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中华文化

传播中华文化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是《星洲日报》一直以来默默履行的责任。笔者认为,《星洲日报》的文化救赎、价值观的维护和塑造功能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直以来,《星洲日报》与华人共进退。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笔耕不辍,默默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长期坚持在异域传播中华文化,使每一位中国人为之动容。

一、传播中华文化

传播中华文化是《星洲日报》一直以来默默履行的责任。实际上,传媒的教育功能,也是所有海外华文报纸共有的特点。当前,对大多数的华文报纸来说,追求商业利益与传承中华文化并重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两大方面。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它们之间并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相反却可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将近80年的沧桑、风雨和磨难,无法在《星洲日报》身上褪去华人的色彩,抹去历史的沧桑。直至今天,翻开副刊,我们仍然可从中看到几代人的背影,看到他们为之努力的印记。

当笔者流连于吉隆坡的街头时,熟悉的习俗、观念等扑面而来,亲切的语言,似曾相识的面庞,纯朴的乡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马来西亚华人的面貌依旧,浓郁的族群色彩扑面而来?远在千里之外的华人为什么还要固守自己的传统观念?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强烈地维系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笔者认为,《星洲日报》的文化救赎、价值观的维护和塑造功能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它的文化救赎和传播理念,才使其在很大程度上继续重现昔日华人光辉历史,继续传承优秀文化和民族自豪感。《星洲日报》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成为继续传承和扩散中华文化的最大桥梁和工具。它所发挥的文化传播功能,推动马来西亚华人不断延伸中华文化之旅,扎根于远离文化母体的土地上。它所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华社族群文化无法取代的象征符号。

试想一想,假如没有一份华文报纸,一个华人熟悉的声音,一个展现华人精神面貌的报纸,没有任何传播手段作为桥梁,华人精神将会怎样变化?华人会怎样无所适从?他们怎样适应满眼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又怎样把母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进行比较和交融?当我们站在因特网时代的历史台阶,眼眺着一波又一波全球化的浪潮,在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背景中,《星洲日报》又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并继续扮演教育下一代和进行文化传播的角色,推动华人争取民族权益的政治运动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丧失了民族文化,便丧失了民族性。《星洲日报》的出版、发行、传播,为华人学习华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维系海外华人族群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反映华人生活的副刊文章,似曾相识的华语声音,承担了中华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使者功能,反映了华人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和现状,也表现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独特的主体性。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明显地反映出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成为华人的主体意识和族群独立存在的基础。从这一方面说,《星洲日报》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是联系海外各国华人的精神纽带,展现了华文报刊存在的价值和所作的贡献。

当前,华文报纸除了维系族群感,为华族争取利益、表达诉求外,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著名学者和作家冯其庸与二月河在访问马来西亚时,看到《星洲日报》如此传播中华文化,深受感动。

红学专家冯其庸表示:“身为中国人,很高兴能在大马看到《星洲日报》这么大规模的华文报在传播华文文化和思想。”他认为,以“正义至上,情在人间”作为办报宗旨是了不起的事情。他说,报纸首先应该要有正义,少了它便是非不分、歪曲真实而沦为虚假的读物,也因此失去意义。他说,正义是仁者所走的正路,代表人类走的是光明大道,也是人民所祈愿的有意义的道路。他强调,除了正义之外,人类也应有情,有人间情,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人虽长得漂亮,但却无情,因而得不到广大读者的同情;反观林黛玉,尽管处在弱势,却能获得普遍同情,这正说明人间离不开共同的情。

以写皇帝史传著名的作家二月河说:“在海外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办报能办得像《星洲日报》这种分量,有鲜明的办报宗旨,思想意识融入事业,殊不简单。”他强调,中华民族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广泛的流传。他希望与《星洲日报》有共同的意愿和努力方向,把中华文化广泛地传播开来,并与大马人民有更密切的沟通。

《星洲日报》对短期的社会舆论引导和长期的社会人文景观形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文化遗产需要媒介的传递,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星洲日报》唯有采取自救和壮士断臂的气概,发挥媒介教育功能,推广华语,以宣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为首要任务,才能促使华人提升素质,增强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星洲媒体集团董事主席张晓卿说:“不管历史如何的转变,我们都应该选择和信任自己的文化,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实践,成为我们的思考活水源头,成为每一个人处理危机、渡过难关的一种凭借和依据。”《星洲日报》的创刊,为马来西亚华人学习华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维系海外华人族群提供了条件。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马来族垄断政府权力的政治背景下,《星洲日报》犹如一株倔强的小草,在困难的文化环境中顽强地弘扬和传递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与当地种族文化、西方文化并存在马来西亚中。

一直以来,《星洲日报》与华人共进退。1955年中国取消双重国籍后,马来亚华人为争取公民权与平等权与马来族领导人展开斗争,比如说,减少当地政府对华人入籍的限制,废除歧视性的法律制度等。“二战”后,新一代华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明显不同于他们的祖辈。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当中涌现了一批高级的文教科技人才。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星洲日报》不断号召华人起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政府在特定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华人的抗争,给予其更多的政治权利。然而,要争取应有的公民权,华人就须拧成一股绳,以族群的力量去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在这个时候,作为华社第一大报的《星洲日报》,其文化和族群象征功能得到显著的发挥,其凝聚力和族群认同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今天,《星洲日报》依然执著地传播中华文化。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笔耕不辍,默默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每一位热爱文化的人。他们长期坚持在异域传播中华文化,使每一位中国人为之动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