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人的现场报道

主持人的现场报道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拉克战争时央视新闻主持人水均益在巴格达一座楼顶现场报道美军轰炸的新闻,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紧接着,新闻频道的主持人李小萌、柴静、董倩、白岩松等相继在灾区发回他们的现场报道。一句话,现场报道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业务职责。

第二节 主持人的现场报道

一、主持人现场报道的特点

1.现场报道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能力之一

现场报道是最具广播电视媒体特色与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报道中现场的画面(环境与情形)、现场的声音(自然及人的背景声音、采访对话等)与置身现场报道者的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全都立体地、全息地、一并来到受众的眼前和耳边,让受众身临其境地在第一时间真实而直观地知晓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这种浑身散发着强烈的现场感、形象具体真实、时效性极强的新闻报道方式,是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最为受众关注、期待和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当然也是广播电视媒体格外重视的新闻报道手段,没有现场报道就会失去新闻的竞争力。

十多年前的现场报道与当下的现场报道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现场报道多为静态固定站姿、固定景别、报道者背诵事先写好、以新闻通稿面目出现的书面语的成稿,虽然重要但失之于刻板,缺少现场鲜活气息及动态的丰富信息。一般由记者部的记者们来做“出镜报道”及广播电台的“出声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则由《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轮流担当。然而,现场报道必然在时代的前进步伐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那就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直接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地做现场报道。伊拉克战争时央视新闻主持人水均益在巴格达一座楼顶现场报道美军轰炸的新闻,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1997年被称作“央视直播年”,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大江截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闻节目主持人都上了一线。之后凡有重大新闻活动,在现场都活跃着主持人的身影。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张泉灵刚刚从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下撤,职业责任感、使命感让她毅然决然地从拉萨飞往成都,直奔灾情严重的北川。紧接着,新闻频道的主持人李小萌、柴静、董倩、白岩松等相继在灾区发回他们的现场报道。一句话,现场报道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业务职责。

2.主持人现场报道之特点

电视新闻学对现场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5]主持人做现场报道所应担负的职责同记者没有根本的不同,他们的任务是以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以自己作为采访者、目击者、亲历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受众描述新闻现场、采访相关人物、叙述新闻事实、评议新闻事件。现场报道考验主持人的新闻素质及采访报道能力,需要平日的学习、临战的准备及报道实战经验的积累,单单坐在演播室里“出头露面”的“傀儡”主持人是无法胜任的。真正好的新闻主持人一定要走出演播室,成为一位采访者,走记者型主持的路子才更能适应现在与未来的挑战。

既然主持人或记者做现场报道的根本任务没有差异,为什么必要时一定要主持人到现场去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主持人传播个性化、人格化、人际性、互动性特色的魅力及影响力。

第一,“名片效应”的影响力。派往新闻现场的主持人以他们往日工作的业绩、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及累积起来的人气,给新闻报道带来全新的空气,他们的优势在于为受众所熟知、所信赖,他们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产生的“名片效应”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感、可信度及传播的交流感、亲切感,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往往能赢得更多的关注,并带来受众的持续注意。如白岩松近些年陆续做的特别节目《岩松看台湾》《岩松看香港》《岩松看日本》等,都以现场报道、人物专访为主要形式,白岩松作为主持人在境内外的影响力无疑是提升此类节目收视率及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董倩是记者型主持人,先后主持过《东方之子》《新闻调查》《央视论坛》等品牌栏目,她的报道有的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地震发生的头两天她一直坚守在北京演播室的直播岗位上,看到灾区的情况,她坐不住了,后经领导同意奔赴北川,做了不少现场报道及人物访谈,她在节目中谈到的切身经历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董倩:我跟着经大忠县长,从设在北川中学的前线指挥部步行到北川的老县城。在这条路上,不断能够迎面遇到从山里面撤出来的受灾地区的群众。这个时候经县长就会撇下我走上去问,你们从哪来?要撤到哪去?家里的东西带出来没有,身上现在还缺点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有的人就问,你是谁?这个时候经大忠往往不回答。我会替他回答,我说这是经县长,你们的县长。有个小伙子知道他就是县长,拍着胸脯说:“县长你放心,我们行。”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看着县长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这种一问一答,从中我看到了在经历过这场巨大的灾难之后,他们之间彼此信任、信赖的这种关系。而且我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那种希望。

第二,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主持人的传播角色不同于记者,记者的主要价值在于采集新闻,它强调传播的客观性,淡化乃至避免个人感受,用第三人称“记者看到”表述就是一个标志;而主持人在保证真实、准确、客观报道的前提下,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体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命,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主张把个人感受、所思所想融入报道内容,使传播更具贴近性和人文精神。况且主持人大多有很好的口才,语言表达富于交流感及感染力,这也为他们的报道增色不少,常常使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更胜一筹。

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晚上,张泉灵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做灾民安置的报道时,说到自己采访受灾群众的内心变化,唤起了观众对灾区群众感同身受的痛惜和爱心——

张泉灵:刚才我问到一对姐弟,他们是从北川职业一中转移出来的,我请他们回忆一下发生地震的时候,他们到底感受到了什么。他们告诉我说,他们一开始碰到的是非常轻微的摇晃,后来变成了一种剧烈的摇晃,然后房子在一分钟的摇动之后就坍掉了。但实际上这样的摇晃整整持续了5到6分钟。我们在下午大概6点半的时候已经抵达了北川,到过现场的记者告诉我们说,现在整个县城几乎看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几乎是夷为平地了。所以,在我跟一些灾民交谈之后,觉得让他们去回忆当时发生的一瞬间让他们回忆失去的亲人是一件相当残忍的事情所以我只是简单地采访了一两个人。虽然对他们来说,那段回忆像一个梦魇,但至少在这里他们是安全的,而且他们现在有水喝,有东西吃……

同时,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特色也体现在现场报道主持人的议论当中,那些源自现场信息的触动,引发出他们独特的心情和见解,情和理都说与观众分享。特别节目《岩松看日本》,靖国神社是此行采访重点之一,由于靖国神社的规定,摄像机无法进入游就馆,出来时白岩松对观众一吐他胸中的愤懑,真切地传递了他的情感活动与理性判断——

白岩松:出来了,可能是心情决定的原因,不想在里头待的时间太长,你要问我此时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我觉得用生气或者愤怒这样的字眼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或许用荒唐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因为面对历史,如果有一定差距的话还有辩论的可能,但是如果差距太大,甚至变成黑白之间的问题的时候,可能你的感受就变成了一种荒唐。

在我结束了今天这个采访,即将走出靖国神社大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就在靖国神社大门的正对面,就是东京理科大学这样的六个大字,其中一个“理”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任何的一种历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我们所有人应该信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第三,深化主持人形象及能力。新闻主持人的常态是在演播室内主持,多以电话连线、现场直击的方式传回一条条前方的信息,有现场报道经历的主持人,对现场信息及记者在现场的动态往往能够有敏锐的把握和准确的甄别,并能据此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使报道更加深入具体。从另一个角度看,主持人通过现场报道必然增长才干、充实内心,他们在现场来不及包装的质朴本真的表现和独立的判断,会使自己的主持人形象更加丰满有力,更加值得信赖,并在新闻主持人必不可少的权威性上得到加分。因此,主持人进入现场报道,无论对于新闻传播还是主持人自身品牌打造都是双赢,从更大范围看,它能获得满足受众需求、占据媒体竞争优势、促进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多赢的结果。

如张泉灵从地震前方回京进入演播室担任主播时,她提供给导演关于四川卧龙几位工作人员拍摄了地震时大熊猫照片的信息,导演联系到他们,在下午的节目中播放了其中一些照片,使直播大为增色。

演播室主持、现场出镜记者的双重身份是国际化的新闻主持人的路子,国外一些名主持人大多是从记者一天天干过来的,大量的新闻实践中储备了扎实的新闻功底,所以国外的新闻主持人一般年龄比较大,显得很成熟。在我国,业界也越来越意识到主持人一定要沉到生活底层,到新闻一线访问调查。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曾在很多场合谈到她从一个非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对“新闻”的顿悟,就是到新闻现场。她说,2003年2月24日上午,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地震。当时节目负责人白岩松对我说:“去伽师,给你半小时,去收拾一下东西。”半小时之后,我赶往机场。五个多小时的军用飞机,再转乘7个多小时的卡车,凌晨,我到达了伽师。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余震发生了,脚下就像果冻一样颤抖。人们在举行葬礼。我立刻明白了,什么是新闻。新闻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一个记者,他的使命不就是去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去找到真实的新闻吗?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我要找的新闻。……浸泡在其中,才能呈现真实的新闻。我一直相信,记者亲身抵达,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才是真正的新闻[6]

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柴静除了随时发回一些现场报道外,她还跟随一对北川夫妇回到故乡,做了一期《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画外音解说词不超过400字,是原生态纪录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调查式报道,这个静静的、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报道,许多观众包括央视台长赵化勇都说:“是流着泪看完的。”

柴静在片子结束时说——

在这十天当中,记者们看到一座村庄从废墟里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重建的路还很长,而心灵上的创痛更是难以轻易愈合,但是不管从那只幸存的小猫身上,还是从杨柳坪村村民的身上,都看到生命的顽强和尊严。几百年前,杨柳坪村的祖先来到这片山峦,在这里开辟疆土,繁衍生息。相信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能以同样的信念渡过劫难,重建家园[7]

二、现场报道的准备

现场报道粗略地分有两类:一是有预设的现场报道,一是无预设亦即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

有预设的现场报道,媒体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我国采用多而且逐步积累起丰富经验的是重大活动的现场报道,如每年的两会报道、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截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神六升空、嫦娥一号发射、奥运会开幕式等等可以预知的新闻事件或新闻活动的现场报道。除了重大活动的现场报道之外,就是特别策划的节目,代表性的是《岩松看台湾》《岩松看香港》《岩松看日本》等。显而易见,有预设的现场报道可以有较为充裕的准备时间,能找到尽可能充分的资料学习研究,能联系到相关的专家学者为报道出谋划策,以及联系他们做嘉宾,还能预先制作背景资料短片,来得及准备各种有助于受众理解的图表、动画等辅助表达和传播的形象化手段,特别是对现场报道操作性的细致策划,包括事先踩点、演练等等,总之相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有预设的现场报道在预先准备上有明显的优势。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究竟什么时候打响不可准确预知,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是此次战争的发生已成为必然,于是央视新闻频道、海外频道早在战争打响之前的一个多月就分头着手报道的各种准备了。

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主要有社会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这两大类突发事件。它们的不可预知性,使报道者无法在前期进行足够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准备,因此,做现场报道的记者或主持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何况突发事件的采访紧迫,事件刚刚发生,一切在混乱和变动中,当事人有的不便或不愿接受采访,如忙于现场指挥;有的不能接受采访,如刚刚救出的重伤员;加之现场条件恶劣,甚至存在危险,如战场、暴力、余震、水、火等险情,报道者既要迅速判断并理清新闻线索,报道出最有价值的、独有的信息,完成职业使命,还必须尊重生命,遵守新闻伦理,平衡人性、道德与职业使命的关系。一般的原则是,当事人的生命有更专业的人在施救,报道者必须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忠实记录并报道施救情况;如若报道者不出手当事人的生命就危在旦夕,此刻首当其冲的则是救助人的生命,职业角色退让其后。地震报道中那些大灯直接打到黑暗的废墟中刚刚抬出来的人脸上,不顾手术技术要求硬闯进手术室等不当的采访,有的是出于无知,缺乏相关的常识和经验,有的则是没有处理好职业与人性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有的冲突,无意中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违背了职业伦理道德。

从现场报道的准备角度看,无论有预设还是突发事件,不管准备的时间与条件如何,其实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现场报道的准备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新闻专业素养的日常准备,一是针对具体报道任务的操作性准备。

日常准备基于职业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出于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热爱。要时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相关动向,处处留心学习方方面面的常识与法律法规,及时积累新出台的有关方针政策,社情民意了然于心。一些突发事件,不会是空穴来风,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常常有某种焦点、难点问题的前因,而灾难的发生,在科学上、历史上都会找到相似的影子,即便它们猝不及防瞬间爆发,如果有平日的关注与常识的积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会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混乱境地。与此同时,关注国内外同行的现场报道,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记取失误的教训,使自己对新闻有敏锐的感觉和准确的判断,有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再者一定要勇于实践,积极争取机会,在现场报道的实践中练就动脑、动手、动口的报道能力。总之,一个出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老话不仅要牢记心间,更要付诸行动。

操作性准备,主要包括尽可能占有充分的背景资料,梳理分析收集到的信息,了解受众急于获取的现场信息;明确该次现场报道目的,即必须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确定报道重点;预测现场有待深入发掘以及可能存在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预设采访顺序、采访人物、报道路线,设计主要的采访问题;预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办法,总之,要策划好大体的采访报道方案及变通的思路。无论是有预设、来得及准备,还是只能在奔赴现场的路上考虑报道方案,操作性的准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报道目的展开的,区别只在于准备时间一个充裕,一个仓促,报道方案一个详细,一个粗放,而所有的预先准备都会遭遇现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准备再充分,在报道实施阶段都必须以采访报道目的为核心,从新闻现场实际出发,做出准确、深入、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报道来。

张泉灵在《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上谈到,“明确报道重点,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这就是张泉灵心中十分明确的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的目的。在奔赴震中的路上,他们看到“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途中确定了第一个报道的重点:“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的视线。”终于,在雨中她发回了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8]

报道目的是核心,只要采访报道目的牢记在胸,平日积淀的新闻素养、磨炼的职业能力,以及过硬的职业精神和心理素质,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报道任务。有了平日深厚扎实的积累,哪怕在“遭遇战”中也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做出另辟蹊径的报道。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李小萌在地震中传回的报道,大多有“路遇”的性质,如路遇执意要回家看看的大爷、在志愿者带领下拣拾垃圾保护环境的灾区儿童、生死相依的那对恋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灾区群众坚强、乐观、勇敢、大爱的精神面貌,这些十分具体的、个性化的信息向观众传递着温暖和信心,成为地震报道中不可缺少、让人难忘的重要一笔。它再次说明了一条铁律:只有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现场,才能捕捉到鲜活生动的素材。

三、现场报道的实施

描述新闻现场、采访相关人物、叙述新闻事实、评议新闻事件,是现场报道的主要构成,其中现场信息的获得,首先要靠观察,其间细节的发现、事件的动态变化同样都离不开观察,对现场的观察是现场报道中思维与语言的依据和基础,故此,我们从观察开始谈起。

1.观察

在采访现场的观察应是全方位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方位觉全都张开“雷达”,同时必须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对捕捉到的信息迅速做出新闻价值的判断,选择关键性现场信息,立即报道出来。观察起码派生出三个报道行为:一是做现场描述;二是发现和挖掘细节;三是把不明确的信息,转化为采访提问,获取深层信息。

观察——现场描述。必须以职业敏感迅速发现现场信息,特别是事先准备中并不明了的东西,绝不遗漏现场的重要信息。

白岩松在日本采访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完成馆内采访后,他并未松懈下来,出来时发现了两幅壁画,他立即搞明白,向观众做了报道还谈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白岩松: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纪念馆的时候,突然看到在身后的这个墙壁上有个大型的壁画,这个形象也许不是我们熟悉的,但是这个作者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创作了《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这个壁画的名字叫做《火的鸟》,但是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不是一幅,在对面还有一幅,一共是两幅《火的鸟》这样的壁画。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呢?哦,看了刚才的介绍我才突然知道,这一幅代表的是过去,也就是战争所留给人们的苦难,而在前方呢是每个人希望的那种将来,就是拥有和平的。那么设计者设计两幅壁画,就是希望参观者能够坐在过去与未来的中间来思考,我们究竟向哪个方向走。

观察——细节。细节有多方面的内涵,“细节尽管不能说话,在新闻事件中也只是辅助的角色,但是它的读解却非常微妙,它可以彰显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事实,还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协助言语表达深化主题。”[9]尤其要捕捉观众看不到或感受不到的细节,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细节。

柴静在《新闻调查》一期调查山西忻州因非法贮存自制炸药自燃爆炸事件的节目里,她在一处有34人死亡、19人受伤的爆炸遗址,轻轻翻看从爆炸废墟上捡回的一些实物,一边说出自己的所见与推想,使死寂的现场有了生命迹象的对比,从而越发显示爆炸的惨烈与无情——

柴静:在这场爆炸案当中有一些没清理的遗物就是放在这间屋子里面,有家具、床褥,还有很多衣服,还有些杂物。这应该是一个证件,一个退休证,一个叫王双全的老人,他今年66岁,这有一件衣服,应该是小孩子的,从大小上看应该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穿的衣服,这应该是一个影集,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这里面应该是他和他的女朋友或者爱人的合影,这些生命就是在4月10号凌晨两点这场爆炸结束的,而在爆炸当中死亡的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任何物品。

观察——提问。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而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使新闻信息更加明朗、确切。张泉灵对现场出色的观察力,除了在现场有出色表现外,还体现在她与前方记者的连线当中,如她在三峡大坝的三期围堰成功爆破拆除的直播中连线时,从听觉、视觉都有细致的观察,并结合常识和经验向现场记者发出进一步的疑问,带着观众一起获取更丰富的信息,不仅仅是帮观众了解爆破的技术问题,还关注爆破对主坝体及水域生态的影响,整个连线做得非常生动有趣,以至现场记者都脱口而出称赞她的观察能力——

张泉灵:还有一点是我们在看镜头的时候也没有弄明白,在整个爆破完了,我们发现江心还有一段目前没有被炸完那是什么东西它影响爆破效果吗

王琰:这一块就是剩下没有爆破的一小块,可以说最初检查雷管网络有问题,就是刚才你看到剩下这一块,但是我们刚刚采访了三峡总公司的副总经理曹总,曹总说我们这一次整体的爆破是非常非常成功的,这一块绝对不会影响到最后的三峡右岸的发电,剩下这一块在近两天中进行一次深水的爆破,把它直接沉入下面江中的。

张泉灵:还有,因为这次爆破是水下爆破,有很多是在江面底下,观众朋友看不见的。现在从总的数据来分析的话,这一次爆破能说是完全成功吗

王琰:可以说是完全成功,因为具体的数据单子我们也没有拿到,但是通过我们的采访,通过现场数据人员分析说所有的数据都是按照控制指标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一次爆破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成功。

张泉灵:因为从我们画面上来看,围堰距离三峡大坝的距离好像挺近的,而且爆炸的时候有巨大的波浪的确不会伤到大坝吗

王琰:是这样的,我发现你的观察能力非常强。围堰离大坝最近距离是88米,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巨大的水波冲向大坝的坝体,特别是大坝下面的12道挡水闸门,刚才我给大家介绍过了,在围堰没炸之前,围堰的里面现场又设置了气泡帷幕,这样的帷幕就好比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可以挡住90%以上的水激波的冲击,即使是突破气泡帷幕的水激波到达大坝的坝体和下面的挡水闸门的时候,威力大大减弱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大坝无论是大坝的主体还是下面的挡体闸门来说,在这次爆破中应该是安然无恙的。

张泉灵:还有一点,也是我们从画面上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知道长江里有很多珍稀的鱼类,这么大的浪这么大的一次爆破底下的鱼没事吧

王琰:底下的鱼没事,已经不在这里游了。

张泉灵:去哪儿了

王琰:在昨天,现场人员用电磁波,一种特殊的仪器,把下面500米的鱼和生物都赶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上游地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炸的地方,水下任何生物都没有了,对我们水下的生物和鱼来说不产生任何的伤害。

张泉灵:非常感谢王琰给我们带来的报道。谢谢。

2.采访

关于采访,我们在第九章有详细的展开,可了解其基本规律,本节只涉及现场报道采访的一般特点。现场报道中的采访有“短平快”的特点,目的是弄清事实、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问题必须简单明确,便于对方回答。有的采访是静态的,有时是在走动中随时发问。同时发问常与观察、叙述结合在一起,根据报道目的和重点穿插进行。

白岩松在日本采访靖国神社时,对正门前两个所谓纪念塔,采用边观察、边讲述、边采访的方式做了重点报道,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炫耀侵略罪行的勾当,还对观众可能不明白的“游就馆”之含义做了采访——

白岩松:在即将进入靖国神社的正门之前,在它马路的两边,有两个日本陆海军的大灯笼,也就是我们所习惯地称之为所谓的纪念塔,那么,在这两个大灯笼的纪念塔的下方有16个浮雕的画面,其中多面都与日本侵略中国的画面是紧密相关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来看到在一个实体的靖国神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种历史观,我们特别还请到了一位嘉宾,就是旅日的导演李缨,他刚刚拍摄完毕记录电影《靖国神社》,这就是李缨,你好。

白岩松:您好,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这面是陆军,这面是海军是吧?

李缨:对,对,这面是海军。这个是攻占,这个是在明治33年,就是日清战争的时候,我们说的甲午海战之后,他们攻占了中国这个天津,进入天津城的一个纪念性的画面。

白岩松:这个恐怕是很多的中国人到了这儿之后,看到这之后都会格外地气愤的一个画面。

李缨:对,这个是193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整个日本已经建立了伪满洲国,就是当时的满洲,然后他们进入,压向中国内陆,就是压向北京那边,越过了长城,第一次踏上长城的景象的这个纪念,所以他们说这是攻克长城的一个纪念,在长城上面的一个纪念。

白岩松:而且是欢呼胜利的一种表情。

李缨:对,对。

白岩松:进入靖国神社之后,在它的最右手就有一个游就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带有一种展览馆的色彩,但是它展览的恐怕是跟战争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物件,包括一些片子等等。这是一个老的游就馆,在旁边我们看到一个透明玻璃的是一个扩建了之后的游就馆,这是在新千年之后开放的。显然,游就馆不但没有缩小,还由于各种财力所导致的因素,它拥有了能量,可以进一步地来扩建。游就馆这几个字,“游就”这两字可能大家不是特别地了解,它是什么意思呢?

李缨:这个名字就来自中国的古典,就是《荀子》。《荀子》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君子游必就是”,所以它这个游就馆,就是你要出游的话,你要向一些有德行的人物去学习他们的规范,学习他们的品行,也就是说这里面说他们是一个在战争当中是如何为国捐躯、如何忠君爱国的一个典范的展示的博物馆,它是军事博物馆。

白岩松:但是更重要的它是,就是说是在战争当中他们是一什么样的精神去从事这个战争的,是那么展示的过程。当成一个榜样。

李缨:对,对。

3.叙事

(1)叙事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在现场面对摄像机(即屏幕前的观众)直接叙述新闻事实及不断变化的事态发展,是现场报道的重要构成。在现场首先要说明当下的时间、地点、周围空间的新闻要素,如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紧接着阐述基本新闻事实、描述现场、说明有关背景,以及对于事件的动态随时报道。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5月14日,都江堰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张泉灵向现场的领导建议直播了救援过程。她在施救现场中形象地介绍了救援的难度及人们的坚持,以及医疗方面准备的新闻事实,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张泉灵:这个妇女是在早上8点半被找到的,目前,救援工作已经是进行了12个小时多,之所以进行得这么不顺利,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双腿完全被上面这种巨大的水泥构件给压住了,那现在只能非常小心地用一些手工的工具把这些水泥的构件,先把钢筋剪断再由大的起重机把它一一地吊走。可能有很多观众朋友有时候会问,说这个救援会进行得那么缓慢,那其实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种救援不仅要保持幸存者仍然生存仍然活着,而且要保证她后半辈子尽量能活得健康和幸福,那么现在压住这个女性双腿的水泥构件呢必须缓慢地挪开,这样才能保持住她双腿的机能,那么从地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0多个小时,大夫说她的双腿仍然没有坏死所以是可以保住的……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在直播中不断连线这个救援现场,进行动态报道,终于,这位妇女被营救出来,张泉灵十分激动地做了报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泉灵:(现场挖掘施救人员、医护人员相互叮嘱、呼应的同期声,气氛十分紧张,随着画面的移动)被掩埋了56个小时之后,这位妇女被救起了!担架已经过来了,大夫已经准备好了止血的绷带和夹板,要处理她的腿。现在护着她身体的是数十个消防官兵。(现场欢呼同期声和人们振臂开颜的画面)现场一片欢呼之声,大家在说,成功了!成功了!这是对生命的礼赞!现在他们要把她护送到这堆废墟的底下,在下面救护车已经准备好了,她将迅速被送到成都的医院。

事后张泉灵回忆说:“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本。”[10]

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最好有机地加入事先准备的背景资料,以帮助受众认识新闻事实背后的来龙去脉,还原事实真相。白岩松在日本采访立命馆大学和平纪念馆,开始的现场描述中就揉进了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减少受众的疑惑——

白岩松:我现在是在日本的立命馆大学,在我的身后有一座来自中国的孟子像,这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送给立命馆大学的。为什么这尊孟子像可以矗立在这所大学当中呢?原来立命馆大学的“立命”二字就来自孟子修身与立命的思想。那么,对于立命馆大学来说,它的立命之本又是什么呢?在它的教学理念当中有五个字“和平与民主”。为什么会把和平摆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呢?或许,我们该从接下来会看到的立命馆大学所独特拥有的一个和平纪念馆来说起。

(2)语言表达及体态语。

语言组织与表达之于现场报道的叙事十分重要。虽然主持人此方面的能力具有优势,但是,现场的不可完全预知、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乃至直播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它不仅要求主持人善于观察,有对话能力,善于即兴组织语言,而且要求表达出来思路清晰,逻辑分明,有条不紊,一气呵成,流畅从容;口语化叙述,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语气自然、朴实,富于交流感,以真实性与现场性为把握情感的前提,符合现场情境,分寸得当地传达信息与感情,在此基点上对动态变化有恰如其分的适当变化,不夸张、不矫饰、不慌乱、不拘谨、切忌虚张声势,更忌麻木不仁。

体态语的运用在现场报道中同样重要,它辅助和强化信息的表达,如指示方向、触摸实物等,有时还直接传达信息。《焦点访谈》多年前有一期揭露某地农村推行水灌造假事件,主持人王莉芬在半人高的砖砌圆形围墙旁,弯腰摇晃了一下所谓的水管,随即轻松地拔出了埋在地里短短的一截,接着她立起身两手一按,纵身跃进围墙内,只见一棵小树和乱草,哪儿有什么灌井,不用任何言语,这一系列动作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们推广的经验完全是骗局。

(3)体验式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还常采用报道者直接体验的方式做报道,如操作、演示、品尝、参与活动等等,使现场报道更为生动真实。一次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俄罗斯特技飞行员来中国表演的活动,事先征集并遴选了一些观众参与上天体验,主持人李小萌也加入其中,她勇敢地坐进飞机后座,随特技表演飞行员上天,在飞机空中翻滚时特意用便携摄像机拍下自己有些变形的面部,边报出自己的感受,十分真实。飞机着陆后,李小萌控制住自己身体、心理的剧烈反应,立刻履行主持人职责,采访特技飞行员,并告知观众自己的体验。《东方时空》报道“神六”时,白岩松与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卢秀芳一起,到航天城实验室报道太空里如何“吃”,还体验了一把吃“太空冰激凌”……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只要观众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报道目的,真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4.现场掌控

(1)掌控现场信息。

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要及时、准确并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现场信息及动态,成为现场报道的灵魂。因此,必须迅速了解掌握现场情况及重点信息,观照相关层面,筛选关键信息,采访到代表性人物,尽可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全貌,整合信息,组织好报道思路和顺序,以便准确、有序、完整地报道出来。

地震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晚上,张泉灵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发回关于灾民安置的现场报道。在4分29秒的口述里,她以新闻人的敏感报道全国百姓关心的问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说出了观众最想知道的真相和答案。这些内容,有的是讲述自己镜头外的采访,有的来自现场收集的信息,或引用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有的是转述同事的见闻。她从体育馆内说到馆外,从所在的平台说到下层,再说到大门口,从受灾群众的栖身之地说到他们的心情、物资发放,报告缺乏衣被及发放的难处,又说明了当地群众来寻找亲人及志愿者送爱心的情况,并介绍了现场临时开设的免费电话处……这许多的内容,她说来思路清晰,条分缕析,转换自然,真实客观,全面细致,手势指引清楚,语气关切真诚——

张泉灵:这里是绵阳的九州体育馆,现在从北川重灾区转移出来的无家可归的灾民,基本上被安置到了这个体育馆里,你可以看到在一楼、二楼的走廊已经席地坐满了人,根据我们初步的估算,这里安置的人可能已经接近1万名。外面下着雨,仍然有人觉得在房子里面心有余悸,所以他们选择在屋檐底下来度过灾后的一个晚上。

刚才我问到一对姐弟,他们是从北川实验一中转移出来的,我请他们回忆当时发生地震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说一开始碰到的是轻微的摇晃,后来变成了一种剧烈的摇动,房子在一分钟的摇动之后就坍掉了,但事实上这样的摇动持续了5到6分钟,我们在下午大概6点半的时候已经抵达了北川,到过县城的记者告诉我们说,现在整个县城几乎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几乎夷为平地了,所以在我跟一些灾民交谈之后,我觉得让他们去回忆当时发生的一个瞬间,让他们回忆失去的亲人,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所以我只是简单采访了一两个人。

虽然说那段回忆像一个梦魇,但至少在这里他们是安全的。而且他们现在有水喝,有东西吃。(随即指向平台下层)来看一下,这个底下现在有一个物资的发放点,你看到的长龙就是去领水、面包、饼干、方便面,还有牛奶。现在至少在食品的充足和安全方面应该说没有问题,但在另一个方面,我们注意到一个情况,现在是雨夜,气温大概在14—16度之间,很多人的房子在瞬间被夷为平地,没有带出任何财物,所以他们非常缺少保暖的衣物跟棉被。我们也注意到驻军带来了一整车的棉被,但是我要说的是,你到了这儿才会发现,其实你有物资要发放,你需要有很多的经验,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维持秩序的能力。因为你可以想象,失去了亲人和所有财产之后,灾民他心里的恐慌和对物资的需求,所以今天晚上如何发放这一整车的棉被,对当地的解放军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走向大门口方向)同时我们注意到大门口停了许多私家车,私家车开到这里来通常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来寻找他们的亲人,第二种人是来送爱心的,他们和门口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说一下“我是来送爱心的”,就可以进来,他们会带来食品、衣物和水,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都是急需的。

而对于寻找亲人的人来说,他们现在也能得到一些免费的服务,比如说在这个楼下有一个免费电话服务处。当我们今天从成都一路开往北川的路上,大概三分之二的路途上没有任何电话信号。他们可能从昨天到今天都没有办法和亲人联络。在绵阳这儿,你看到的这个路灯,这里是有电的,但是只要过了绵阳,一路开往北川,一路都是停电的,所以固定电话也没有信号。那么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免费电话处,对他们就非常有用,我们有一个记者正在那边,会给你带来更加详细的情况。

(2)配合默契。

必须强调现场报道主持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与其他成员协调一致,合理分工、积极配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报道过程中,一定要与摄像记者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充分沟通、默契配合,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新闻事件现场捕捉到宝贵的信息,发回凝聚集体智慧的、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在汶川地震中的一对恋人的故事就是李小萌报道小组发现并跟踪拍摄的,一位男青年的女朋友被埋在废墟中,男青年寻找到她,一直鼓励她坚持,被营救出来后,男朋友怕光线刺伤她的眼睛,脱下上衣为女朋友遮光,一边跟随担架奔跑,李小萌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跑边说,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抢救生命的紧迫,她的脚步跟不上抬担架的部队战士,一个默契的眼神,摄像记者紧随不放,也进入了医疗帐篷,并拍到恋人间坚强乐观、幽默的对话和玩笑。医疗开始,男青年退出帐篷,李小萌紧跟上去采访了男青年,问到他们俩之间在说什么,问到他们为什么会坚持,这事发生后俩人关系会怎样,男青年平静而坚定地回答:“一生一世。”感动了电视机前所有的观众。

5.评论

主持人在报道现场集报道与评论于一身,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是新闻主持人成熟、权威的标志。评论要传递媒体立场,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切合受众的接受能力,还要有一定个性,即主持人独特的角度、开阔的视野及深刻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鲜的、避免“正确的废话”的语言表述方式。

白岩松的思想认识及语言个性是得到观众及业界、学界认可的,这当然得益于他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尤其是政治素养、思辨能力和语言修养方面的孜孜以求。在《岩松看日本》特别节目的系列报道中,关于日本二战史观的问题,他的评论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他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面孔,我想靖国神社是一张面孔,可能去‘立命馆’大学的和平博物馆也是一张面孔,可能来到鹿儿岛今天这样的一个和平会馆也是一张面孔,可能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一张最真实的日本面孔。”采访靖国神社、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的评论,前文都涉及过,不再赘述。采访鹿儿岛神风特攻队纪念馆之后,白岩松发出如下的议论——

白岩松:走出这个会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里头有情感,但是没有忏悔,有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别人的生命,如果走出来的时候会感慨年轻的生命却被战争驱使,然后使普通的家庭面临灾难,因此为和平祈祷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那是好的。但是如果如同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解说放大了浓浓的情感,让人们停止了思考,甚至模糊了历史的对错的话,他恐怕就是一个罪过了,当走出这个会馆的时候看到,就在门口有一个为和平祈祷的钟,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出这个会馆的时候会愿意敲响这个钟,尤其重要的是在心里敲响。

本章小结

本章讲授的评论及现场报道,作为主持人的职业能力,越来越重要地提到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看到它们是记者职业素质与主持人职业角色的结合,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及明显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其中要求的思想深刻性、现场机敏性、独立掌控的考验,及直播的压力,都对主持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持人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新闻素质,方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胜任愉快。

思考题

1.主持人言论有哪些特点?应警惕的误区是什么?

2.主持人的议论需要什么基础?

3.主持人三言两语的议论有哪些思路?

4.主持人独立成篇的小言论在写作与表达方面有哪些规律?

5.主持人做现场报道的特点是什么?

6.现场报道的准备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7.现场报道中的观察有何重要作用?

8.现场报道中如何掌控现场?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参见白岩松、武强:《爱如潮水 爱不退潮》,《震撼 战地手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东方夜谭》节目组编著:《刘仪伟一鞠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引自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记自2006年秋柴静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人艺术学院研究生的讲课。另注:当时白岩松是《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制片人,柴静是该栏目主持人。

[7]参见《震撼电视档案》第五章“常态演进”中“让台长落泪的《杨柳坪七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8]摘自张泉灵在《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上的发言。

[9]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引自张泉灵在《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