风格和样式,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就要好好考虑。电视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

1.旁观式

在电视采访中,不在镜头中出现记者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后期的编辑中尽量消除摄制组在采访中的存在痕迹,这就是所谓的“旁观式”的镜头存在方式。

旁观式的现场介入是电视记者介入现场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电视新闻都是采用这种介入方式,如前面提到的《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就是如此。旁观式的介入方式有以下特点:(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记者尽量减少了对现场的干预,采访对象更加自然,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客观;(2)记者不在镜头中出现,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3)由于日常生活的平淡,在深入挖掘新闻信息方面增加了难度。

2.声音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关键处进行提问或者通过谈话与被采访者交流,但是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这种现场的介入方式就是“声音参与式”的镜头存在方式。

声音参与式具有以下好处:(1)与旁观式一样,没有出现记者形象,突出了被采访对象,避免了喧宾夺主。(2)声音的介入增加了现场的生动和交流,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互动过程,比较引人和生动。

3.出镜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出现,将全部身体、言行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就是出镜参与式,也叫“出镜采访”。

电视记者选择“出镜采访”的方式介入现场,具有以下好处:(1)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新闻的可信度;(2)通过镜头组织电视语言,使新闻人物、事件的现场信息更加条理化;(3)评述新闻事件,帮助观众理解新闻现场。

出镜采访对于记者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中展示新闻的条理化是相当重要的一条,还有对于现场的控制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等。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就是采用记者出境采访的典范,记者的现场介绍与强烈的现场背景相结合,带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冀惠彦 董志敏 水均益

【导语】

巴格达当地时间19日凌晨1点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到英美第二轮大规模导航导弹袭击,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城市,这是三天来,英美对伊拉克进行的最猛烈的一轮导弹袭击。请看本台赴巴格达记者发回的报道:

【记者现场】

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巴格达市中心新闻中心的平台上,巴格达时间是12月19日凌晨4点,也就是北京时间12月19日上午9点钟,我们现在听到整个巴格达市区,爆炸声响彻了整个夜空。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后,有防空的炮弹和高射炮的炮弹。爆炸声在我们的附近响得非常强烈。在我们的周围,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爆炸声,而且可以看到强烈的火光。在我们的正前方,就有三颗炸弹落了下来,巨大的火光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楼顶上我们可以看到,有高射机枪。在我们右侧,就是伊拉克的国防部。在远处又红了一片,我们可以听到爆炸声,根据声音,应该有将近七八公里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火箭横飞过去。

这个地方应该说是巴格达最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因为在我的正前方是萨达姆总统府,总统府的旁边一点就是总理府,总理府这边就是国防部,我的后面就是外交部。这次袭击一共持续了45分钟,到目前为止,空袭的警报声还没有解除,而与此同时,巴格达的清真寺的祷告声已经传出了,这就是一年一度的穆斯林斋月活动开始了。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巴格达发回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1998年12月19日)

4.镜头存在方式的选择

记者在新闻中是否出镜,这要看新闻的需要。一般在消息类新闻中,有记者的调查与议论、说明的,需要出镜,否则可以不出镜;一些软新闻,俗称特写,由于开头很别致、俏皮,当然更可以出镜;新闻中有答问者答问形态的,记者并不一定出镜,因为提问的镜头可以删去。由于新闻很短,时间有限,记者能不出镜就不出镜,省些时间充实新闻内容更好。[15]

在专题类或言论类新闻中,记者出镜的机会比较多。特别是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不仅仅是采访,还要有现场的发现,有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这时记者以出镜采访的方式冷静介入,可以使新闻的讲述更具有推理色彩。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实施者和表现者,成了节目的品牌和标志。

(三)消除干扰现场的因素

与其他采访相比,电视采访人员较多、设备也比较复杂,对于现场的干扰因素也更大。因此记者在现场要注意消除对于现场的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在采访前,加强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减轻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在采访现场,尽量减少摄制组成员的人数,现场人员要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

(2)注意减少采访设备、技术对于采访现场和采访对象的干扰。比如,在话筒的使用上,一般来说,采用无线话筒的效果要比手持有线话筒效果好;而在使用钓竿话筒时,应注意将话筒的位置固定于采访对象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如果现场确实需要人工布光,要注意光线均匀柔和,应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